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透徹生死,讓苦澀的人生回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藝人小鬼的死訊,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諸多共鳴,許多朋友都在感慨把握當下的必要。確實,以36歲而言,小鬼真的走得太早、太令人惋惜,但大限之日無論早晚,終究是我們得面對的課題。
大自然則是這堂課最嚴酷的講師。
登山至今邁入第8年,已經歷不少生離死別,從遙遠的世界級登山家Ueli Steck、金昌浩、David Lama,到曾盡責幫我留守的學弟、合作夥伴的同輩、網路上聊過幾次的G哥... 這樣列出來,真的好驚人,原來山已經從我身邊帶走了這麼多。
吉爾吉斯列寧峰,海拔5800的沈思。那一年在我們離開後不久,雪崩就在下方的冰河上,帶走了兩條寶貴的生命。
我生平第一個非家族葬禮,也是平輩的。一直到看著他面容安詳的在棺裡沈睡,才想起來這就是我們的最後一面,才想起來,我們還有那個永遠無法實現的龍洞的約定。
「抱歉這次真的沒空,下次吧~」
我們的對話就這樣停留在那個無聲的空白處。怎麼知道,再也不會有下一次了;怎麼知道,兩個未滿30歲的青年這麼早就必須面對這天。
---
和一般人比起來,「死亡」對於進階的登山者而言,是種熟悉卻又刻意疏遠的存在,就好像前任情人那樣:我從裡到外了解透徹,但非必要還是別見面的好。
在大自然裡,我們時常面對踏錯一步就會天人永隔的風險,讓自己瀕臨深淵邊緣。更有當「如履薄冰」再也不是一句生硬的成語,而是走在滿佈裂隙的冰河上,面對雪崩與墜落雙重風險的真實時刻。山與海都不會憐憫你,一點點都不會,下雨淋濕了,死命哭求祂也不會停;不小心墜落了,再怎麼呼喊都沒有回頭重來的機會;雪崩衝過來了,無論再怎麼祈禱都只有被淹沒的份。
在大自然裡,我們都只有一條命,沒了就沒了,也不會有館長送你金幣再來一次。
所以在山裡走久了,我們將會習慣死亡,因為死亡就是自然的一環;甚至每一個移動,我們都可能終結一條生命,哪怕只是一隻小蟲。我們會開始知道死亡是怎麼一回事,領悟人就是如此渺小,無可避免的逐漸在認識的人身上,看見無情的大自然如何像捏螞蟻一般不帶情緒的把人帶走。
所以人會越爬越膽小,那種「超越自我極限,衝一發名留青史」的心情會逐漸沈澱到思緒下方,取而代之的是「有餘裕而優雅從容地突破自我限界」。
那種膽小,不是「因為怕死就什麼都不敢做」,而是「如果無法完全掌控風險那我就不做」。別以為徒手攀登酋長岩是有勇無謀,在紀錄片《赤手登峰》裡,你可以看見Alex在第一次攀登時,因為沒有120%把握而放棄的落寞神情。
我們感到恐懼,但我們也勇於挑戰。登山家的精神之所以令人嚮往,探險活動之所以讓人著迷,全是因為你可以從中看見人如何面對恐懼、處理恐懼,然後全身而退。試著在能活下來的前提下,突破自己從未達到過的極限。
當已做了萬全準備,就算不能全身而退,至少不會走得不明不白,至少不會在堆滿遺憾的病榻上離開人間。
人為什麼要冒險?
因為我們可以從死亡的邊緣,看見生命激盪出最耀眼的光輝。
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嗅聞死亡的氣息,一再提醒自己生命到底有多可貴。
所以,我現在更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更柔軟的互動,時間是比金錢更珍貴的伴手禮。對待朋友我會記得我們曾經的熱血,久未見面也不改熱情,只希望讓稀少的見面機會都不留遺憾。
人生就是不斷的冒險,我們永遠不曉得終點在哪裡,但我們可以把每一步都走的精彩、走的踏實,並帶著那些提早離開這條路的朋友們的份,堅定而勇敢的走下去。
---
我不追求離開的那天有多少人悼念。
我追求的是,我的每一步,能不能為這世界帶來好的影響;我的每一言行,是否都能為身邊的人帶來溫暖、提供依靠?
如果可以,那人生當屬了無遺憾。
就讓我們承載思念,祝福逝去、探索未來,更加挺拔的活著吧!
avatar-img
1.6K會員
282內容數
跟著雪羊的腳步,悠遊山林隨影隨筆,在《共享視界》裡,一起看見山的萬千樣貌,加入以影像與文字探索世界的行列。在文影交流間結識同樣熱愛大自然的同好,輕鬆分享彼此的影像記憶與山林故事,建立山與人最深刻的連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中之線」,是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的離家之路,1940年日本人的集團移住政策,讓郡大溪流域徹底淨空,成為無人之境,相關資料也付之闕如。 80年後的今天,中之線猶在,這一次,它成為了布農族人們回家的路。《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一書揭開了此地神秘的面紗,補足了這段空白的古道,指引了回家的路。
關於長榮空服員罷工,這次有不少人高喊「支持資方!」「不爽不要做!」但是,如果這個社會文化真的變成了沒有人想爭取權益,大家不滿意勞動條件都只會默默地「不爽不要做」,那麼,這些來自各科系條件不差的人們,離職之後會去哪裡呢?
人可以有立場,但不能沒有自己的國家。如果要放棄現在這個國家,那麼至少,守護我們獨特的文化,與隨時可以撼動政府、改變現況的民主制度,不要讓它消逝在新政權的手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我們應該考慮「被統一」的國家。
雪霸國家公園的三六九山莊在過年期間發生森林大火,最近清理火場發現許多垃圾,被媒體報導為「燒出驚人真相」。但是,不爬山的記者其實對於他所認為的「真相」,有所侷限,就讓我從登山人與管理單位的角度,來切入這場「垃圾真相之謎」吧!
《MOUNTAIN 極限巔峰》觀影分享,是種抒發的感觸;在那壯闊山野畫面與追求極致的人們的震撼之下,我與山的種種隨之共鳴;那是如果沒有空去爬山,看著螢幕也能身歷其境的感動。 「跳舞的人,在聽不見音樂的人眼中是瘋狂的。」  
最近沸沸揚揚的嘉明湖國家步道黑熊闖山屋事件,逐漸歸於平靜,熊跑了、山封了、報導也沒了,或許是一個很好的中場休息。那遇到熊該怎麼辦?人與熊要如何和平共處呢?就讓我們在這篇文章裡面好好聊聊我們的國寶「台灣黑熊」吧! 先破梗,在山上遇到台灣黑熊的第一步不是跑,是拿相機...
「中之線」,是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的離家之路,1940年日本人的集團移住政策,讓郡大溪流域徹底淨空,成為無人之境,相關資料也付之闕如。 80年後的今天,中之線猶在,這一次,它成為了布農族人們回家的路。《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一書揭開了此地神秘的面紗,補足了這段空白的古道,指引了回家的路。
關於長榮空服員罷工,這次有不少人高喊「支持資方!」「不爽不要做!」但是,如果這個社會文化真的變成了沒有人想爭取權益,大家不滿意勞動條件都只會默默地「不爽不要做」,那麼,這些來自各科系條件不差的人們,離職之後會去哪裡呢?
人可以有立場,但不能沒有自己的國家。如果要放棄現在這個國家,那麼至少,守護我們獨特的文化,與隨時可以撼動政府、改變現況的民主制度,不要讓它消逝在新政權的手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我們應該考慮「被統一」的國家。
雪霸國家公園的三六九山莊在過年期間發生森林大火,最近清理火場發現許多垃圾,被媒體報導為「燒出驚人真相」。但是,不爬山的記者其實對於他所認為的「真相」,有所侷限,就讓我從登山人與管理單位的角度,來切入這場「垃圾真相之謎」吧!
《MOUNTAIN 極限巔峰》觀影分享,是種抒發的感觸;在那壯闊山野畫面與追求極致的人們的震撼之下,我與山的種種隨之共鳴;那是如果沒有空去爬山,看著螢幕也能身歷其境的感動。 「跳舞的人,在聽不見音樂的人眼中是瘋狂的。」  
最近沸沸揚揚的嘉明湖國家步道黑熊闖山屋事件,逐漸歸於平靜,熊跑了、山封了、報導也沒了,或許是一個很好的中場休息。那遇到熊該怎麼辦?人與熊要如何和平共處呢?就讓我們在這篇文章裡面好好聊聊我們的國寶「台灣黑熊」吧! 先破梗,在山上遇到台灣黑熊的第一步不是跑,是拿相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 2024/6/28 一早,看到手機跳出一則通知,新聞標題是「台灣知名登山家OOO攀登法國白朗峰墜谷身亡」。讀了新聞報導,接著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不少登山界人士紛紛發文致哀,並分享這位登山家在 2020 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以追念其在職業登山領域的貢獻。 雖然我並非十分熱衷與投入攀登高山這項運動,平常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tJj0_3LL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a0xqLq7A_M 從滿山滿谷的照片和影片去搜尋重要的片段,實在太難。 因為每一段都好重要、都好珍貴。 而記錄承載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7/16/2007 這次奇萊南峰和南華山,和泥鰍大哥一起出團,雖然在山上和他碰過面,但這是我第一次和他一起出去,泥鰍大哥有二十七年的登山經驗了,在野訊號稱八十萬禁軍總教頭,絕大部份的嚮導都是他帶出來的,雖說如此,他仍舊時常說,他也是在學習中,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雖然我的登山資歷很輕,但是我很認同
深山 跟野比大雄一样,我的家有一座后山。 十二岁,对他而言是什么样的慨念?四岁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试图走出他的家门,坐在沙发上一半身体中风的残疾人对他大骂道:”不行!十二岁才可以出去,不然会被坏人抓走。”坐在它旁边正在看报纸的散工也附和道:“被人抓走会被人割心脏,分尸”。六岁的他坐在加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 2024/6/28 一早,看到手機跳出一則通知,新聞標題是「台灣知名登山家OOO攀登法國白朗峰墜谷身亡」。讀了新聞報導,接著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不少登山界人士紛紛發文致哀,並分享這位登山家在 2020 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以追念其在職業登山領域的貢獻。 雖然我並非十分熱衷與投入攀登高山這項運動,平常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tJj0_3LL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a0xqLq7A_M 從滿山滿谷的照片和影片去搜尋重要的片段,實在太難。 因為每一段都好重要、都好珍貴。 而記錄承載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7/16/2007 這次奇萊南峰和南華山,和泥鰍大哥一起出團,雖然在山上和他碰過面,但這是我第一次和他一起出去,泥鰍大哥有二十七年的登山經驗了,在野訊號稱八十萬禁軍總教頭,絕大部份的嚮導都是他帶出來的,雖說如此,他仍舊時常說,他也是在學習中,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雖然我的登山資歷很輕,但是我很認同
深山 跟野比大雄一样,我的家有一座后山。 十二岁,对他而言是什么样的慨念?四岁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试图走出他的家门,坐在沙发上一半身体中风的残疾人对他大骂道:”不行!十二岁才可以出去,不然会被坏人抓走。”坐在它旁边正在看报纸的散工也附和道:“被人抓走会被人割心脏,分尸”。六岁的他坐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