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之前,請大家先問自己一句話:「如果我們在一個沒工作但有基本收入的世界,你會感覺怎麼樣?」
我想搞不好第一直覺是開心,可以離開壓榨人的公司、遠離討厭的同事,盡情旅遊看遍整個世界,或是天天追劇追到爽,短期也許如此,然而時間一年兩年過去,都是沒工作的狀態,人類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
書裡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案:在193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觀察一個長期失業、集體領失業補助的小鎮居民,研究員發現,這些居民出現以下特質:
- 對外界日漸冷漠
- 失去生活的方向感
- 對他人的惡意逐漸高漲
- 退出政黨
- 停止參加文化活動及運動類俱樂部
如果你感到疑惑,也許你未曾長期失業過吧,我年輕時最久失業三個月,老實說不算長,卻已感到非常難熬,除去生活費的因素,總感覺自己沒能力沒價值、矮人一截、不敢出去見朋友怕被問、生活毫無重心等等,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表示,因為人們將工作視為證明人生價值的唯一方法,節錄書中一段觀察到的現象:
工作不僅是收入來源,更是我們人生意義、目的和方向。
這樣重視工作的人們在面臨工作總額大幅減少時,等同人生失去意義與方向,並導致社會疏離、互相攻擊,當然、比起人生失去意義,這時候我們更多關心的是:「沒有收入,該怎麼辦?」
即不管有沒有工作,所有人都有一份基本收入,而那些錢是由少數有薪工作的人所出;目前已有肯亞、美國兩地實施這個試驗,然而這個試驗卻受到許多人的攻擊,因為攻擊者認為這樣從工作產生的人生意義也沒有了。
作者認為,在未來「工作總量減少」的世界裡,需要的是「有條件」的基本收入,有薪水的貢獻稅金、沒薪水的貢獻能力(比如當各種志工),極度簡單來說,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為社會盡心力。
老實說我個人覺得這也算是一種「公務員」型態吧,只是可能不會這麼硬性要求工作內容,如果身處在這樣的社會,的確可以透過各種「志工」活動維持著人生的意義感,藉由付出而感到滿足,聽起來似乎是個美好的世界,但我們都知道,若真要將「勞動收入」轉型成「保障收入」,不知要花上多久的時間以及面對多少抗爭。
作者在這章節用了不少篇幅,從古今學者對工作意義的見解、工作對人的影響、甚至是制定休閒政策與帶領人民探索意義的政府,呈現他對未來世界的期待與遙望,真的會不會變成這樣的世界沒人知道,不過針對「人生的意義」這部分,我自己倒是有些想法跟大家分享:
「意義」究竟是什麼?
是代表自己的價值還是活在世上的原因?也許兩者都是吧,之前常聽到一種說法:「像我這樣沒能力沒價值的人,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追根究柢,整體人類不過就是求存,為了繁衍求存而不斷互相幫助得以發展,我認為人類擁有「利他」的本能,我們現在工作雖說是為了維生,但這工作也是建立在「需求」、「供給」的利他循環中
如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等脫離了「維生」層面後,人們便朝向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終目標邁進,有趣的是,通常這自我價值很大部分會在「付出」、「利他」的時候實現。
也就是說,只要試著付出與利他,我們便能從外界的回饋中提升自我價值感。
記得自從看完人類大歷史後,我便有個想法,每個人和人類整體之間的關係,就像是細胞與個體生物之間的關係一樣,分工合作、排除掉老廢細胞、攻擊惡質細胞、處理不好也有發炎反應,但不管細胞如何增減,都是朝向潛意識的共同目標邁進,也就是:「繁衍與拓展」。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利他」就是必須的,也難怪我們容易從中找到價值感,從奠基於利他之上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是同樣道理,都是因為付出所以得到正回饋的迴圈,因為那本來就很符合我們的「原廠設定」。
想了解這個原廠設定可以看這篇:
可那又怎麼樣呢?
我想如果知道這件事,當我們哪天真的被迫有基本收入卻失業的時候,即便無法在從工作中獲得價值感,我們也一樣能用其他形式的付出、往利他的方向邁進,獲得個體價值感。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