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我是關心你,你卻這麼生氣-你的關心真的只是關心嗎?

今年夏天,我的孩子上幼兒園了,最近與學校的蜜月期剛過,老師反映孩子開始展現傷心的情緒,聽著老師描述孩子在校的情況,對於老師細膩的觀察與回應,心裡是滿滿的感謝。
有天,去接孩子下課,老師提到孩子傷心的頻率有比較下降,反而是最近有另一個同學開始傷心:
老師帶著憂心的語氣說出他對孩子的觀察:「OO會默默的坐在傷心同學的旁邊,什麼都沒有說,就是靜靜地坐著」
我聽了之後停頓一下,突然想通說:「啊~他在陪那個同學。」
老師聽了我的回應也恍然大悟:「對耶!他在陪那個同學耶!」
然後我跟老師不約而同地眼眶泛淚。
我不確定老師眼淚代表的意思,但我的眼淚告訴我,我感受到孩子在關心同學,且靜靜地陪伴好像在對他說:
你的傷心我可以理解,我沒辦法給你現在你想要的,但我可以在這邊陪你。
而這一份單純的關心充滿了支持的力量。
但人長大之後,很多事開始為了追求效率變得有壓力,就連展現關心也不例外。我看過身邊不少人因為關心他人而感到挫折,因為他們在關心的背後普遍帶著一點善意的目標:
「我必須讓這個人不要這麼痛苦」
「我必須讓這個人不要再變得更差」
「我必須讓這個人好起來」
那麼,帶著目標展現關心後,結果令人感到挫折並不意外。因為這份關心不只是關心,還帶著一份期望,即便這份期望沒有說出口,也會在互動中隱微的透過不同的方式傳達出去讓對方感到壓力,自然而然,被關心的人會對這份關心產生不舒服的感受。
帶著期望的關心不會讓被關心的人感覺好過一點。
因為當你覺得某個東西是對方需要的,但實際上不太符合對方的需求或是對方根本做不到,這就像是要求一個人去穿一雙不合腳的鞋,最後變成一個想關心但關心不到,一個雖然可以理解對方想關心的心意,但卻沒辦法感覺好一點,結果彼此都感到挫折,導致對話的過程中產生許多不愉快與無奈。
所以,我們需要練習的是讓關心只是關心,而單純的關心需要具備三項能力:
  1. 付出關心前,能覺察自己的期待並放下它:先問自己為什麼我想要關心這個人?如果意識到這份關心包含自己的期待時,請先幫自己打個預防針,告訴自己:我的期望不代表對方的需求,倘若結果不如預期也是正常的。
  2. 付出關心時,能展現傾聽與陪伴:當關心者能專注地傾聽對方的想法時,就好像在說:你的想法值得被重視;當關心者能在對方出現負向情緒時給予陪伴,彷彿也在傳達:你的感受值得被在意。所以當一個人想法跟感受能被重視跟在意時,自然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糟而且比較容易放下防備,而這個過程本身就具有療癒性。
  3. 付出關心後,能感謝自己的善意並安頓結果不如預期的感受:不論如何請先謝謝自己的好意,如果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就告訴自己該做的已經做了,沒如預期發生的那些,就相信每個生命會有最好的安排。
關心別人不只是種善意還是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其實很耗心力,但即便如此,人類也沒有因此停止對他人的關心,特別是經過三級警戒,真實的經歷人際互動受到限制後,讓人更想將自己的關心好好傳達給對方,因為那些人都是我們想好好珍惜的人
所以不要讓自己的關心緊繃了你與想珍惜的人之間的關係,讓關心只是關心,讓你對對方的重視與在意如實呈現。祝你們一切都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