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課堂到了尾聲,特別有感觸。有位學生告訴我,因為上我的課,讓他本來只想要依循別人意願而走的生涯路變得混沌不明。他不是想怪我,只是想告訴我這個處境以及他的不安。
這幾年,在教學現場,我試著告訴學生,青春期是自我價值感建立的關鍵期, 能否讓自己在這過程逐漸意識到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而不是一味地在別人的期待與指使中盲目地活著。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意識到自己反倒讓自己更為錯亂與茫然, 可是這不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得在一連串的疑問中,逐漸去釐清與看見,什麼是自己所在乎與重視的。甚至,可能得花一輩子都不見得可以非常明晰。可是,帶著疑問而活,不也是一種動力,因為想去知曉、想去釐清。而不是陷入標準答案的迷思中,一味地遷就與框限自己。
我不敢說,這樣的論述是好的,我只是想說,我依循著這樣的方式生活,我允許自己迷惘,我允許自己停滯,因為我知道,這一切只因為我在乎我的人生。
拿回自己人生的著作權,看似浪漫,其實充滿不安與困頓,然則那不也是一種考驗,如果只是為了浪漫,千萬別走這條路,因為浪漫的背後充滿荊棘,可是走過荊棘路,人生突然有了滋味。
每年面對許多的學生,我能做的不多,可是我總是努力地想告訴他們,若能夠意識到活著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就跨出了自我追尋的第一步。如果想要當自己的主人,就得學會面對疑問,甚至允許疑問,而不是在標準答案的窠臼下,拋卻與捨棄關於人生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