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成長與創傷

  截取精神分析大師暨兒童心理學家Winnicott 1949年說明母嬰關係文章中的段落:(出處可見備註1,以下為個人翻譯)「在事件中,母親試著不要讓嬰兒知道那些他還不能理解的複雜部分,她會試著保護她的嬰兒免於遭受意外或碰觸其他超越嬰兒所能理解的現象。原則上,母親會盡可能讓嬰兒的世界盡可能單純。」為何母親要這樣做?借用「心理創傷」較為廣義的定義:經歷了超越個人所能承受的事情,以致造成心理功能損壞,影響到個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發展。如果個體在幼小的時候,就經歷了超越自己可以承受的壓力事件,對他來說,他看到的世界就是混亂的,自然不會「單純」且「正確」地接受訊息、理解世界,而且很可能會在他認知、情緒這些功能都還沒發展完全時,就把自己無法承受的壓力事件扭曲地理解為另外一個狀況。如果他長期下來都是透過錯誤 (或說「扭曲」)的眼光理解世界,自然無法跟他人建立有安全感且真實的關係。
  所以創傷的本質,就是「無法面對並接受真相」,對個案的影響就是「無法與人建立真實且信任、有安全感的關係」。透過心理治療,諮商師會帶著受創個案一步步地在他可以承受且諮商師在場設置的安全範圍下揭曉真相,消化真相帶來的衝擊,讓本來個案曾經無法承擔的經驗,在治療室中,練習慢慢消化與承擔。消化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透過EFT技巧去調節情緒,降低情緒衝擊,拓展情緒承受力,也可透過身體工作引導個案找回自己身體自在的感覺,降低身體在消化創傷經驗的不適感。
  當然,若諮商師走得比個案還快,並且在個案還沒有能力接收、接受殘酷的事實前,就硬生生地揭開真相的謎底逼個案去看,恐怕會造成個案另一個受創的經驗。所以為什麼諮商師要終生學習,不時磨練自己的專業能力,保持專業倫理的態度,就是為了在「不讓個案有更多傷害」的前提下,拓展個案對情緒的承受力,提供個案矯正性的情緒經驗(見備註2),幫個案建立相對健康與有現實感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經驗、看待他人、看待世界。
*備註1:此段原文請見Winnicott 1949年的文章”Mind and its relation”p.246。
*備註2:「矯正性的情緒經驗」用於針對創傷的治療上,指的是個案在晤談室中回憶創傷事件相關的記憶時,個案會有大量負向的情緒經驗,以致無法獨自承受或面對,諮商師可以在此過程中理解、消化個案的經驗,並引導個案以更適應性的方式與創傷經驗共處,並進一步改變個案對創傷經驗的看法與感受,過程中諮商師與個案形成正向連結,致使個案變得有能力消化創傷經驗的經驗,即為矯正性的情緒經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