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的閱讀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繁體中文版的封面,駱駝出版社。

閱讀心得

龔鵬程在「台灣文學四十年」這篇文章提到的台灣文學史問題,我將他書中的話拼湊起來,做成幾千字的摘錄,給大家看看。有些問題在中文、台文,以及其他系所師生這幾十年來的努力之下,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不過仍有些問題需要持續努力或是警惕,儘管龔鵬程的政治立場、文化認同,與許多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筆者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們不應該「因人廢言」。
當中有一句話滿犀利的,他說:「一篇爛東西,不會因為它努力愛台灣、用心認同台灣、具有反帝反侵略反壓迫的什麼台灣人精神,就忽然變得金光熠熠,可以號稱是文學,且足以留名於文學史冊。一如屈原不認同中國,文學史也無法將它除名。」確實,作家、學者不論抱持某些意識型態,或是某某精神,並不能將自己作品的粗糙、不成熟合理化,甚至予以聖化。

這本書大致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錢鍾書「圍城」的封面,書林出版。繁體中文版。 《圍城》這篇小說主要在描寫人與人愛情及婚姻之間的糾葛,剛戀愛時,年輕的少男少女渴望結婚,使兩人能生活在一起,一同沉浸在愛河之中。然而,在結婚之後,才驚覺到浪漫的愛情逐漸褪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成家之後有經濟和生活的壓力,而且結婚、成為夫妻之後,大家不再
邱永漢、陳映真、鄭清文、劉大任、拓拔斯(田雅各)對台灣文學有很大的貢獻,由於作家個人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理念與主流不同,或是屬於少數族群,因而被官方或民間的台灣文學者漠視,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書的封面。 簡媜這本書成也「多」、敗也「多」,那個「多」指的是「題材的多樣性」。作家的觀察範圍相當廣泛,小至個人與朋友慘痛的修房經驗,大到教育改革,還有反省台灣人對待外籍新娘的心態等社會問題。比起一些自詡為台灣社會良心,卻只圍繞政治議題打轉的觀察評論家,簡媜的社會評論相當具體,不過由於題材多,而文與
我要推薦的寫作者是「王臻明」,對方「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作者自介) 雖然對中華文化及中國歷史的評論,已不是她近年的主打,但這些文章內容依然精彩……
《厚黑學》跟同類型解析權謀術數的書籍,並不是沒有一看的價值,它能讓我們見到人性陰暗的一面,包括自己內心黑暗及動物性的一面,但除非你反向思考或尋求其他資源,否則它不但難以提升我們讀者的思考能力,還可能被我們濫用,損害別人的利益,讓社會風氣變的更汙濁。
2016年到2019年之間,作為路人甲或參加者,我拍了幾張照片,雖然無法忠實呈現當時的原貌,也不可能沒有任何我個人主觀的喜好厭惡摻雜其中,但是想為自己的活動與當時的遊行做個紀念。現在,拿出來,實在是想告訴大家「同志大遊行」並不是只有當初反同婚、反同團體及個別人士呈現的那樣──詭異、奇怪,也有平凡…
錢鍾書「圍城」的封面,書林出版。繁體中文版。 《圍城》這篇小說主要在描寫人與人愛情及婚姻之間的糾葛,剛戀愛時,年輕的少男少女渴望結婚,使兩人能生活在一起,一同沉浸在愛河之中。然而,在結婚之後,才驚覺到浪漫的愛情逐漸褪色。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成家之後有經濟和生活的壓力,而且結婚、成為夫妻之後,大家不再
邱永漢、陳映真、鄭清文、劉大任、拓拔斯(田雅各)對台灣文學有很大的貢獻,由於作家個人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理念與主流不同,或是屬於少數族群,因而被官方或民間的台灣文學者漠視,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書的封面。 簡媜這本書成也「多」、敗也「多」,那個「多」指的是「題材的多樣性」。作家的觀察範圍相當廣泛,小至個人與朋友慘痛的修房經驗,大到教育改革,還有反省台灣人對待外籍新娘的心態等社會問題。比起一些自詡為台灣社會良心,卻只圍繞政治議題打轉的觀察評論家,簡媜的社會評論相當具體,不過由於題材多,而文與
我要推薦的寫作者是「王臻明」,對方「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作者自介) 雖然對中華文化及中國歷史的評論,已不是她近年的主打,但這些文章內容依然精彩……
《厚黑學》跟同類型解析權謀術數的書籍,並不是沒有一看的價值,它能讓我們見到人性陰暗的一面,包括自己內心黑暗及動物性的一面,但除非你反向思考或尋求其他資源,否則它不但難以提升我們讀者的思考能力,還可能被我們濫用,損害別人的利益,讓社會風氣變的更汙濁。
2016年到2019年之間,作為路人甲或參加者,我拍了幾張照片,雖然無法忠實呈現當時的原貌,也不可能沒有任何我個人主觀的喜好厭惡摻雜其中,但是想為自己的活動與當時的遊行做個紀念。現在,拿出來,實在是想告訴大家「同志大遊行」並不是只有當初反同婚、反同團體及個別人士呈現的那樣──詭異、奇怪,也有平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