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對於確診者,該建立更多支持與理解

自5月15日三級警戒以來,度過了漫長的在居家防疫,從一開始周遭的人瘋搶物資、周邊的人不斷討論,到現在每一天聽到數字,關心疫苗情況,也就習以為常,似乎習慣了與病毒共處,而在疫情剛開始的當下,針對確診者去阿公店有了人與人的接觸,造成疫情爆發,更是出現許多與論,網路上甚至出現了不少嘲諷的梗圖,這種夾帶社會觀感的歧視,更或許是助長疫情擴散的原因。
「病恥感」是對疾病的一種負性情緒,伴隨它的,是對疾病負面、污名化的評論。
關於病恥感在精神病領域有很多的相關研究,傳統觀念總是給有精神疾病患者打上了一個「變態、不正常」的烙印,使有精神疾病的人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同時這種標籤也出現在各種病症,愛滋病、精神病、傳染病。源於社會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偏見,使人大眾在無形當中存在的歧視,病恥感使得患者不敢去面對現實,害怕自己不是被社會所接納的群體,造成阻礙就醫,甚至在心理層面的傷害更可能是一輩子。
得病是一件可恥的事,別人怎麼看我?我的家人怎麼辦?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現實是病毒從來不會挑人.高舉批判的道德量尺,反而將染疫模糊了焦點,沒有做好防疫手段,不具備防疫觀念,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直面疾病,願意踏進醫院的大門」,才是防堵疫情的重要關鍵,疫情中不需要所謂的獵巫行動,更不需要在各個媒體、網路的訕笑及貶抑,要知道歧視所帶來的心靈創傷,甚至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負擔,我們需要抱持寬容的心,正視病情「去汙名化」,建立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的社會,消除偏見和誤解。
面對確診者我們只需要說“沒有關係,大家都會生病,只要好好治療,一切都會好起來”。
圖片提供者: Shutterstock版權: Copyright (c) 2017 Stanislaw Mikulski/Shutterstock. No use without permissio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