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和下一個系列分別介紹社會學家朱克曼(Phil Zuckerman)兩本宗教社會學著作:《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Faith No More: Why People Reject Religion (2012))、《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Living the Secular Life: New Answers To Old Questions (2014))。
朱克曼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深入的個案訪談,配合種種社會統計、調查,互為表裡,以宏觀的眼光發掘出微觀的典型意義,以微觀的細節來充實宏觀的空泛大勢。
1.1 個案研究
信徒,甚至一般人,常常以為沒有信仰的人、無神論者等等,沒有道德、沒有人生目的、虛無主義、只求享樂、怕死,諸如此類。有些信徒自認「分別為聖」,他者當然是異類;有些信徒又死守道德的鴕鳥政策;刻板印象越發頑固。然而,少部分信徒心裡是鬆動的(就像有些受訪者從前一樣),一般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可能改觀。而朱克曼有幾部著作,正是絕好的改觀催化劑。兩書的特別意義,在於個案研究讓我們認識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近年來,常有敘利亞內戰的新聞。小艾藍死在沙灘上的照片,叫人看了動容;但是難民超過500萬,就是消息一則,聽了就忘,很少人放在心上。越大的災難,大家越麻木。差別在於,小艾藍有名有姓,大家看到他從前的照片、現在的慘況,也許還有人看着電視,跟着他父親同聲一哭。小艾藍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因為認識了他,而為他難過。
同樣,不信或離教的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們一個個認識了,多少會改觀。《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引述了大量訪談,讓離教者親口告訴我們,他們怎樣成長,怎樣掙扎,怎樣抉擇。朱克曼為了保護個案的隱私,書裡有些名字是假的。下文提到個案的名字,一律沿用原文,不翻譯。
1.2 女人少幾顆牙齒?
西方社會裡,大多數人不喜歡、也不信任不信宗教的人。一般人常常有牢不可破的觀念,認為不信宗教的人生沒有意義,沒有道德。「没有上帝,没有身後生命,人怎麼辦?照此說來,現在是無所不可的了?什麼都可以幹了?」(Dostoevsky(1880: Book 10, ch. 4))劉易斯(C. S. Lewis )認為,沒有耶穌的生命,「只有憎恨、寂寞、失望、憤怒、敗壞、腐朽。」不信上帝,不順服耶穌,就不可能良善、道德。他沒有提出任何資料佐證。這是:
一個有錢的英國人,茶餘飯後,思索人類靈魂的隨想而已。如果劉易斯實際了解過那些有血有肉的不信者,也許坐下來,聊一聊,大概就得重新斟酌了。
按:上一句批評得好,下一句就可以商榷。劉易斯身邊沒有不信的親友嗎?他只坐基督徒開的公車嗎?他只光顧全基督徒經營的餐廳嗎?不然他不怕廚師下毒、服務生偷竊嗎?劉易斯跟大部分人一樣,身邊有一大堆不信宗教卻循規蹈矩或品德高尚的人,無奈「他們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信徒總以為道德是有專利的,只有耶和華牌、阿拉牌等等。這是個愚蠢而奇怪的錯誤。說愚蠢,因為與事實不符,而事實就明明擺在你身邊。亞里士多德認為女人的牙齒比男人少,羅素挖苦他,都不叫太太張開嘴巴數一數;「因為他以為自己知道」(Russell(1950: 100))。劉易斯也以為自己知道。說奇怪,因為從日常生活看來,信徒跟大多數人一樣,並不理會對方是不是信徒。我希望大家言行一致,凡是聲稱「不信耶穌就沒有道德」的基督徒,請不要坐公車(或打聽清楚哪一路哪個班次可坐),也不要隨便進餐廳。事實勝於雄辯。大家要避免羅素教我們避免的「愚蠢錯誤」,就請放寬心,看看不信教的是不是虛無主義的化身、失德敗行的壞蛋、頭上長角的洪水猛獸吧。
朱克曼的著作有幾個目的:
一、相對那些「破」宗教的無神論、哲學著作,朱克曼以不信宗教的尋常人的尋常生活,介紹有正面意義的真正的世俗人生觀。
二、鼓勵形形色色不信宗教的人,也給他們一些指引。
三、糾正一般人錯誤的刻板觀念。事實證明,不信宗教的人生一樣可以有意義,有道德;不信的社會可以一樣和諧,甚至更和諧。
引用文獻
Russell, Bertrand. 1950. Unpopular Essays . Routledg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