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兒童來說,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向別人表達,就更困難了!
覺察自己的情緒,對成年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麼對於兒童來說,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向別人表達,就更困難了!
從教養故事啟發:打造我們家的「情緒數字表達法」
女兒還小的時候,老公曾經跟我分享他讀過的教養文章,因為年代久遠,文章來源已記不清,只記得文章中的教育專家提到,他教孩子形容自己的難過,「就像卡車那麼大」。接著這位專家安慰了這個孩子,並且問他「難過還像卡車那麼大嗎?」被安慰過的孩子回答:「難過已經變成像小車子了。」
這個例子引起了我們很大的興趣,尤其我跟老公都覺得自己到年紀很大的時候,才發現自我的情緒覺察力不佳。
於是,老公從教養專家的分享中發想,讓女兒試著用數字1到10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會選擇數字,是因為在那個時期,女兒對唸數字非常有興趣。
經過幾次示範和引導,女兒喜歡上了這種表達法。我們那時候經常問她,你覺得很開心,用1到10來看,你的開心是哪個數字?跟好朋友吵架了,你覺得很難過,從1到10來看,你的難過比較靠近10,還是比較靠近1?
一開始,為了讓孩子對所有的數字都印象深刻,也可以寫出1到10的數字給他看,或者用字卡或數字磁鐵表示。
另外,示範也非常重要,爸爸媽媽自己在言談中都可以善用這種數字表達法,比如「我現在只有一點點想睡,想睡覺的程度有3」,或者「媽媽真的很擔心你站在欄杆旁邊會有危險,擔心的程度有10那麼多。」
用數字表達:身體不適與決策也適用
「數字表達法」不僅可用於表達情緒,也能用在各種身體不適,例如痛覺。
孩子跌倒了,也許有擦傷、有扭傷,但孩子說不清楚,如果家長想幫孩子檢查,可試著用數字表達法跟孩子溝通。請孩子用數字說明自己的痛覺有多少,家長觸碰不同的位置,想找出孩子扭傷的地方,也可讓孩子用數字表達,找出受傷的位置。
教孩子做決定時,也能善用數字表達法,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想法。比如週末要出遊,父母提供了幾個選項,想要參考孩子的意願和意見,這時可詳細說明不同的選項,例如兒童公園、動物園、看展覽等。
讓孩子聽完說明後,請孩子用數字表達他有多想去,孩子在思考數字的過程中,就能發現自己比較想要的選項。而如果每個選項數字都很低,就表示孩子可能有其它更想做的事情。
有趣的是,在我們家,即使女兒已經長大,有豐富的詞彙可以來表達自己的狀況,數字表達法卻沒有完全消失。有時當媽媽聽到她大聲抱怨自己肚子痛,而很緊張地迎上前去時,女兒光是看到我扭曲的表情,就會自己趕快說:「沒有那麼嚴重啦,大概比5還少,3-4中間的那種痛啦!」
以上方法分享給所有希望陪孩子練習情緒表達與自我覺察的爸媽。
若你家的孩子對數字比較無感,也可以試著用他感興趣的事物——像是顏色、動物、天氣或卡通角色——來創造屬於他的「情緒形容法」。
重點不在數字,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原來,說出來,是被鼓勵和允許的;而感受,也能被理解。
(圖片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