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鍊魂系列】【情商】鍊魂式EQ工作觀念篇第一階段|第三回|多工陷阱:專注才是最高效能
📖第一階段:覺醒與辨識(認清有害工作觀)
核心目標:看見隱藏的錯誤信念,意識到壓力與耗損並非「個人不夠好」,而是工作觀念出了問題。
第1回|為何好好工作卻越做越累?——有害工作觀的隱形牢籠
第2回|長工時迷思:為何拼命加班不是績效保證
第3回|多工陷阱:專注才是最高效能
第4回|Always-on文化:責任感還是自我消耗?
第5回|出席≠貢獻:生病硬撐的真實代價
第6回|完美主義的假面:卓越還是自我綑綁?
第7回|工作成癮:忠誠還是逃避?
第8回|努力≠回報:破解『付出就有收穫』的幻覺
第9回|忙碌文化:地位幻影下的身心枷鎖
第10回|求助不是弱點:為何『一肩扛起』會拖垮你
總結|拆解有害工作觀,走向鍊魂式EQ
附錄|ChatGPT彙整的有害工作觀
第一階段|第3回
多工陷阱:專注才是最高效能
🌍 專家視角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經典研究(Ophir, Nass, & Wagner, 2009)發現:
經常進行多工的人,注意力控制能力反而更差,
他們更容易分心,資訊切換效率低,長期下來專注力和記憶力都受損。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腦神經科學團隊進一步指出:
大腦並不能真正「同時處理多件事」,
所謂的多工,其實只是「快速切換」。
而每一次切換,都會消耗額外的認知資源,讓效率下降高達 40%。
👉 換句話說,多工不是你變快了,而是你在更快地消耗自己。
💡 故事化敘事
曾看過一位朋友,總是同時開著十個視窗:
一邊回郵件、一邊聽會議、一邊寫報告。
看起來他很忙,像是一台全速運轉的機器。
可實際上,當老闆要他回報數據時,他卻結結巴巴地找不到答案;
當專案進度要交付時,內容卻錯漏百出。
後來他無奈地說:「我好像一直在做事,但每天都沒什麼成果。」
這就是多工的詛咒:讓人感覺自己很投入,但卻永遠追不上進度。
📚 理論連結
- 認知切換成本 (Switching Cost):美國心理學家 Rubinstein 等人(2001)指出,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大腦需要重新「載入」規則與記憶,這就是時間與效率的隱性損耗。
- 心流理論 (Flow Theory, Csikszentmihalyi, 1990):真正的高效能不是來自同時做很多事,而是來自「全神貫注」於單一挑戰,進入心流狀態。
👉 專注不是奢侈,而是高效能的必要條件。
✨ 核心金句
👉 「多工不是效率,而是分散的焦慮。」
🛠 操作建議
今天,試著練習 單工 (Single-tasking):
- 選擇一件最重要的任務。
- 設定計時器 30–45 分鐘,全程專注處理,不做任何切換。
- 完成後,記錄:你的效率與品質有沒有提升?
💡 額外挑戰:在一天結束時,問自己——「今天完成的真正成果是什麼?」而不是「今天開了幾個視窗?」
💬 收尾思考
我們常把「同時做很多事」當作能力的象徵,卻忘了:
真正的智慧不是灑散能量,而是把能量聚焦。
當你開始專注於一件事,世界就會因你的深度而回饋更大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