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的世界》下:在失去工作重心後,該怎麼找到生活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始之前,請大家先問自己一句話:「如果我們在一個沒工作但有基本收入的世界,你會感覺怎麼樣?」
我想搞不好第一直覺是開心,可以離開壓榨人的公司、遠離討厭的同事,盡情旅遊看遍整個世界,或是天天追劇追到爽,短期也許如此,然而時間一年兩年過去,都是沒工作的狀態,人類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
書裡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案:在193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觀察一個長期失業、集體領失業補助的小鎮居民,研究員發現,這些居民出現以下特質:
  • 對外界日漸冷漠
  • 失去生活的方向感
  • 對他人的惡意逐漸高漲
  • 退出政黨
  • 停止參加文化活動及運動類俱樂部
如果你感到疑惑,也許你未曾長期失業過吧,我年輕時最久失業三個月,老實說不算長,卻已感到非常難熬,除去生活費的因素,總感覺自己沒能力沒價值、矮人一截、不敢出去見朋友怕被問、生活毫無重心等等,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表示,因為人們將工作視為證明人生價值的唯一方法,節錄書中一段觀察到的現象:
工作不僅是收入來源,更是我們人生意義、目的和方向。
這樣重視工作的人們在面臨工作總額大幅減少時,等同人生失去意義與方向,並導致社會疏離、互相攻擊,當然、比起人生失去意義,這時候我們更多關心的是:「沒有收入,該怎麼辦?」
即不管有沒有工作,所有人都有一份基本收入,而那些錢是由少數有薪工作的人所出;目前已有肯亞、美國兩地實施這個試驗,然而這個試驗卻受到許多人的攻擊,因為攻擊者認為這樣從工作產生的人生意義也沒有了。
作者認為,在未來「工作總量減少」的世界裡,需要的是「有條件」的基本收入,有薪水的貢獻稅金、沒薪水的貢獻能力(比如當各種志工),極度簡單來說,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為社會盡心力。
老實說我個人覺得這也算是一種「公務員」型態吧,只是可能不會這麼硬性要求工作內容,如果身處在這樣的社會,的確可以透過各種「志工」活動維持著人生的意義感,藉由付出而感到滿足,聽起來似乎是個美好的世界,但我們都知道,若真要將「勞動收入」轉型成「保障收入」,不知要花上多久的時間以及面對多少抗爭。

作者在這章節用了不少篇幅,從古今學者對工作意義的見解、工作對人的影響、甚至是制定休閒政策與帶領人民探索意義的政府,呈現他對未來世界的期待與遙望,真的會不會變成這樣的世界沒人知道,不過針對「人生的意義」這部分,我自己倒是有些想法跟大家分享:

「意義」究竟是什麼?

是代表自己的價值還是活在世上的原因?也許兩者都是吧,之前常聽到一種說法:「像我這樣沒能力沒價值的人,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追根究柢,整體人類不過就是求存,為了繁衍求存而不斷互相幫助得以發展,我認為人類擁有「利他」的本能,我們現在工作雖說是為了維生,但這工作也是建立在「需求」、「供給」的利他循環中
如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等脫離了「維生」層面後,人們便朝向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終目標邁進,有趣的是,通常這自我價值很大部分會在「付出」、「利他」的時候實現。
也就是說,只要試著付出與利他,我們便能從外界的回饋中提升自我價值感。
記得自從看完人類大歷史後,我便有個想法,每個人和人類整體之間的關係,就像是細胞與個體生物之間的關係一樣,分工合作、排除掉老廢細胞、攻擊惡質細胞、處理不好也有發炎反應,但不管細胞如何增減,都是朝向潛意識的共同目標邁進,也就是:「繁衍與拓展」。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利他」就是必須的,也難怪我們容易從中找到價值感,從奠基於利他之上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是同樣道理,都是因為付出所以得到正回饋的迴圈,因為那本來就很符合我們的「原廠設定」。
想了解這個原廠設定可以看這篇:
可那又怎麼樣呢?
我想如果知道這件事,當我們哪天真的被迫有基本收入卻失業的時候,即便無法在從工作中獲得價值感,我們也一樣能用其他形式的付出、往利他的方向邁進,獲得個體價值感。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購書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沛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解決三項AI人工智慧發展迷思,了解未來工作總量大幅減少的原因
這次收到富能量出版社的兩本新書,許是我年紀稍長了吧,相較於另一本,我更喜歡《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也可以活得很好》這本韓國來的書,乍聽之下,也許會以為是心靈雞湯書,然而作者扎實的心理諮商背景,用各種心理相關的論點闡述為何我們會讓自己置於一些心靈困境,比如說:「為何我們會擺脫不了所謂面子的催眠?」
大數據時代來臨,身為數學腦殘的我一直都有種焦慮感,最近感觸更深,比如說前陣子在吵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以及疫苗副作用,為什麼大家資訊理解程度如此不對等,其實一部分就是因為目前社會上會解讀數據的人相當少,不理解數據的人各自解讀、互相爭吵...
《宣傳機器》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恩南.艾瑞爾所著,同時也是數位經濟計畫共同主持人,長期與臉書、推特、微軟、IBM、英特爾等500大企業合作,幫助他們投入資訊科技以善用社群媒體,恩南教授希望透過二十年的研究,揭露社群媒體所組成的宣傳機器是如何影響我們現今每一個人的生活與決定。
彼得杜拉克曾說:「最危險的,不是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最需要的不是提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你問對問題了嗎?》為湯馬斯.維戴爾-維德斯柏所著,一位享譽全球的創新與問題解決專家,他在書中舉例:
近來有感,算是畫給自己轉換心態用的一篇,我認為即便發生了衝突,還是可以試著轉換成相對積極的心態,有時關係本就難解,遇到這種非常時期就更加明顯,現在離婚早已見怪不怪,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跟我一樣遇到難題,希望一點心得可以幫助到大家。
解決三項AI人工智慧發展迷思,了解未來工作總量大幅減少的原因
這次收到富能量出版社的兩本新書,許是我年紀稍長了吧,相較於另一本,我更喜歡《你不用看別人臉色也可以活得很好》這本韓國來的書,乍聽之下,也許會以為是心靈雞湯書,然而作者扎實的心理諮商背景,用各種心理相關的論點闡述為何我們會讓自己置於一些心靈困境,比如說:「為何我們會擺脫不了所謂面子的催眠?」
大數據時代來臨,身為數學腦殘的我一直都有種焦慮感,最近感觸更深,比如說前陣子在吵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以及疫苗副作用,為什麼大家資訊理解程度如此不對等,其實一部分就是因為目前社會上會解讀數據的人相當少,不理解數據的人各自解讀、互相爭吵...
《宣傳機器》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恩南.艾瑞爾所著,同時也是數位經濟計畫共同主持人,長期與臉書、推特、微軟、IBM、英特爾等500大企業合作,幫助他們投入資訊科技以善用社群媒體,恩南教授希望透過二十年的研究,揭露社群媒體所組成的宣傳機器是如何影響我們現今每一個人的生活與決定。
彼得杜拉克曾說:「最危險的,不是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最需要的不是提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你問對問題了嗎?》為湯馬斯.維戴爾-維德斯柏所著,一位享譽全球的創新與問題解決專家,他在書中舉例:
近來有感,算是畫給自己轉換心態用的一篇,我認為即便發生了衝突,還是可以試著轉換成相對積極的心態,有時關係本就難解,遇到這種非常時期就更加明顯,現在離婚早已見怪不怪,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跟我一樣遇到難題,希望一點心得可以幫助到大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對於在待業中所感到的羞愧和價值追求的心魔。作者自省自己是否需要一份工作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提醒讀者,人的價值不僅取決於工作和收入,作者透過這些事情的發生讓自己更瞭解並認識自己。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消費能力和經濟成功往往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然而,對於一些即便努力工作,但消費能力仍然不高的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觀卻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他們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仍然處於經濟困境中,無法享受主流社會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一般人;進入社會就應該工作,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不工作,要如何頂天立地,要如何養家活口? 如果再深入想一下;為什麼要工作,絕大部份的人應該都會說,不賺錢,要餓死嗎?對啊!人生的主軸不就是賺錢,買房,成家,教養小孩,累積足夠財富,將來可以安穩退休,頤養天年。 工作和人生的關聯,當然不是那麼幾件事就
Thumbnail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工作除了是為了養活自己,剩下的理由居然有些空白...,然後日復一日,開始想逃離這樣的自己與環境。...............工作時常讓人迷惘,難免會遇到倦怠和低落,但要想清楚自己要走下去的理由。每段路程都需要一個目標或理由,這樣才能更清楚方向。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工作即生活」的哲學,分享個人如何從高薪工作,轉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雖然放棄了穩定的職位和新加坡的PR資格,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和工作地點。透過反思和行動,本文旨在啟發讀者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意義的生活,並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對於在待業中所感到的羞愧和價值追求的心魔。作者自省自己是否需要一份工作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提醒讀者,人的價值不僅取決於工作和收入,作者透過這些事情的發生讓自己更瞭解並認識自己。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消費能力和經濟成功往往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然而,對於一些即便努力工作,但消費能力仍然不高的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觀卻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他們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仍然處於經濟困境中,無法享受主流社會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一般人;進入社會就應該工作,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不工作,要如何頂天立地,要如何養家活口? 如果再深入想一下;為什麼要工作,絕大部份的人應該都會說,不賺錢,要餓死嗎?對啊!人生的主軸不就是賺錢,買房,成家,教養小孩,累積足夠財富,將來可以安穩退休,頤養天年。 工作和人生的關聯,當然不是那麼幾件事就
Thumbnail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工作除了是為了養活自己,剩下的理由居然有些空白...,然後日復一日,開始想逃離這樣的自己與環境。...............工作時常讓人迷惘,難免會遇到倦怠和低落,但要想清楚自己要走下去的理由。每段路程都需要一個目標或理由,這樣才能更清楚方向。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