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論自我與寫作(Essays on the S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一本吳爾芙的散文集,這種編撰出版的著作有趣的事,不只可以看到這些著作的內容,也可以看到編者將這些集結成書所欲呈現的主旨。而串連本書各篇章的主題就在於「自我(Self)」。

在《現代小說(Modern Fiction)》中,吳爾芙讚揚了意識流的方式而這麼說著,「讓我們依照這些原子落在心靈的順序來加以記錄,無論外在看起來是多麼散漫不連貫,讓我們來追查它們的模式,觀察每個景象或事件在意識上留下的印記。」而這相較於寫作傳統而言是反叛的,是破毀小說的寫作格局的,然而吳爾芙正是在肯認自我的立場下讚揚這種反叛,「...如果一個作家是個自由人而不是奴隸,如果他可以選擇他寫什麼,而不是他必須寫什麼,如果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傳統來寫作,那麼就不會有固定接受風格的情節、喜劇、悲劇、愛情或災難,或許也不會有人像龐德街裁縫師傅縫扣子那樣地來寫作了。人生並不是一系列對稱安排的眼鏡;人生是燦爛的光輝,從意識的開始到結束,半透明的封套包圍著我們。...」而這就如同現代歷史學所呈現給我們的印象相同,也就是,歷史並不是一個長條狀的連續體,歷史的本初模樣卻是碎段狀的瑣片,我們曾經以為的歷史不過是種人為的拼裝,就如同生活本先是各個破碎的部分,而意識流正是表現出這真切的模樣,而原先的寫作慣例要求寫作上要有一定的格局或是型態,卻會是整個社群中的暴君,成為某種僵固且有約束力亮的傳統,而這種傳統必須要透過人的能動性,在「主觀」之下予以反叛,而這個主觀,就是自我的彰顯。

又或是說我再次閱讀的《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吳爾芙說:「首先,我想強調我文章標題最後的問號。即使我可以為自己回答這問題,這答案也只適用於我,而不是你的身上。確實,關於閱讀,一個人可以給另一個人的唯一建議,就是不要接受任何建議,根據你自己的直覺,用你自己的理性,然後得到自己的結論。如果我們都同意這一點,那麼我就可以隨意地說說我的想法和建議,因為你不會亦步亦趨,結果限制了身為讀者最重要的獨立特質。畢竟,關於書本哪有什麼法則可言呢?滑鐵盧戰役當然是發生在某一天;但是《哈姆雷特》是比《李爾王》更好的戲劇?這可沒人說得準。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得為自己做決定。我們的書房一旦聽從了權威的建議,不管這權威是多麼光鮮亮麗、為尊權重,一旦我們讓他們決定怎麼讀、讀什麼、我們所讀的一切有什麼價值,那麼就破壞了自由的精神,而自由精神正是圖書殿堂的靈魂所在。在任何其他地方我們都受到法律和規範所束縛——但在這裡是完全沒有的。」這再次地提倡了自我的價值,也就是在閱讀這唯一能讓思想自由獲得實踐的活動中,我們如果還讓自己囿限在某種意見之「下」,那麼就確確實實地糟蹋了閱讀這個活動,我們必須認知且信仰著自我的崇高性,甚至神格化自我,將自己當作作品的唯一正當詮釋來源,我們才能去認識一本書所能帶給我們的,尤其,吳爾芙又說:「然而,無論那目的有多吸引人,有誰是為了一個目的來閱讀呢?我們會做某些追求,或許只是這些追求本身就很有趣,有些喜悅是無可替代的?這難道不就是其中之一嗎?至少,我有時會夢想著,當最後審判日到來時,偉大的征服者、律師和政治家都會接受他們的獎賞——他們的冠冕、榮耀,他們的名字會顆在永不崩壞、無法抹滅的大理石上——而當看到我們臂下挾著書本走近時,上帝或許會不無嫉羨地轉身對彼得說,『你看,那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兒沒有什麼可以給他們了。他們熱愛閱讀。』」我們更能發現閱讀這項活動並不是由外在的價值來添附其之實踐意義,例如說為了利益而閱讀、為了測驗而閱讀,甚至是為了知識而閱讀,都可能是被評斷為外在性的,然而,除了自我的重要性之外,閱讀的意義是本質性的(intrisinc),也就是內在於事物本身而無需外假的。不過更有趣的事情在於,文初吳爾芙就這樣預告了所有的讀者,僅在不盲從的前提下她在提出這樣的建議,但是卻是以規範性的「Should」作為標題的語句組成結構,不過合理的詮釋或許在於這個「Should」不是規範性的,而是具有揣測性的語意,而尊重每個主體的獨特理解。

而在自我的主題作為背景的散文整合中,也包括了女性的權益探討,以吳爾芙身為女性的處境,以及女性的生命經驗在人類文明史中長期被忽略的經驗中,女性的自我是被壓抑著的,必須知道的是女性漸趨平等是這一世紀來的事,一世紀前世界中有半數的人類,甚至是賦予我們生命的人類,是不具有政治社會中所該擁有的權利:政治權利。「我們當然是被壓制了。我們今晚同樣是囚犯——英國男人在他們的戰績裡,英國女人在她們的床上。但是他停下來去思考就會被殺害;我們也一樣。所以讓我們為他們思考。讓我們把壓抑我們的潛意識希特勒主義帶到意識裡。這是想要侵略的慾望;想要去支配和奴役的慾望。即使是在黑暗之中,我們也可以看見這變得清晰可見。我們可以看到窗戶著火;女人觀望;畫出來的女人;盛裝的女人;塗著紅唇、擦了紅指甲油的女人。她們都是嘗試奴役的奴隸(They are slaves who are trying to enslave.)。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免除奴役,我們就可以使男人免除暴政。希特勒們是由奴隸滋養出來的。」吳爾芙在《空襲中對和平的想法(Thoughts on Peace in an air raid)》說著,在整個社會結構頌揚著壓迫與支配,使得所有的個體都是被壓迫著的,無論是女性,或甚至是看似壓迫者的男性,其實都是體制的受害者,只不過女性更是如此,這就像某人被強迫另一個人,兩人固然都是被強迫的,然而後者卻是更受到更大的傷害是無庸置疑的一般。當然若單看這篇文章是對於女性權益的倡議,然而在這集冊的編撰中,女性的自我也必需要被重視,換言之,在自我的這個脈絡中,我們不能只從特定的看法來觀看世界,我們必須要從更普遍性的,以一個主體—無論性別、種族等等各種身分—的角度來看看待自我。終局而言,Self—自我其實也是對於任何一個主體—Subject,從閱讀或是寫作這反社交的活動中我們不是與自己相處,而是我們認識自己,自己並不外在於自我之外,這是一種內省,而這是無論任何時代我們都必須要認知到的自我的重要性。


avatar-img
83會員
387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確實有個驚人的標題,畢竟正義不正義幾乎是身為道德主體的我們所最敏感的概念,也同時是最模糊的概念,但是本書的內容對我而言就像分析語句一般並不提供有更多的知識,然而這也並不完全是種貶語,反而若我們從Allan G. Johnson對於社會學簡潔地說法而言,這本書將會是本社會學式的著作,因為他提
文初先感謝 人本教育基金會 予以刊登本文 《亞細亞的孤兒》應是在台灣人的認同上不可或缺的一本著作,雖說情節上有些添補感,然而故事的基軸卻是從一而終的。故事背景在日治時期,胡太明作為主角,父親胡太卿是個中醫,母親阿茶則是個傳統的女性,其傳統之特質即彰顯在縱然夫君納妾,其亦默認,而僅屈就於搬遷
1993 秋 29「一個老先生開一輛紅色跑車,緊貼身旁一隻黑白哈巴狗從開著的車窗看出來,前足搭著窗框,毛茸茸的臉上圓亮的眼睛慧黠張望,分明便是個人。  書店裡一個中年婦人胸前環著一個抱小孩的袋兜,她小心翼翼一手托住底部,兜緣一隻小狗尖尖的腦袋露出來。」 43「哲學要求解釋,宗教要求安慰
「哲學家與法學家所說的懲罰就是修正罪惡、修復損害、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因此,懲處最終的合法性就是在受指控的犯行威脅到社會時,恢復社會秩序。然而,如果懲處並非我們所說的那樣,如果它沒有經由我們相信的理由加以合理化,如果它有利於違法行為的再犯,如果它是依罪犯的身分而非違法行為的嚴重而進行制裁,如果
《兒子的大玩偶》這書是由十數篇的短篇小說組成的,首篇即為同名著作,坤樹是在大太陽底下穿著廣告牌的甘苦人,妻子阿珠戲說他是兒子的大玩偶,描寫著貧苦生活中為了生活的無奈以及在夫妻之間的感情拉扯與磨合,看似平淡但卻又樸實地真切,甚至在能換了新工作孩子卻認不出自己時,只能默默地上妝只為了當孩子的大玩偶
羅蘭巴特以他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最為人所廣知,而作者之死所代表的是權威的死亡,除魅後的世界是世俗的,不再具有宗教神祕性,而在文本閱讀上所代表的上帝:作者(Author),同時在英語上與權威(Authority)具有關聯性,在羅蘭巴特的宣稱下也隨之死亡
這本書確實有個驚人的標題,畢竟正義不正義幾乎是身為道德主體的我們所最敏感的概念,也同時是最模糊的概念,但是本書的內容對我而言就像分析語句一般並不提供有更多的知識,然而這也並不完全是種貶語,反而若我們從Allan G. Johnson對於社會學簡潔地說法而言,這本書將會是本社會學式的著作,因為他提
文初先感謝 人本教育基金會 予以刊登本文 《亞細亞的孤兒》應是在台灣人的認同上不可或缺的一本著作,雖說情節上有些添補感,然而故事的基軸卻是從一而終的。故事背景在日治時期,胡太明作為主角,父親胡太卿是個中醫,母親阿茶則是個傳統的女性,其傳統之特質即彰顯在縱然夫君納妾,其亦默認,而僅屈就於搬遷
1993 秋 29「一個老先生開一輛紅色跑車,緊貼身旁一隻黑白哈巴狗從開著的車窗看出來,前足搭著窗框,毛茸茸的臉上圓亮的眼睛慧黠張望,分明便是個人。  書店裡一個中年婦人胸前環著一個抱小孩的袋兜,她小心翼翼一手托住底部,兜緣一隻小狗尖尖的腦袋露出來。」 43「哲學要求解釋,宗教要求安慰
「哲學家與法學家所說的懲罰就是修正罪惡、修復損害、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因此,懲處最終的合法性就是在受指控的犯行威脅到社會時,恢復社會秩序。然而,如果懲處並非我們所說的那樣,如果它沒有經由我們相信的理由加以合理化,如果它有利於違法行為的再犯,如果它是依罪犯的身分而非違法行為的嚴重而進行制裁,如果
《兒子的大玩偶》這書是由十數篇的短篇小說組成的,首篇即為同名著作,坤樹是在大太陽底下穿著廣告牌的甘苦人,妻子阿珠戲說他是兒子的大玩偶,描寫著貧苦生活中為了生活的無奈以及在夫妻之間的感情拉扯與磨合,看似平淡但卻又樸實地真切,甚至在能換了新工作孩子卻認不出自己時,只能默默地上妝只為了當孩子的大玩偶
羅蘭巴特以他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最為人所廣知,而作者之死所代表的是權威的死亡,除魅後的世界是世俗的,不再具有宗教神祕性,而在文本閱讀上所代表的上帝:作者(Author),同時在英語上與權威(Authority)具有關聯性,在羅蘭巴特的宣稱下也隨之死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思維不再被視為純粹個體的產物,而是過去經驗、文化、社會與環境的綜合結果。個體的存在不僅依賴於思考,更在於外在力量的塑造與延續。正如現象學家所指出,意識與世界並非二元對立,而是共存於一個動態的整體中。這種觀點重新詮釋了自我與存在的關係,強調自我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與經驗而流動的現象。
Thumbnail
這本書討論了職場相關議題,是一段自我對話的旅程。書中著重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質量的重要性及自律和自由之間的關係。書中的故事和內容可以啟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雖為女性角度出發,但面對人生不需要侷限。從更高的角度來看,現今社會無論男女重點在於「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你為了你想要的生活做了些什麼?」
Thumbnail
這本書居然讓我重新認識寫作!🎉《自己的房間》必讀推薦! 與其說這本書在講女權,還不如說是在講一位作家(無論男女)在創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和需要的條件。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前陣子無意間從抽屜裏面翻到二張國小的畢業大頭照,仔細端詳之後,我有了重大發現,讓我娓娓道來。事情是這樣的,在我莫約30歲以前,我對於"圓臉、肉餅臉、太陽餅"諸如此類的稱號都會引起我的情緒關鍵字。
【自我】●自我的定義?●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自我={意識}達成人生大小{目標}達成的程度。一個人的目標越清晰、越有意義,自我就越穩定、越有力量。 我的定錨: 一個意識的主體,隨著時間變化,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塑造了現在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像水裝進不固定的容器一般不斷的成長變化,一種動態平衡的
因為我想要維持本來面目,不在服務業裡的阿諛奉承迷失自己,可偏偏我又喜歡這行業。雖然尚不需要掏心掏肝掏肺掏我自己,但是和光同塵之餘,我也想要也需要在書堆裡結構再重構自己,如果同佛教裡所謂回歸本心、本目,才能觀自在。
在當今這個所有人的想法都一窩蜂,大家都趕著潮流、忙著內卷、深怕自己被淘汰的年代,這些擁有獨立個性、獨到見解、不隨波逐流、不當牆頭草的人尤為可貴!胡適在100年前不就這麼說嘛:「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才所建造得起來的!是由那一個個獨立思考、有獨立個性的人所組成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最近幾年,國內外都有許多關於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on)的討論與做法,其中自由書寫(scripting, journaling)被視為實現顯化(manifest)的重要途徑。(所謂「顯化」指的就是實現願望。) 吸引力法則源自國外靈性思維新時代運動(New Thoug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思維不再被視為純粹個體的產物,而是過去經驗、文化、社會與環境的綜合結果。個體的存在不僅依賴於思考,更在於外在力量的塑造與延續。正如現象學家所指出,意識與世界並非二元對立,而是共存於一個動態的整體中。這種觀點重新詮釋了自我與存在的關係,強調自我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與經驗而流動的現象。
Thumbnail
這本書討論了職場相關議題,是一段自我對話的旅程。書中著重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質量的重要性及自律和自由之間的關係。書中的故事和內容可以啟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雖為女性角度出發,但面對人生不需要侷限。從更高的角度來看,現今社會無論男女重點在於「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你為了你想要的生活做了些什麼?」
Thumbnail
這本書居然讓我重新認識寫作!🎉《自己的房間》必讀推薦! 與其說這本書在講女權,還不如說是在講一位作家(無論男女)在創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和需要的條件。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前陣子無意間從抽屜裏面翻到二張國小的畢業大頭照,仔細端詳之後,我有了重大發現,讓我娓娓道來。事情是這樣的,在我莫約30歲以前,我對於"圓臉、肉餅臉、太陽餅"諸如此類的稱號都會引起我的情緒關鍵字。
【自我】●自我的定義?●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自我={意識}達成人生大小{目標}達成的程度。一個人的目標越清晰、越有意義,自我就越穩定、越有力量。 我的定錨: 一個意識的主體,隨著時間變化,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塑造了現在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像水裝進不固定的容器一般不斷的成長變化,一種動態平衡的
因為我想要維持本來面目,不在服務業裡的阿諛奉承迷失自己,可偏偏我又喜歡這行業。雖然尚不需要掏心掏肝掏肺掏我自己,但是和光同塵之餘,我也想要也需要在書堆裡結構再重構自己,如果同佛教裡所謂回歸本心、本目,才能觀自在。
在當今這個所有人的想法都一窩蜂,大家都趕著潮流、忙著內卷、深怕自己被淘汰的年代,這些擁有獨立個性、獨到見解、不隨波逐流、不當牆頭草的人尤為可貴!胡適在100年前不就這麼說嘛:「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才所建造得起來的!是由那一個個獨立思考、有獨立個性的人所組成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最近幾年,國內外都有許多關於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on)的討論與做法,其中自由書寫(scripting, journaling)被視為實現顯化(manifest)的重要途徑。(所謂「顯化」指的就是實現願望。) 吸引力法則源自國外靈性思維新時代運動(New Tho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