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加藤諦三的情感暴力「應對指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很好地描述了《情感暴力》這本書所揭露的情形,情感暴力可以存在於很多親密關係中,而施暴者如果擁有教師、醫生、父母、律師等身分,就可以更容易地站在道德至高點施暴,而受害者永遠處於一個無法反駁的下風口。
《情感暴力》這本書中主要描述了父母與孩子存在的情感暴力,加以其他的親情、愛情甚至委託律師間的情感暴力情況。之所以在父母與子女間著墨較重,是因為如上所述,情感暴力的施暴者在加藤諦三的分析下都用道德至高點作為情感暴力施暴的掩飾,遮掩著施暴的情形,並將自己喬裝成「付出者」、「犧牲者」、「以恩人自居」;而為人父母對子女施暴是再簡單不過的了。在此指出一二——
「父母的佔有慾很強,他們的恨意和恐懼便會戴著愛的面具流露在孩子面前。這樣的父母不會把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實現上,他們只會利用孩子解決自己內心的衝突。他們強迫孩子順從他們,並且巧妙地控制孩子。」
「明明孩子很不幸,他們卻硬說『你真是幸福的孩子。』否認孩子是不幸的這一事實。」
「吵架是吵架,開心是開心,這是健全的反應,也是正常的親子關係的表現。虛假的親子關係,不滿的時候會表現得滿意,但會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讓其承擔責任。」

情形不再贅述。很多讀心理學分析書籍的讀者也是更加關注解決辦法部分。因為,畢竟作為受害者去通讀分析其實還是對自己又一次的傷害,即便看透了情感暴力的本質,被最親近的人傷害、羞辱還是人生中不可否認的痛楚。這篇文章主要想說的是加藤諦三給出的「應對指南」。

一、「情感暴力的受害者首先要轉換思考方式。」

「第一件事,就是要認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滿樂趣的人生。快樂並非是有罪的。只要自己快樂就好。⋯⋯現實世界並不會因為你快樂而要求你懷有負罪感,需要意識到現實世界中有很多『為我的高興而感到高興的人』。」
這是加藤諦三的原話。他分析,情感暴力施暴者長期向受害者灌輸如果你去追求快樂,就是丟下我,應該有負罪感的情緒,受害者一味接收而無反駁,時間長了,失去生活的能量,覺得自己想要追求快樂,卻彷彿被一個鉛球鎖住腳,動彈不得。人追求快樂是不應該有負罪感的,難道你不應該得嗎?你生來就只應該報答嗎?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壞掉施虐者強加給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形象。」
或許作為受害者的你會慢慢發現,信仰系統是最難更改的,但是卻是可以更改的。改變那些你感覺痛苦或者不對勁的束縛,雖然下意識還是覺得那種「信仰」是對的,但是,都可以改變。

二、「現在,你要首先意識到,自己正困於沒有任何原因的自我否定中。」

如果你心說「我的自我否定不是沒有原因的」,那要好好想想這否定究竟是誰加給你的?
「和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對抗,是和過去的自己告別的機會。」
在這裡,加藤諦三的語言也在Susan Forward的Emotional Blackmailing 一書中出現過,即——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是擁有被灌輸的信念的自己,可能相信「孝順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的話要聽」、「不反駁父母就是對他們的尊敬的表現」等等,再仔細想想,或許這些都不一定呢?
加藤諦三又說:「一定要面對面和榨取型人進行戰鬥。無論如何也要斬斷你們之間的關係。」

三、「你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回顧自己成為今天這樣忍受屈辱的狀態的歷史,找出原因。」

四、「一旦意識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無論對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戀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說,在空間和心理上都與對方保持距離。」

沒錯。加藤諦三指出了情感暴力施暴者在執著認為自己「愛」對方從而一再施暴時,將對方逼到自殺在日本不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因此,不再受害的前提是要有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其實加害者離不開受害者,因為通過向受害的孩子施虐是加害者釋放自己心理衝突的唯一途徑,她不會輕易撒手,所以受害者想要堅持的保持心理和空間上的距離是加害者無論如何也不允許的。這或許就是正面衝突的一種吧,要看受害者有多麼想要解脫和抗爭了,也看受害者內心殘存的對快樂的追求,對生命的正面能量是否能促使她反抗,並堅持下去了。

因為這本書在閱讀器看的,看到很多章節中的留言,真是仰天一聲長嘯,有很多很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問題,說不盡道不完。讓我想到武志紅那本《為什麼家會傷人》——說他開講座後被家長圍住問問題,結果他回答了一圈,感覺自己被瘋人院的瘋子圍住了,因為所有的家長都在瘋狂地傷害著孩子,但都無一例外地覺得是孩子的錯😂。
如果有越多人越早閱讀這些書籍,不一定會保證一定有什麼好效果,但是似乎至少可以防止極壞的情況過多發生吧。加藤諦三書中說的當然更加相信,不僅僅是我羅列的這四點,有興趣可以看書。
如果有心理上的極大衝突,當然看書不夠,最好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與干預。
受傷的孩子們,記住,相信你自己的感覺!觀點和信仰是可以習得的,借鑑的,但是感受,哪怕再微弱,也可能是不時地在給妳信號,相信它們。
Photo by Sydney Sims on Unsplash
The En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期發生的張一得在美國大學自殺事件,拉出了他與父親這樣一種「親子角色互換」的混亂關係。父親無論是給孩子拍20萬張照片也好還是十年做飯不重樣也罷,這樣的行為公開化後是站上了道德至高點的,容不得張一得反駁,甚至容不得張一得有自己的感受。十年做飯不重樣,可若張一得是個像我一樣每頓飯喜歡吃麵條🍜的人呢??
寫在三八節後一天,卻符合我所有人生的比喻。在寫滿洲國文學書評的途中必然碰到蕭紅,而蕭紅的作品一直是我想讀未讀的,拖了這麼久,在此碰到,恰好。 蕭紅是作為抵抗滿洲國的流亡作家身分出現的,她一路地流亡,一路地書寫,好像一位行走在生死場上的紀錄者,也同時傷痕累累。 《生死場》描寫的是農村裡形形色色的人,他
翻譯從來是不被重視的、敏感的、多少更善於溝通理解的⋯⋯翻譯被比作橋樑,架在河畔上,讓被河流隔開的兩方往來無阻,若兩方交戰,首先是炸橋。不知道郁達夫臨死前是不是這樣想的。 漢語裡有作家、詩人、學者,可是翻譯,卻又是動詞、又是名詞,雖然筆譯可以稱為「譯者」,但更普遍的情況是直到成了一個傳說式的人物,才是
【再也不會有魯迅研究了。慎往下拉,👇可能有圖片會引起不適。©】 最近讀到一篇魯迅的《白莽作〈孩兒塔〉序》,沒多少字,反覆讀了,也找來白莽的詩歌《孩兒塔》讀了。魯迅這篇《白莽作〈孩兒塔〉序》很容易找到,也有中學課文式的分析,也會讀到有介紹白莽(另一個筆名是殷夫)的生平的,左翼(上面那個🔗也是來自中
這是上一本科學繪本的續篇。市面上給孩子的、關於科學的繪本不是特別多,大部分繪本目的是讓孩子和大人一同舒緩情緒,而內容豐富、深奧,且對於孩子而言不難理解的科學繪本,我還是比較推薦這個作家的。 這裡的第二本是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科學繪本。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點是,這個繪本中負責引導、講解的是Albert
不知道連著幾天了,一抬頭看天,就有一句話從心中冒出來「又下雪了。」雪花在陽光裡飄下,也在陰鬱的時候飛落,蓋著這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你們看天上的雪花❄️,每一片都是Transparent Things! 鼠年過去了,好難熬又好快的一年。之前買了一個小「作品」,鼠年裡還讀完了—— 「作品」是在圖書館買
近期發生的張一得在美國大學自殺事件,拉出了他與父親這樣一種「親子角色互換」的混亂關係。父親無論是給孩子拍20萬張照片也好還是十年做飯不重樣也罷,這樣的行為公開化後是站上了道德至高點的,容不得張一得反駁,甚至容不得張一得有自己的感受。十年做飯不重樣,可若張一得是個像我一樣每頓飯喜歡吃麵條🍜的人呢??
寫在三八節後一天,卻符合我所有人生的比喻。在寫滿洲國文學書評的途中必然碰到蕭紅,而蕭紅的作品一直是我想讀未讀的,拖了這麼久,在此碰到,恰好。 蕭紅是作為抵抗滿洲國的流亡作家身分出現的,她一路地流亡,一路地書寫,好像一位行走在生死場上的紀錄者,也同時傷痕累累。 《生死場》描寫的是農村裡形形色色的人,他
翻譯從來是不被重視的、敏感的、多少更善於溝通理解的⋯⋯翻譯被比作橋樑,架在河畔上,讓被河流隔開的兩方往來無阻,若兩方交戰,首先是炸橋。不知道郁達夫臨死前是不是這樣想的。 漢語裡有作家、詩人、學者,可是翻譯,卻又是動詞、又是名詞,雖然筆譯可以稱為「譯者」,但更普遍的情況是直到成了一個傳說式的人物,才是
【再也不會有魯迅研究了。慎往下拉,👇可能有圖片會引起不適。©】 最近讀到一篇魯迅的《白莽作〈孩兒塔〉序》,沒多少字,反覆讀了,也找來白莽的詩歌《孩兒塔》讀了。魯迅這篇《白莽作〈孩兒塔〉序》很容易找到,也有中學課文式的分析,也會讀到有介紹白莽(另一個筆名是殷夫)的生平的,左翼(上面那個🔗也是來自中
這是上一本科學繪本的續篇。市面上給孩子的、關於科學的繪本不是特別多,大部分繪本目的是讓孩子和大人一同舒緩情緒,而內容豐富、深奧,且對於孩子而言不難理解的科學繪本,我還是比較推薦這個作家的。 這裡的第二本是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科學繪本。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點是,這個繪本中負責引導、講解的是Albert
不知道連著幾天了,一抬頭看天,就有一句話從心中冒出來「又下雪了。」雪花在陽光裡飄下,也在陰鬱的時候飛落,蓋著這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你們看天上的雪花❄️,每一片都是Transparent Things! 鼠年過去了,好難熬又好快的一年。之前買了一個小「作品」,鼠年裡還讀完了—— 「作品」是在圖書館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