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是為了得到回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沒有回報為什麼要做好事?

「可是我平常已經做了這麼多好事,為什麼還是沒有幸運的事情降臨呢?」常常聽到很多人這樣跟我說。
說真的,我自己也曾經對於「好人就應該有好報」這件事情執著了許久,總認為如果做好事沒有得到回報,那幹麻要做?
在混亂的2020年,有許多優秀的藝人離開,讓身邊許多人開始嚷嚷:「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既然如此,平常都教育我們要心存善念的意義,究竟何在?

做好事是為了讓世界充滿溫暖

我百思不解了許久,直到有一天突然茅塞頓開,才真正的意識到,原來做好事、當一個善良的人,不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這個世界充滿著愛與溫暖。
當每一個人都是願意為這個世界付出、投入,也願意替其他人著想時,那整個社會就會減少憾事的發生,自然的我們走在路上比較不會遇到危險;當我們有危機時,別人也比較願意來給予協助;當自己有過不去的低潮時,每個人也比較願意敞開心胸去接納彼此的脆弱。
為什麼?
因為當每個人都被友善的對待時,就也會更願意友善的對待他人,所以由自身做起,讓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人,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將這樣的良善擴大、循環下去,也或許倒頭來,其實獲益最多的是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小小的價值

可以試想,如果每個人,都只希望自己過得好就好,其他人怎麼樣不重要,那會成為一個多麼冷漠的社會?
當我想通之後,我就明白自己為何要做好事,是為了把自己的幸運與幸福傳遞出去,是為了給社會更多的溫暖,是為了讓善良有更好的循環,所以才願意成為這樣的人。
不管這些付出最後到底會不會回到自己身上,但我們已經在發揮自己小小的影響力,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這樣想,那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
做好事,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不是為了回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149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溫柚榕聊聊天 的其他內容
讀高中的那一年夏天,有很多同學跑來和我說:「隔壁學校的某某某也會念同一間高中喔!」我心裡納悶了一下,想知道為什麼還沒新生訓練就可以認識這個人,後來詳細了解才發現,原來他是隔壁國中的第一名,而且蟬聯了很多次段考,自然聲名大噪。當下聽到這些話,對於自認為成績不錯的我,心中當然也有些羨慕和不甘心……
大學時期我在一家學校附近的補習班打工,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小朋友,有的很吵、有的很悶騷、有的喜歡開黃腔、有的很不愛念書,但也有唱歌很好聽的、很愛黏著老師的、對自我要求很高的、甚至是直接在助教面前直接偷偷談起puppy love的。 今天呢,要來分享K學生的故事,他是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想了很久,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愛自己並不是指「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叫做愛自己。現在人的生活品質往往都有一定基礎,所以要過上好的生活雖然辛苦,但並非像以前那樣毫不可能,網路上有許多人喜歡探討「愛自己」,老實說這個詞彙很抽象,我也一直不……
現在的小孩生活大多是被課業、補習、成績追著跑,大部分的時間,都早已被塞滿讀書行程,好不容易到寒暑假,卻可能還是有許多作業需要完成。因此很多台灣的孩子,向來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甚至是未來想做什麼。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假如寒暑假都不要出作業,可以完全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你要怎麼樣安排…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下方的經驗:在遇到他人情緒低落時,很想安慰對方卻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人,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回應方式才是比較好的? 或者你有沒有在自己心情低落的時候,聽過別人這樣跟你說:「相信自己明天會更好」、「這有什麼好哭的」、「動不動就哭,男孩不能輕易掉眼淚」、「不可以隨便生氣、這麼愛哭」等等。
讀高中的那一年夏天,有很多同學跑來和我說:「隔壁學校的某某某也會念同一間高中喔!」我心裡納悶了一下,想知道為什麼還沒新生訓練就可以認識這個人,後來詳細了解才發現,原來他是隔壁國中的第一名,而且蟬聯了很多次段考,自然聲名大噪。當下聽到這些話,對於自認為成績不錯的我,心中當然也有些羨慕和不甘心……
大學時期我在一家學校附近的補習班打工,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小朋友,有的很吵、有的很悶騷、有的喜歡開黃腔、有的很不愛念書,但也有唱歌很好聽的、很愛黏著老師的、對自我要求很高的、甚至是直接在助教面前直接偷偷談起puppy love的。 今天呢,要來分享K學生的故事,他是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想了很久,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愛自己並不是指「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叫做愛自己。現在人的生活品質往往都有一定基礎,所以要過上好的生活雖然辛苦,但並非像以前那樣毫不可能,網路上有許多人喜歡探討「愛自己」,老實說這個詞彙很抽象,我也一直不……
現在的小孩生活大多是被課業、補習、成績追著跑,大部分的時間,都早已被塞滿讀書行程,好不容易到寒暑假,卻可能還是有許多作業需要完成。因此很多台灣的孩子,向來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甚至是未來想做什麼。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假如寒暑假都不要出作業,可以完全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你要怎麼樣安排…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下方的經驗:在遇到他人情緒低落時,很想安慰對方卻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人,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回應方式才是比較好的? 或者你有沒有在自己心情低落的時候,聽過別人這樣跟你說:「相信自己明天會更好」、「這有什麼好哭的」、「動不動就哭,男孩不能輕易掉眼淚」、「不可以隨便生氣、這麼愛哭」等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一個複雜且引人深思的問題。從道德和哲學角度來看,「好心有好報」並不總是以立竿見影的方式顯現。好心的價值可能不僅僅在於外在的回報,而更多在於我們內心的平安和對他人的影響。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好心的行為仍然可能帶來積極的變化和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古語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是指,累積善行的人家,必有多餘的吉慶留給後代。 福氣,是累積來的,而不是求來的,積善,也會遇到壞事,但一定會有好結局,做內心覺得應該做的事,一直做就對了。 無論我們身處在任何低潮或艱困之中,即便是行經生命幽谷,永遠也不要失
福氣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年累月,為善助人,所累積出來的,畢竟助人者人亦助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我覺得做一件好事其實也不是很難,有些人認為把錢給路邊的遊名才算是一件好事,也有些人認為認真複習也算一件好事,其實我認為做一件好事就是做一件事情做到你滿意和跟這件事情有關的人也滿意,想做一好件事情你也要先規劃好,不要因為想做好一件好事搞的傾家蕩產。 其實我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要為自己,也同時為他人,創造最高的至善的利益。 當我們試圖為他人創造時,能量總會回到我們身邊。 這些創造正負都有,包括愛的、有幫助的或療癒的行為和消極的、破壞性的行為。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你的努力與良善終將被好好的回應。」 有一種「收支達到平衡」的狀態, 不論你正在投入的方面是什麼,你的付出是逐漸可以看到回報的成果。 你所專注的事物,將有機會被他人給幫助, 特別是你曾經幫助過的人將在你需要的時候回饋你。 請繼續保持你的慈善,你的善良與真誠是你最大的財富。 別忘記善待
Thumbnail
這是一個複雜且引人深思的問題。從道德和哲學角度來看,「好心有好報」並不總是以立竿見影的方式顯現。好心的價值可能不僅僅在於外在的回報,而更多在於我們內心的平安和對他人的影響。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好心的行為仍然可能帶來積極的變化和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古語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是指,累積善行的人家,必有多餘的吉慶留給後代。 福氣,是累積來的,而不是求來的,積善,也會遇到壞事,但一定會有好結局,做內心覺得應該做的事,一直做就對了。 無論我們身處在任何低潮或艱困之中,即便是行經生命幽谷,永遠也不要失
福氣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年累月,為善助人,所累積出來的,畢竟助人者人亦助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我覺得做一件好事其實也不是很難,有些人認為把錢給路邊的遊名才算是一件好事,也有些人認為認真複習也算一件好事,其實我認為做一件好事就是做一件事情做到你滿意和跟這件事情有關的人也滿意,想做一好件事情你也要先規劃好,不要因為想做好一件好事搞的傾家蕩產。 其實我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要為自己,也同時為他人,創造最高的至善的利益。 當我們試圖為他人創造時,能量總會回到我們身邊。 這些創造正負都有,包括愛的、有幫助的或療癒的行為和消極的、破壞性的行為。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你的努力與良善終將被好好的回應。」 有一種「收支達到平衡」的狀態, 不論你正在投入的方面是什麼,你的付出是逐漸可以看到回報的成果。 你所專注的事物,將有機會被他人給幫助, 特別是你曾經幫助過的人將在你需要的時候回饋你。 請繼續保持你的慈善,你的善良與真誠是你最大的財富。 別忘記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