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37
這是許多人口中的哲學經典,但或許就像《槍砲、病菌與鋼鐵》一般,沒幾個人真正讀過,而只是把這本書名如同海德格的存在主義一般掛在嘴邊當作書袋的內容物,以便隨時掉落。
這本書以蘇菲為主角,但也可以說有另一個主角叫做席坦,兩位都是在6月15日生日的15歲女孩,而故事的開始以蘇菲收到兩封莫名其妙的信封問著:你從何而來?這世界為何存在?這樣的問題開始。而這正好象徵著哲學的開始,因為哲學正是對於這樣的問題的「發問」,而非解答。而隨著故事的進展揭曉了是一位帶著貝雷帽的中年男子—艾伯特—在一封一封的信件中,從先蘇時期開始介紹整個哲學史,而後他的現身是要避免「少校」開始干預他們的世界,而少校就是席坦的父親,是聯合國的人員駐在黎巴嫩。
簡單來說,蘇菲與艾伯特這位哲學老師都是少校的心靈虛構人物,而這也在進行到佛洛伊德的章節時探討出許多在故事中出現的情節與人物都不過是少校的內心影子。例如可能哲學課程到一半時出現了水怪、小紅帽、小熊維尼還是愛麗絲甚至沒穿衣服的國王,這漸漸讓蘇非與艾伯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否只不過是他人心靈的投影?但他們這時也提問了,那麼席坦與少校難道不會也只是另一個作者的投影?蘇菲的故事在一開始時是那麼地真實,還有與母親的互動,這就像是我們的人生,這也會變成我們對於生活的問題:難道我們看似真實的一切,無論是感官也好、理性也好,難道我們不會只是另一個意識中的內容物而已?
本書中介紹的哲學史就如其所是地介紹了整個哲學的歷程(當然有經過簡化,無論是內容或是介紹的人物),但有趣的是席坦所拿的文本正是《蘇菲的世界》,她讀的書正與我們手中的書的名字一樣,內容也一樣。換句話說,席坦看的世界是蘇菲的世界,而我們看的是席坦的世界(與蘇菲的世界),然而在書中的(書中的)蘇菲脫離了少校的心靈,跳出了少校創造的文本的故事之外,而躍到了現實世界。在書中連結上了宇宙觀(宇宙大爆炸),也就是進入了科學中探究世界起源的問題(只不過後來霍金在《大設計》中宣稱哲學已死)以及可能存在的平行時空,但我認為這裡同時也代表的是少校在寫完《蘇菲的世界》這本要給女兒席坦的書時,他作為這文本意義賦予者的權威地位也已經消失,換言之,這裡宣告的是作者已死,只不過趣味的是本書用人物的方式來表達這個意念而已。
而這整個書寫過程我認為可以稱為「後設的後設」,也就是在蘇菲之後還有席坦,席坦之後的世界還有作為讀者的我們。而蘇菲與席坦的世界也不再是現實與虛擬的問題,這之間的界線已經被抹除,無論是透過「哲學」的方式,或者是「文學」的方式,蘇菲與席坦之間並沒有那麼截然地二分「存在」於不同的場域。而同樣地,我們批判性地審視自己在閱讀這本書的活動時,我們也並不是那麼決然地隔除了席坦的世界—以及蘇菲的世界,因為我們在閱讀的這個過程中,甚至早在這個文本已經完成的時刻,席坦與蘇菲早就已經與我們「共時存在」了。這時間的問題也在末章中提到我們看到的星空其實早是幾千萬光年以前的星際歷史時提出,「在晴朗的晚上,我們能看到好幾百萬、甚至幾十億年前的宇宙。所以說,我們算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妳我的生命也是從『大爆炸』開始的,因為宇宙中的所有物質是一整個有機體,太古時期,所有物質都聚合在一起,形成極為巨大、結實的塊狀,就連其中小如針頭的那一塊,也重達好幾十億噸。這個『原始原子』在強大的重力作用之下爆炸,彷彿解體一般。當我們仰望天空,其實是試著尋找回到自我的路。」
在這樣的過程中,消弭了時間與空間的「絕對性」錯覺,而讓我們知悉了一件事:《蘇菲的世界》就是席坦的世界,而也同時就是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而有趣的是,蘇菲在其中的哲學介紹中,正好是神的(女性)名字,那麼一切的最初與最終,其實都回到人本的問題,而這也驅除了走向虛無的威脅。
「但我們不該過於強調這些數字。只要你在手中握著一塊石頭,這就夠了。即使宇宙是由一顆橘子大小的石頭組成的,我們同樣無法理解箇中奧秘。我們仍然會問:這顆石頭是從哪裡來的?」這就是我們人。我們存在於我們想探問的事物之中,而我們可能永遠在永無止盡的探問中得不到解答,然而我們卻是如此地渴求這些知識,想了解自己從何而來,世界為何而存在。從古至今已經許多的「人」提出對這些問題的回應,但這還沒有終局的解答,也可能不會有。但是,我們仍將繼續提問下去。因為我們是人,而這是哲學,哲學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個活動,也是我們的人生,是我們的世界,也會是蘇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