為何教科書裡的風險管理,現實中寸步難行?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專案天生就與風險為伍,這句話大概沒人會反對。於是,我們在各種管理課程上,學會了來自西方的「風險管理」招式,以為我就拿到了風險管理的武功秘笈,我的專案將不會有任何風險的問題發生。

但現實是,當你嘗試在團隊裡推行時,是不是總覺得施展不開?當你向上級彙報一個潛在風險時,換來的不是讚賞,反而是「你是不是沒信心搞定?」的質疑。

在我多年的專案經驗裡,先不管在西方,他們如何有效的管理風險。但是在我生活的這個華語地區,我深刻體會到,風險管理的挑戰,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性問題。這讓我們每個專案經理在嘗試照本宣科時,都難免碰一鼻子灰。接下來,就讓我拆解給你看,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學術圈的風險管理

在談論我自己對於風險管理的觀點之前,先說說我自己學到的,關於風險管理的基礎知識吧。

記得我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風險管理」時?它聽起來就像一套精妙絕倫的武功秘笈,號稱能擺平專案路上的一切妖魔鬼怪。

師父(也就是教授)說,所謂「風險」,就是那些潛伏在未來,可能給你一記悶棍的任何事——小到核心工程師明天可能感冒,大到供應商的工廠突然倒閉。

而「風險管理」這套武功,招式清晰明瞭,只有四式:

  • 第一式「識別」:大家坐下來,開個腦力激盪會,把所有能想到的“萬一”全寫在白板上。
  • 第二式「分析」:給這些“萬一”打分,畫出漂亮的風險矩陣圖,看起來專業得不得了。
  • 第三式「應對」:為每個大魔王級的風險,都準備好一個錦囊妙計(應變計畫)。
  • 第四式「監測」:時不時拿出來看看,確保一切盡在掌握。

當年坐在教室裡的我,覺得這並沒有很複雜。按部就班,填填表格,開開會,風險就被管理起來了,我的專案就能風平浪靜。

但可笑的是,這套在象牙塔裡看似完美的武功,一踏入江湖——也就是我們的辦公室——往往第一式都還沒使完,就被人一掌拍倒在地,秘笈也被無情地當作廢紙扔掉。這到底是為什麼?


華文文化在面對風險的態度

回想過往,在我長大的家庭以至於生活的這個環境,我覺得對於風險這個事情,態度使多的是避談。我總結了以下三個主要方面來談談我為何會有這種想法。

有意識地避談風險

「別當烏鴉嘴!」這句話, 是我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風險哲學。小時候,如果說出了一件可能發生的壞事,很可能會被長輩主即制止。重點不是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是「說出來」這個行為本身,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會招來厄運。

這背後其實是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我們相信,有些事情只要不被提及,就彷彿擁有了一層保護罩。 說出來,不僅會打破當下的和諧氣氛,讓大家不安,更可怕的是,如果壞事真的發生了,那個首先說出口的人,似乎就要背負上「引發問題」的無形罪責。於是,沉默和假裝看不見,就成了最安全的生存策略。


報喜不報憂

我們的文化非常講究「人情」與「和諧」。過年回家,被問到工作順不順利,即使遇上困難,多數人的標準答案也是「挺好的,都順利」。我們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我們被潛移默化地教導:陳述一個令人愉快的「假象」,比拋出一個讓人擔憂的「真相」,更能維護關係。 說出自己的困境,可能會讓父母擔憂,可能會讓朋友覺得你在抱怨,甚至會讓自己顯得「混得不好」。

漸漸地,我們都成了情商高超的「故事美化師」。我們擅長從複雜的現實中,篩選出那些積極、陽光的片段進行分享。這不是虛偽,而是一種生存智慧——為了讓周圍的人安心,也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體面。畢竟,沒有人想成為那個總是帶來負面消息、讓氣氛變得沉重的人。


不願意浪費資源應對風險

用我父母對待「保險」的態度來解釋這一點,再貼切不過了。在他們看來,每個月付一筆錢給保險公司,去預防一個「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疾病或意外,是一種極度的浪費。他們會說:「把錢省下來,放銀行裡,看得見摸得著。真生病了,拿這筆錢去治病,不也一樣嗎?」

這反映了一種深刻的務實主義,或者說是「眼見為實」的資源觀:為確定的、眼前的事物投入是值得的;為不確定的、遙遠的可能性投入,則是奢侈和不智的。

這種思維模式下,「預防成本」被視為純粹的支出、一種沉沒成本。而「救急成本」雖然可能更高,但它發生在問題出現之後,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花得「理所當然」。因此,我們更習慣於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而不是「消防檢查員」。等火燒起來再說,在那之前,每一桶用來預防火災的水,都是浪費。


強調「和諧」而消除反思的鎖鏈

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一種更為高明的風險應對機制,那就是在風險發生後,迅速地「美化」它。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過年時不小心打破了碗碟。沒有人會去追究「是誰手滑了」或者「碗碟為什麼放得不穩」,長輩們會立刻用一句「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來圓場。這句吉利話像一句咒語,瞬間將一場小小的意外,轉化成了一個好兆頭。

在那一刻,氣氛緩和了,犯錯的人也鬆了一口氣。這是一種了不起的社交潤滑劑,卻也是阻礙我們進行根本原因分析的文化屏障。

如果一個杯子總是在同一個地方被打碎,理性的做法是去檢查問題發生的原因。可能是桌子傾斜了,或者杯子擺放位置不好。但如果我們每一次都滿足於用一句「碎碎平安」來結束話題,我們就永遠失去了改進的機會。

這種思維延伸開來,就是我們習慣於為失敗尋找一個體面的、甚至帶有積極色彩的解釋,而不是冷靜、客觀地覆盤「到底哪裡出了錯」。我們慶祝從失敗的灰燼中「頑強站起」,卻鮮少討論「當初為何會陷入火海」。這種對「反思」的集體迴避,恰恰是風險管理中最致命的一環。


雖然於我們的文化中,普遍存在一種「無視風險」的預設模式。但它並不代表每個、每個組織都如此,但它確實是我們在沒有刻意干預時,最容易選擇的道路。要改變預設模式,就需要認識它對我們的影響。

於專案管理時實施風險管理時會碰上的困難

好了,剛才我們聊了聊生活中的文化慣性。現在,讓我們拉開會議室的大門,看看這些看不見的「文化幽靈」,是如何在我們的專案中作祟的。你會發現,那些熟悉的場景,背後都有著相同的邏輯。

提出風險 = 能力不行?PM的原罪

教科書教我們,PM的職責是主動識別並彙報風險。但現實是,當你拿著一份詳盡的風險清單去找老闆或客戶時,你期待的專業認可往往不會出現。

你會看到老闆眉頭一皺,心裡想的是:「我請你來是解決問題的,不是來告訴我這件事有多難辦的。你是不是沒信心?」他可能會另覓「更合適」的人來取代你的位置,只要他願意說「交給我一定沒問題!」

客戶則可能被你清單上的「潛在災難」嚇到,開始懷疑整個專案的可行性,甚至打退堂鼓。

在這種「提出問題 = 製造問題」的氛圍下,風險管理的第一步「識別」,就變成了對PM勇氣與溝通技巧的極限挑戰。


「一切都好」的團隊默契:直到紙包不住火

視線轉向團隊內部。當你在每日站會上問:「大家有遇到什麼困難或風險嗎?」最常聽到的答案是什麼?大概率是「沒問題」、「都順利」、「搞得定」。

這不是因為大家在說謊,而是源於上一章提到的「報喜不報憂」文化。承認困難,可能意味著自己能力不足,甚至會影響績效考核。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想成為那個給團隊「潑冷水」、讓老闆「沒面子」的人。

於是,團隊內部形成了一種危險的默契:小問題自己扛,扛不住了再說。 結果往往是,當風險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再也無法掩蓋時,整個專案已經處於失控邊緣。那句熟悉的「沒問題」,成了引爆災難的倒計時。


「精神勝利法」與「救火英雄」的悖論

當PM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提出了一個需要投入資源來預防的風險時,經常會遇到一種哭笑不得的回應:「我相信你的能力,盯緊一點就行了!」

這種「精神勝利法」式的管理,認為風險可以靠人的意志力來克服,而不是靠實質的資源投入。申請一筆備用金、增加一位測試人員,往往被視為「杞人憂天」、「浪費公司資源」。

更有趣的是,公司文化往往會陷入一個悖論:

  • 默默預防了99次火災的PM,因為專案風平浪靜,被認為「工作清閒」、「理所應當」。
  • 因疏於預防導致火災,但最終熬夜加班撲滅大火的PM,卻被譽為「力挽狂瀾的英雄」,甚至得到晉升和獎勵。

預防的功勞是看不見的,而救火的功績卻光芒萬丈。當「救火的功績」遠大於「防火的苦勞」時,誰還願意真心實意地去做那個看不見的防災員呢?


自我反思:我也曾是那個高喊「加油」的幫兇

寫到這裡,我必須誠實地剖析自己。當我從執行者變成管理者後,我也曾不自覺地成為了這套文化的一部分。

當下屬憂心忡忡地向我報告一個潛在問題時,我內心的第一反應不是「感謝你的提醒」,而是「又來一個麻煩」。我會習慣性地打斷他,說:「我請你來,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增加問題的。我相信你,加油!」

我用「加油」這句最廉價的鼓勵,一次次地關上了傾聽風險信號的大門。當問題真的爆發,我又會立刻切換到「救火模式」,催促團隊解決眼前的危機,卻從未想過在事後停下來,和大家一起覆盤事故的根源。

為什麼?因為我的日程表早已被各種會議和「更緊急」的事項填滿。反思,成了一件看似重要,卻永遠可以被推遲的奢侈品。 直到我自己也被這套機制反噬時,才驚覺我們都在一個強調「向前衝」而忽略「向後看」的鏈條上,惡性循環。


一個專案的慢性死亡:真實案例復盤

說了那麼多,我們是如何無視各種風險的呢?以下是我親身見證的軟體開發專案,並且由於失敗的風險管理,讓專案以超出預算及時間的情況下完成。

對於軟體開發專案,要對接其他系統可謂家常便飯了。這次開發團隊需要對接一個新的門禁系統,此系統團隊並沒有任何對接的經驗。技術主管提出了對接第三方API的質疑,應為客戶要求的某個功能未必能夠做得出來。管理層在聽到有關疑問後,應為技術主管己人憂天,並請求技術主管指導開發團隊開始專案的開發。

一段時間後,PM在進度報告中寫道:「與第三方對接順利」,儘管技術主管下已告訴他有幾種情況還未能實現。但PM不想讓報告難看,他相信技術主管能搞定。

跟第三方的系統對接需要配塔他們的硬件設備才能測試效果,由於沒有任何後備及測試的設備,因此在部署到客戶的環境後,開發團隊就再也沒有用於測試的設備。因此PM以後續順利測試及問題修正為由,向管理層提出了採購額外設備的申請。但上級表示專案並沒有此預算為由,被拒絕了。

系統在部署至客戶的環境後,開發團隊只能以「猜」的方式來修正客戶提出的各種問題及缺陷。從此專案進入漫長的問題修正階段,問題層出不窮,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出專案的完成日期。最後團隊只能進駐客戶的辦公室,瘋狂修正問題下,才勉強完成專案的驗收交付。此時專案已經比原來訂定的完成日期晚了十二個月了。

專案在交付過後,沒有任何人願意再提及這段惡夢。每一位團隊成員只希望把眼光看向下一個專案,並期望同樣的事情不會再一次發生在自己身上。


結論:風險管理源於組織上層的文化

走完這趟從「教科書理論」到「文化現實」的旅程,我們最終會發現:專案風險管理之所以寸步難行,根本原因不在於流程不夠完善,或PM不夠努力,而在於一種自上而下的組織文化慣性

這種慣性,讓管理者們選擇了最省力的路徑:用「精神喊話」代替資源投入,用「獎勵救火」掩蓋預防的缺席,用「追究個體」取代系統性反思。當問題發生時,一句「我不想再看到這種事」,便輕易地將建立長效機制的責任,推回給了本已焦頭爛額的執行團隊。他們看似在管理專案,實則更像在祈禱好運。

所以,如果你正為專案的風險管理不力而深深自責,請先停下來。這往往不是你一個人的失敗,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在你身上的投射。

但這不代表我們只能束手就擒。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專案經理的角色才更顯重要。我們可以開始一場自下而上的微革命:

  1. 從自己做起: 成為組織裡第一個敢於直視壞消息的人。打破「報喜不報憂」的文化枷鎖。
  2. 向團隊示範: 創造一個心理安全的環境,鼓勵團隊成員及早暴露問題,並讓他們知道,「提出風險」是專業的表現,而不是製造麻煩。
  3. 向上管理: 帶著數據和解決方案,去和管理層溝通。讓他們意識到,每一次對風險的坦誠溝通,都是在為專案的成功購買最便宜的保險

這條路漫長且孤獨,但這正是優秀的專案經理與普通專案執行者的分水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ng Wong的沙龍
7會員
57內容數
閱讀是為了通過書本認識世界、獲取靈感和改善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在此主要分享一些我自己從書中獲得的一些靈感、啟發、見解等內容
Seng 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5
於上一編我介紹了剛成為專案經理時,我掉進過的四個坑後。今天這一編繼續介紹另外四個對個來說,記憶極度深刻的坑。它們都能代表我在剛成為專案經理時,多麼的不適合,想法多麼的不成熟。
Thumbnail
2025/09/05
於上一編我介紹了剛成為專案經理時,我掉進過的四個坑後。今天這一編繼續介紹另外四個對個來說,記憶極度深刻的坑。它們都能代表我在剛成為專案經理時,多麼的不適合,想法多麼的不成熟。
Thumbnail
2025/08/30
剛剛成為專案經理,才發現坑比原來的深,也是對自己思想的磨練。
Thumbnail
2025/08/30
剛剛成為專案經理,才發現坑比原來的深,也是對自己思想的磨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面臨各種挑戰和誘惑。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想要證明自己、害怕失去機會,或者單純的不好意思拒絕,而答應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記住,真正的勇氣不在於盲目接受挑戰,而在於能夠理性地評估情況,適時地說「不」。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面臨各種挑戰和誘惑。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想要證明自己、害怕失去機會,或者單純的不好意思拒絕,而答應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記住,真正的勇氣不在於盲目接受挑戰,而在於能夠理性地評估情況,適時地說「不」。
Thumbnail
進入組織工作後,我們可能會發現SOP的仰賴是一種奢望,每次辦理的情形可能都不一樣。在面對問題時,需要自己思考Plan A&Plan B,清楚描述問題,跟解決計畫。
Thumbnail
進入組織工作後,我們可能會發現SOP的仰賴是一種奢望,每次辦理的情形可能都不一樣。在面對問題時,需要自己思考Plan A&Plan B,清楚描述問題,跟解決計畫。
Thumbnail
你絕對要學會向上管理,你一定要學會觀察風向。你要做到什麼程度?你要常常捫心自問: 在你做了某件事之後,會不會覺得忐忑不安?會不會害得你一輩子,始終都過得驚慌難安?
Thumbnail
你絕對要學會向上管理,你一定要學會觀察風向。你要做到什麼程度?你要常常捫心自問: 在你做了某件事之後,會不會覺得忐忑不安?會不會害得你一輩子,始終都過得驚慌難安?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在《向上管理高爾夫​》培訓課程中,有一個案例是: 狀況:驟然叫停你的上司突然指示你暫停某項你所主持的專案計畫,你認為上司這項決定勢必會帶來組織的損失(如: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會造成專案成員士氣的打擊。何況,你很清楚,這個專案的成敗,攸關著公司明年營運的關鍵。面對這種情況,你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在《向上管理高爾夫​》培訓課程中,有一個案例是: 狀況:驟然叫停你的上司突然指示你暫停某項你所主持的專案計畫,你認為上司這項決定勢必會帶來組織的損失(如: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會造成專案成員士氣的打擊。何況,你很清楚,這個專案的成敗,攸關著公司明年營運的關鍵。面對這種情況,你
Thumbnail
職場中,老闆對員工的要求以及專案突發情況時的工作壓力是必然現象。文章提供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建議,包括個人情緒管理、增加專業能力和閱讀勵志書刊等。經過面對挫折的過程,該如何以正向的態度接受挑戰並從中成長。
Thumbnail
職場中,老闆對員工的要求以及專案突發情況時的工作壓力是必然現象。文章提供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建議,包括個人情緒管理、增加專業能力和閱讀勵志書刊等。經過面對挫折的過程,該如何以正向的態度接受挑戰並從中成長。
Thumbnail
職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 就在你踏進這個門開始,沒有該教你些什麼,是你要付出些什麼? 你可以問,不會,你要問,但...不一定有人應該要回你.. 你才做過1次的事情,因為做的少,你..應該不會有什麼錯誤可以發生,那..是否做得越多的人,就不該犯任何一點錯呢? 也就是說,你有做過1次,基本
Thumbnail
職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 就在你踏進這個門開始,沒有該教你些什麼,是你要付出些什麼? 你可以問,不會,你要問,但...不一定有人應該要回你.. 你才做過1次的事情,因為做的少,你..應該不會有什麼錯誤可以發生,那..是否做得越多的人,就不該犯任何一點錯呢? 也就是說,你有做過1次,基本
Thumbnail
應徵工作時應該都是處於一種「甘願被騙」的狀態吧!明知山有虎還是要去明知山(笑)。
Thumbnail
應徵工作時應該都是處於一種「甘願被騙」的狀態吧!明知山有虎還是要去明知山(笑)。
Thumbnail
記得年輕時一次求職面試中,阿蒙曾經被老闆問過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風險?那時我聽不懂老闆在問什麼,我心想,風險不都是壞的嗎,怎麼會有好的風險呢? 如果是你,又會怎麼回答呢?
Thumbnail
記得年輕時一次求職面試中,阿蒙曾經被老闆問過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風險?那時我聽不懂老闆在問什麼,我心想,風險不都是壞的嗎,怎麼會有好的風險呢? 如果是你,又會怎麼回答呢?
Thumbnail
不得不說,管理跟領導還蠻吃經驗跟觀念的,沒有在管理職很難訓練。我們可以在當一般員工的時候,藉由唸書與觀察來學習到一些基礎的觀念,但在實作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困難性。做決策的時候需要憑過往的經驗,還需要以實際的行為來讓下屬知道自己著重的重點在哪裡,就是身教的部分,最近也看了一些書,書裡面介紹的是管理的工具
Thumbnail
不得不說,管理跟領導還蠻吃經驗跟觀念的,沒有在管理職很難訓練。我們可以在當一般員工的時候,藉由唸書與觀察來學習到一些基礎的觀念,但在實作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困難性。做決策的時候需要憑過往的經驗,還需要以實際的行為來讓下屬知道自己著重的重點在哪裡,就是身教的部分,最近也看了一些書,書裡面介紹的是管理的工具
Thumbnail
一個中型規模的公司;採用集體領導制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容易形成不同派系,公司資源分配可能不當,領導幹部可能推諉,決策品質可能不佳,也可能無法消弭潛在問題於萌發階段等等。簡單說,針對“必須”處理的所有作為;可能會有反應效能不足的狀況,更別說前瞻性的考量了。 眾所周知,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決定就能
Thumbnail
一個中型規模的公司;採用集體領導制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容易形成不同派系,公司資源分配可能不當,領導幹部可能推諉,決策品質可能不佳,也可能無法消弭潛在問題於萌發階段等等。簡單說,針對“必須”處理的所有作為;可能會有反應效能不足的狀況,更別說前瞻性的考量了。 眾所周知,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決定就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