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會有許多待辦事項等著我們去做,除了工作,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我們往往會把工作擺第一、以外擺第二,當一做完想做二時,就會覺得疲累不想動乾脆明天再說,一天天過去都沒進展,也試了許多養成習慣的方法效果也不大,是不是自己沒有天賦還是自己太懶了?真正原因不於懶惰,而是被情緒控制。
我們知道眼前有件重要的事必須趕快處理,但不管怎麼自我催眠,就是不想動,只想能拖再拖。多數人認為拖延是意志力不夠、被手邊東西影響才會出現拖延狀況,這些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但只是外在原因,真正原因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情是如何?
本書由五位韓國心理師聯合著作,書內說道:拖延並不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情緒調節上的問題。
而會導致拖延有五大類型:盲目樂觀、自我責備、抗拒現狀、完美主義和刺激尋求。書本開頭簡單提出五大症狀出現的原因,讓讀者比對自己的狀況是符合哪一種,在從那章節開始,覺得很特別。但翻著翻著發覺:這五大症狀我幾乎都有涉及到!
拖延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表現,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或性格。這本書不會教導你該如何消除拖延,而是幫助人們找到「我為什麼會拖延」的答案,經過自我探索與對話,才得以專注在長期目標,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
拖延發生四時機
首爾大學研究團隊調查韓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會如何拖延,研究顯示,人在處理事情過程會有四個階段:- 計畫拖延:因焦慮或各種負面想法。焦慮理應是促使行動,實際上是「逃避」。
- 行動拖延: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就是無法開始。
- 持續拖延:好不容易開始行動,中途分心去做其它事情。
- 完成拖延:比如報告快寫完,覺得哪裡可以「再加一點」,如無法如期繳交報告。
最後是自我評估:反思,為自己的拖延行為感到後悔。

處理事情過程
人們很清楚自己何時處於拖延狀態卻對拖延不太了解,尤其當內心出現連我都不懂我自己的狀態。書內說道,促使矛盾心態有兩種原因:周遭環境與個人特質。例如明知道工作內容非常重要,即使如此也是提不起勁、與討厭同事共事,內心不愉快也不想積極去行動。人們會用正當理由來保護自己,看似是為自己發聲,實際上內在衝突並不會就此消失,反而會剝奪個人成長機會,因此我們得好好了解自己的拖延究竟從何產生。
拖延類型:盲目樂觀
每個人喜歡和樂觀的人相處,他們會用微笑的心影響身旁的人,但若是將樂觀心態放在需要去做的事情上,容易讓自己無限循環在後悔之中。
在做事前,是否會幻想自己在位子上專注4小時以上不離位然後如期完成?實際上你不可能坐在位子上就不想起來,中途會想走動、看手機、電腦轉到Youtube平台看影片,之後發覺時間太晚在跟自己說:「沒關係還有點時間,今天也有點累隔天再繼續吧。」
就像家長催促小孩準備去學校,小孩突然說要帶美術用具,家裡剛好沒有得去文具店買,也又很剛好外面下起大雨,家長心急如焚:「怎麼不早說!外面下雨會塞車耶!」小孩心想:「外面是在下雨沒錯,但也不至於會塞車,而且文具店應該也很快輪到我結帳,大人想的也太複雜了吧?」
樂觀的人容易把可能、應該、或許等不確定話語回應對方,雖說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完成時間,但對方聽到也是會覺得:他是不是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是不是不想跟我見面?與其將不確定話語掛嘴邊,不如改成我可以情況就會明朗許多,也能確實行動。
許多人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後,又想快速達成而過分要求自己,最終只能宣告計畫失敗。-心理學博士彼得.赫曼
拖延類型:自我責備
自我責備型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總覺得都在拖累別人、後悔不早點開始等等負面語氣,全都以「我」來批評自己的性格、外表、行為等等。雖說自我責備多半是負面,但也有「自我鞭策」的作用,用來強化自身的意志,但研究指出,這麼做只有短暫性的加強處理能力。書內指出,這類型的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多半和「原生家庭」有關。
孩子從媽媽肚子出來,之後父母培養成長,小孩內心會有:「要好好聽父母的話,不讓他們擔心」的想法。因此,有些父母會控制小孩的想法,認為我把你養那麼大,你得付出什麼!將沉重的枷鎖加注在小孩身上,進而產生若表現不好,是自己的錯的罪惡感。美國心理學家萊恩.巴伯稱這為「心理控制」。這種控制包含六種手段:
- 限制意見:父母忽視或打斷孩子的話
- 反駁情緒感受:父母不接受孩子某些情緒,甚至反駁
- 責備辱罵:父母不斷挑剔、挖苦
- 撤回關愛:孩子達到父母期望給予關愛;若沒有則收回
- 捉摸不定的情緒:時而嚴厲、時而親切
- 引發罪惡感:和孩子說:「若真心為父母著想,就不該讓我們擔心。」讓孩子產生內疚
不活在父母或他人的標準下,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很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但當有自我意識、認知許多事物,就是開始過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擁有自我實現的生命力與潛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
拖延類型:抗拒現狀
內心產生厭倦感時,心裡會浮出「我就是不想做,好煩!」的想法,就想拖到最後才做。書內說道,雖然表面上說不想做,但內心有三種精神不停在做拉扯,這三種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
自我是表面上的精神狀態,若自我出現不穩定,本我就會像小孩一樣開始胡鬧,這時超我就會出來對本我說:「該做還得做。」
出現抗拒心態的人並不是真心想拖延,也不是想趁機摸魚,他們渴望的是恢復自我決定的掌控感。希望與主管說話能更有自信、想在工作中有所成長、想得到團隊的尊重等等。雖然會因突發狀況導致情緒無法控制,但只要能花點時間觀察、思考,就可以發現自己真正期盼的改變。書中提議,可以透過書寫緩解負面情緒,將情緒寫下來,不要求版面、字體漂不漂亮,這是屬於自己的情緒日記,無須給其他人看見。
拖延類型:完美主義
我們很常聽到「完美主義」一詞,會將個人標準提高、不允許犯錯等等就像在他面前不容許有一點髒污,但我們真的了解完美主義嗎?書內說道,可以藉由評價焦慮和個人標準這兩項指標來區分,而完美主義分成四大類型:
- 非完美主義型:不將完美當作最終目標,這類型的人評價焦慮和個人標準都較低。
- 單純個人型:不在意他人的想法,重視自己的領域並有著標準和目標,個人標準較高評價焦慮較低。
- 單純評價型(又稱社會期許型):他人希望我完美無缺的想法,個人標準較低評價焦慮較高。
- 混合型:既重視人對自己的期望,又想達成到自我滿意,個人標準和評價焦慮都很高。
而完美主義擁有的焦慮也和原生家庭有關。父母都期望小孩考試擁有好成績、將來考上好大學,但一看到成績單,就用貶低語氣代替讚美,以為這樣可以刺激小孩向上努力,實際上有可能讓小孩內心播種出壓力、焦慮的種子。當種子愈長愈大不斷延伸,小孩會認為:「不管在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爸媽的認同」因而選擇拖延。
我們生活在這世上,不是為了當機器人而是體驗美好事物。父母應停止用期望的方式轉向小孩,用愛與關懷陪同,讓小孩擁有幸福與美好的童年。
每件事情不是在內心發出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就能做好,反而將會成為壓力,與其這樣不如改成我想做到,讓自己的身體更加輕盈。
拖延病類型:刺激尋求
某天你想發憤圖強學英文,到書店買書自學,過了兩三天感到乏味,將書放一邊,想著等到有時間再來學習,過了一兩個月,始終也沒去動,這就是我們所稱的三分鐘熱度,就像在網購時,看到一件商品讓你覺得「它就是我想要的!」那種興奮感,就立刻購買,當貨一到,當初的興奮感很快就消失了,也疑惑怎麼會買這個?
成長過程是一條S曲線,需要堅持與多次嘗試,雖然許多人說要多嘗試不同事物,但若每件事物都只接觸一點,最終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那我用獎勵方式就能持續學習了!」書內說道:剛開始的獎勵是可行的,但過於依賴一旦失效,動力與熱情也就很快消失。就像許多父母會用零用錢方式獎勵小孩考到好成績,但若某天父母不再給零用錢,小孩也覺得考在怎麼好也沒有零用錢,乾脆就不用功了。
我們處在資訊時代,無論是文章或影片都可看到:要閱讀、要多學技能才能有所成長,但是否知道自已學習目的是為了什麼?還是盲目跟進?
退一步審視內心矛盾,才能做出真正的改變
人會害怕改變,是因為不確定性:「害怕改變路上,要是走到死路就得回頭,但回頭了又得重新開始,我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重頭,該怎辦才好…。」這些懷疑會動搖你的決定,因此我們得解決這些不確性因素才能成功改變。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會急於想看到成果,但這麼做也很容易讓自己疲憊不堪,與其不停找出如何養成習慣、自我提升、早起好處方法,不如先好好了解自己拖延原因,才能有效且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我們明確知道自己為何拖延、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就能做出取捨。
書內提出的五種特質,並不代表每個人只有一種而已。我一開始以為只有完美主義型,之後發現到這五種個質我都有涉及一點。讀完書不會立刻打成文章,樂觀想著只要幾小時就能寫完;開始寫的過程完美主義出現,哪些句子一改再改或想著今天必須做;沒做完責備自己,怎麼不早點開始,事情累積愈多好煩;有時會出現抗拒,不寫也過的好好的,而且看過的書都已經記在腦海裡;有時接觸新事物覺得很新奇,但隔幾分鐘就不想碰了。
陷入痛苦、拖延狀態時,會和身旁的人訴說,大多會得到:「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會拖延是因為意志力不夠堅強」的回應,讓自己更加失落。我一直覺得人都很聰明,遇到碰壁,難免會想跟旁人傾訴,通常別人的建議都不太會去聽,反而只是希望他們陪在身邊聽我訴說就好,目前只是碰壁,之後就能找出新的方法了。
當我們向別人尋求建議時,並不是真的想得到建議。我們希望的是當我們為自己歸納出解決方法時,能有個人陪在我們身邊。-英國小說家泰瑞.普萊契
工作專案卡住,團隊可以共同討論,但內心卡住了,需要自己向內探索與對話,探索過程會感到痛苦想逃避,但這也是真實的一面,需試著去面對,也許這痛苦的背後將會有你所想找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