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客家美食,一定不能漏掉客家人的日常飲食──粄條,白溜溜的粄條,除了湯粄條、乾粄條、炒粄條,你還會怎麼吃?你知道竹東大排長龍早餐店的粄條蛋餅怎麼來?跟上我們天透光就出門拜訪的腳步,一探粄條的故事。
採訪/許佩玟 撰文/許佩玟 攝影/鍾小宏
客庄的日常好味
粄條跟麵、米粉似乎是同類,點心店(客語,就是小吃店)裡一樣有湯的、乾的、炒的,但看看漢字的寫法,就會發現一類是米做的,一類是麥做的。
過去,粄條是從米開始磨製而成,今天許多粄條是用米粉──不是湯的、乾的、炒的那種吃的米粉,是由米製成像麵粉的「粉」──做出來的,而位在竹東中央市場旁的黃記粄條,維持傳統的作法,每日天色尚未透亮就從洗米、磨米成漿開始粄條的製作,一年365天全年無休,連大年初一都得做,因為這是客庄的日常,天天要嘗的好味。
新鮮粄條的每日製程
早年黃記粄條全程手工製作,每天要搬動大桶磨好的米漿等吃重的工作,非常操勞。長久下來,所有家人、工作人員身體都吃不消,因此自14年前(2004年)開始改用半自動化的機器製作。
一條龍的機器製作,確實減輕了工作的操勞,但每天結束製程後,得花上2小時清洗機器,接下來我們分段式探看粄條的製作,與傳統手工的製程做個對照。
〔黃記粄條的製作過程,詳見《東咚鏘7‧粄食特輯:客家粄食大進擊 吃翻你的舌頭》P6〕
黃記粄條哪裡不一樣
磨米製作的粄條和米「粉」做出來的粄條,有什麼不一樣?嘗一口黃記粄條,嚼得到米香味,而且較為Q彈,味蕾敏銳的人立刻可以對比出平時吃到的、或乾燥粄條煮出來的粉粉口感大不同。
因為沒有添加防腐劑,以及任何額外添加物,黃記保留最純粹的米香,卻也因此而無法長時間保存,有人建議做成如同市售的乾燥粄條,但老闆娘張小姐表示用粉製作才能做出乾燥粄條,由磨米製作的粄條目前還未能製成乾燥品。
所以黃記得當天生產製作,當天銷售完畢。平日清晨5點開始,做到10點,假日4點半做到中午;過去完全手工生產時更辛勞,凌晨3點就要開始生產,直到下午2點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
不小心發現老闆與老闆娘的故事
黃記第二代黃遠進與太太張純瑩於民國100年正式接手家業,做了很多創新,先是申請客委會輔導,做了商品包裝設計、空間設計規劃、前進世貿擺攤等,又步出工廠面向消費者。
第二代的老闆娘張純瑩年紀不大,但談起粄條這一行鉅細靡遺,說不完的經驗與故事,一問之下才知做粄條的經歷竟已超過20年,從17歲開始來到黃記做粄條,看看她又看看老闆,追問下竟挖出了少年少女的戀情!從打工到嫁入黃家當老闆娘,可是第一天上工就累倒的她根本想不到的──做粄條要做一輩子啊!
哪裡嘗得到黃記粄條
黃記有送貨專車,主要供貨給各點心店與餐廳,也有零售給一般消費者,不過基於當日製作當日售完,生產量都是估著的,咱這種只消少量的吃貨饕客要買要趁早喲!
老闆娘透露咱東咚鏘的採訪隊是所有來採訪、拜訪第二個這麼早到的,那第一個是誰呢?那是在世貿展遇到的馬來西亞餐廳團隊,特地來參觀黃記粄條的製作與環境,返回台北後針對黃記粄條的特性研發菜色,所以台北也吃得到有米香的粄條。
近幾年大紅的假日排隊早餐「玉泉早餐店」、「阿胖早餐」的粄條蛋餅,食材就是來自黃記;竹東、北埔等多家小吃店的粄條也採用黃記,就不一一透露了,等著饕客饕寶們自己來發掘囉!
第二代黃記大步走出工廠,參加各地市集,假日輪番在新瓦屋13好市集、清大綠蜻蜓市集、林口台地農夫市集、天母市集出沒,推廣粄條美食或體驗,獲得許多消費者的反饋與好評。
竹東印象
老闆娘張純瑩說,小時候家境不好,粄條是節日或生病時才能吃的食物。小時候的竹東又是什麼樣子呢?
那時的竹東火車站人來人往,交通要津,對比今日主要作為觀光旅遊的通行列車,環境顯得很乾淨,不像現在人潮一過,空留滿地的垃圾。
30年前,黃記粄條在新民街開始經營,12年前遷至中央市場旁的現址,她發覺雖然市場推動觀光招遊客,但抵不住人潮愈漸減少,這兩年尤其明顯,而市場的攤位也空了不少。
過去的竹東,是物資集散地,豐富的物產集中到竹東,也匯聚了人們扎根竹東,像來自芎林的黃家人,但今日情況卻反過來,遊客進北埔、內灣、關西等地遊玩,經竹東轉站而不停。許多在地人與張純瑩有相同的感歎,我們如何翻轉這樣的窘境呢?
黃記粄條
- 零售時間:上午10:00前;16:00~19:00(事實上,只要店門沒關、有人在,就可以買)
- 地 址:竹東鎮大明路10號
- 小 提 醒 :周間只賣原味粄條,非節慶的周末假日才買得到原味與黑糖粄條;節慶往往是作為常食的粄條的淡季日,如吃粽子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