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淺說達摩禪

達摩

   魏晉南北朝時,菩提達摩西來中土,恰巧碰上中國歷史上熱愛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本該是天生一對,卻因話不投機,達摩離開了南梁,渡舟北上嵩山少林,留下悟性論、血脈論、破相論等著作,是為中國禪宗始祖。

   什麼是禪呢?禪不重視過去,亦不在意未來,而著重於當下,生活本身即是每一個當下所積累,任何剎那才是生命的真實,也就是禪。那麼禪又說了什麼?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說什麼,但其實都都說完了,它讓你珍視每一瞬目、每一當下。

不立文字

   禪宗與其他佛教派別最大的差異,便是少了許多佛教術語,重點是在做而不是在講,類似於莊子所言「得魚忘筌」或王弼「得意忘言」,語言文字不過是憑藉罷了。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靈鷲山為大眾說法,他拿出了一朵蓮花示眾,一言不發,眾弟子們皆疑惑不解,只有迦葉尊者會心微笑,後來佛陀便把心法傳授於他,迦葉成了禪宗初祖,拈花微笑便是禪宗的起源。由這則故事可以發現,古來禪者都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並沒有多少話可說,因為禪是生活經驗的實踐,是覺悟的心得,非徒言說!

教外別傳

  什麼是教外別傳呢?「教」指的是經典,「教外」即是經典之外,「別傳」則是另有傳授之法。換言之,教外別傳是不依據傳統以佛經傳教的方式而傳授,而是憑藉禪師對於經典的理解,向眾人說法,也就是上文所言以心相印,是一種了悟,一種實踐。我們常常執著於佛經的字句,卻忽略了它所承載的思想與底蘊,尤其佛經字句艱澀難懂、詰屈聱牙,令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禪宗教外別傳便解決這個問題,即便是不識字的下里巴人或農夫、農婦等均可修行。

直指人心

  禪宗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以為心便是佛,佛便是心。小乘佛教苦行僧們,各個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藉由外在修行求取佛法,以獲得解脫。在禪宗看來這是不可行的,佛其實不必外求,而是在自己,是在自己的心,有種辛棄疾青玉案「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總歸來說,凡人便是在此岸,向外求佛者便是在此岸與彼岸徘徊,只有明心見性者才能抵達那豁然的彼岸,故達摩血脈論言:「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是以人人皆有佛性。

見性成佛

  不讀佛經真的可以見佛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佛並不是家裡的偶像,亦非金光閃閃的有求必應、賞善罰惡,而是在於自己的本心。想要見到佛,就必須要清楚、明白自己的性,自己的性就是佛。如果鎮日茫茫然,不能看見自己的性,那麼窮其一生,將一無所獲、一無所得。心即佛,佛即眾生,三者本為一體,並無差別,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頓悟了變成佛。爰此,人人皆可成佛,之所以有眾生與佛的差別,便在於有無見性,若見性了,便頓悟了,也就是佛了。這也是何以禪宗不向外求佛,不注重十二部經典的文字語言,而是著重於修養自己的心與性,這對後來陸九淵、王守仁的心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王陽明「滿街是聖人」觀念,除源於早期禪師竺道生「人人可以成佛」概念外,達摩血脈論亦持此一看法。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最後我想以席慕蓉這首新詩作為結尾。以前很喜歡這首詩,喜歡那「我」的癡情,卻對「佛」的無情感到徬徨與無奈,甚至有些不可原諒,何以不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呢?當然,我知道若是以大團圓結尾,這首詩或許就不會這麼使我傾心了。
  這次我想以「佛眼」來看待這首詩。首先,詩中的我在一開始所求的對象便錯了,怎會去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給予「塵緣」呢?無怪乎求了五百年、積累了前世的盼望,仍注定了彼此別離的悲劇。復次,原先我是主動,而佛把我變成樹,反倒被動了,化主動為被動,還會有所結果嗎?再次,諸佛皆在自己的本心,而非向外求取,如此一來,便為世間三毒貪嗔癡所囹圄,墮入三界的苦痛輪迴。只有自己想通了、頓悟了,方能見佛,而佛一如禪宗所言,就在身邊,就是自己的本心。
  所以世間一切情愛也好,六根六塵也罷,乃至三苦、三愛、五陰、八苦等等,都在於自己不能「悟」,仍執於「迷」。金剛經說得非常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非常喜歡這段話,它給予我們真實的畫面感,不似其他佛經文字,久久無法共鳴,無論是夢幻、泡影、露、電等皆是轉瞬即逝,無法長存,有為法便是如此。它是人間,是四諦的苦與集,要接受著緣起與緣滅,不斷的輪迴而無法臻至涅槃的畛域。因此,它是痛苦的,一如詩中的我。
來源:網路圖片
來源:網路圖片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