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在過去並不是個問題,單純只是個人選擇,但在近百年卻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失控的問題。
1930年,醫學界發現超重25公斤以上的人平均壽命較短,與肥胖對抗的戰鼓開始響起。
從營養學知識到飲食規劃,專家們希望可以修正引起肥胖的飲食習慣。然而,胖子仍然越來越多,宣告失敗。
1950年代,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異軍突起的年代,把肥胖視為是一種由心理引發的暴飲暴食行為。
心理分析專家透過夢境和童年回憶,尋找潛意識中內心的壓抑,試圖找出飲食過量與潛意識的連結。分析後,內心舒坦了不少,但體重仍沒有減輕。
1970年代,把肥胖的原因由內心的動機改為環境影響。專家認為只要遠離觸發食慾的環境誘因,就能恢復健康飲食。比如,把食物放得越遠越好,越難取得就越不容易引發食慾。在嚴密管控之下的確可以減重,然而生活上有數不盡的誘因,復胖只是時間問題。
1990年代之後,科學界對於人體的生理調節有了更多認識,新陳代謝如何影響體重增減成了研究的重點。激素、基因、過敏和腸道菌的研究,紛紛出爐。
只是,「導致肥胖」的求知慾被滿足了,身材卻沒啥變化。
至今,肥胖問題仍然難以遏止。
看似「只要少吃就能解決」的問題,卻成了近100年仍未解決的題目。這期間,對抗減肥的工具一一被開發,也越來越極端。從最簡單的減肥餐升級到減肥藥,甚至還有減肥手術。即使是最溫和的減肥餐,也從均衡飲食的健康餐,一路從低脂、低卡、低糖、低鈉、一路直通斷食。
如今,已有二分之一的成年人普遍肥胖,四分之三的人呈現亞健康。從現實來看,肥胖問題仍處於失控狀態。
肥胖的理由非常多,先前分享的
抗生素是原因之一,到處的垃圾食物也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更重要現象是:人體默默地適應了肥胖,這才直接導致了減重的困難。
從現實來看,肥胖問題仍處於失控狀態,且人體逐漸適應這種狀態
回到題目:為什麼減肥是如此困難?因為人體有強大自我調節的功能。
這種原本幫助人們適應環境的調節功能,一旦不知不覺地「適應肥胖」,接下來這個就會反過來「維持肥胖」,完全不管你願不願意。於是,肥胖的狀態持續,從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腎臟和肝臟的負擔,直到拖垮身體。
目前已知,人體針對體重有三大調節系統,每種系統都相當的堅固。
食慾調節系統:當你嘗試節食,食慾卻開始增加,飢餓感最終會瓦解你的減重計畫。
腸道菌調節系統:當你吃著低卡低脂健康餐,體重卻一點都沒有降,讓你不禁懷疑是否吸空氣也發胖。
內分泌調節系統:當你開始減重,新陳代謝持續下降,疲倦感最終會消磨你的減重計畫。
當我們已經肥胖多年、現在卻開始想減重的時候,在減重初期,體重調節系統只會輕微阻撓。但隨著減重強度增加,體重調節系統會越發激烈反抗,一旦反抗升級,我們會開始飢餓、疲倦、脾氣暴躁,最終,突破減重意志力。之後的幾個月,體重就會迅速復原,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
體重調節系統激烈反抗,讓我們所有對減重的努力付之一炬。
然而,控制體重並非全然沒有希望,既然我們知道有三種系統,那我們就可以發展出三種工具來個別解決它們。
工具一:利用心理學上條件反射的原理來降低食慾,以及避免肥胖的種種錯誤飲食習慣。這種修正行為的生活化、習慣化,稱為「行為減重」。
工具二:利用飲食方法升級腸道菌,降低腸道菌對於食物的吸收能力,避免腸道從食物中榨取更多熱量,讓腸道菌這種生物能成為我們減重的助力。飲食方法包含一次只吃一種食材、隔餐交錯不同種類食材等等,稱為「練菌飲食」 。
工具三:以往燃燒脂肪需要一段長時間燃燒糖,才輪到燃燒脂肪。而在這個階段加強練菌飲食,就可以像駭客般地直接進入燃脂階段,有效減重。
如此一來,只要短時間運動就能有效減重。
控制體重並非全然沒有希望,既然我們知道有三種系統,那我們就可以發展出三種工具來個別解決它們!
入手這兩本書,加入成功減重的一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