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好書推薦】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目前擔任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3本心理範疇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授、團體課程和工作坊帶領、心理諮商等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工作者。

永遠不順遂的抱怨人生

大家是否曾經經歷過身旁的朋友總是習慣性抱怨自己的生活,無論在職場、感情、友情、親情永遠都不順遂,而且時常講一講就開始情緒激動開始加以指責控訴,接著各種不理性的情緒謾罵字眼也隨之上場,一開始大家還會同情他的遭遇,但是久而久之會開始發現這已經變成了他生活的「常態」,而且顯然這樣的人也很沈浸於這種「受害」的情節中,別人想要拉他一把反而還不願意,堅持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而這樣的人若是旁觀的人點出問題也通常不會承認自己沈溺於其中,因為他們希望藉由控訴來要求別人為他負責,並且提供他想要的關愛來滿足自己,這樣個體無意識的反應及作為便是所謂的「受害者情結」。
這樣的人我自己也接觸過,他們描述的受害情節每次都非常類似,抱怨的時候彷彿像在演戲一般非常生動,一開始我也會聽了對方的故事後而同情對方並打抱不平,但久而久之發現同樣的劇情不斷上演,而且即使換了環境及人物還是會有相同的遭遇,每當我心中開始產生一些質疑時,對方就會開始說:「每個人都說是我的問題,明明就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
直到很久之後的某天,當自己也見識到對方的無理取鬧後,我就真正懂了那些所謂的「受害情節」是其來有自,因為擁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也因為如此他們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表情就開始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接著衍生出許多「腦補」的劇情來幻想他人對自己不滿,進而編造「受害情節」讓自己坐上「受害者」的位置。

從受害者到迫害者

大家必須先認清楚一件事即是「受害者情結」並不等於就是「受害者」,在心理層面上的解釋是只要他人沒有按照他所期待的反應發展(包含索求給予、要脅滿足、順應同情)並且要把他視為唯一重要的對象關注及滿足,否則便會遭遇強烈的情緒攻擊,藉由痛訴自己的悲苦來指責他人壓迫傷害,常見的就是自怨自哀或是把自己形塑成世界上最可憐的不幸之人來討拍。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跟一般人不同,哪裡有痛苦就會往哪裡鑽,並且會反覆做這些動作來證實自己即是最可憐的人,由於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不願意面對生命的真實也不想承擔生活的各種挑戰及問題,只想把一切的責任推卸給他人。
然而這樣的人除了對身旁的人產生困擾之外,還有什麼具體表現呢?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