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友情|你願意刪除好友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三十前成年後,曾有段時間很汲汲營營的主動跟老朋友聯繫,很怕好不容易擁有的緣分,因為不常見面而斷掉,後來自己的工作忙了外務多了,漸漸的沒辦法跟過去的同學朋友常相處,有段時間覺得好像失去了很多朋友。
在看看社群裡,總是跟好多朋友聚會,總會讓自己萌生比較之心。
是不是自己真的聚會少了?
是不是跟很多朋友漸行漸遠了?
會不會自己沒什麼朋友呢?

經常滑社群後的症候群,就是無止盡的比較。

有段時間會看到一些社群的計畫,像是「把社群的朋友都見起來」、「一天約一個好朋友吃早餐計畫」等,看著積極又有意義的活動,我也曾想說是不是應該要這麼做。但每當想起這些事情,整個人又滿不帶勁的,大腦想著「這真的很有意義去做吧」,身體卻是有種不想要跟那麼多人接觸的無力感。
我曾跟一個要好的朋友,走到最後兩人獨處居然會感到不自在,好像不說一些開玩笑的話,或是沒有跟上最新的話題、時事等,讓我覺得自己很遜,也質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麼遜,長久下來這樣的相處好像為了「相處」而花時間相處,沒能夠越來越放鬆,反而更緊繃了,到最後相處很像是一種磨損自己的能量。
為了維繫感情,你會做到什麼程度呢?
我因為覺得緣分不易,有時候不想參與聚會,會硬著頭皮去。
最後回家總是留下一種奇怪的惆悵感,惆悵自己怎麼有種失落

「何必想那麼說,是不是太鑽牛角尖了。」
有時候這個聲音一來,我又會開始責怪是自己沒幽默感或是沒話題。
後來我開始練習,慢慢練習我在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會感覺到力量,並感覺到輕鬆舒服的。練習意識後,其實會看得越來越清楚,不用糾結在「好像應該要...」、「拒絕對方會不會不開心」的模式,交朋友其實也是身體健康很重要的一環。
你一直在改變,對方也是,別因為開始不一樣而感到難過。我們都只是開發了新的不同的路線。
那些讓你「無力的」、「引誘你比較的」、「讓你沒自信的」、「讓你做很多事情的」這些朋友,他們當然還是有很好的時候,或是你們有很重要的共同回憶,或是在金錢有困難的時候,他們曾經幫助你。
但是友誼必非是價值對等關係,他請客不代表你下次要請客,你可以用你能做的方式回饋這份友誼,但這個回饋並不是讓對方消耗你的能量。這樣的關係不健康,不會讓你往前,請不要因為他曾經對你的好,成了你無法拒絕他的壞。
不要因為他曾經對你的好,成了你無法拒絕他的壞
後來我開始會避免跟這樣朋友的聚會,減少次數。這樣的行動讓我感到舒服且有種保護自己的感覺。
再近一步,你可以創造適合自己的朋友圈,主動出擊並經營更長久的關係。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有可能是緣分,如果沒能成為很熟絡的朋友也可能是時候未到,或是你還沒發現你們有共同的話題跟價值觀。
我開始為自己設計找到跟我有共同興趣、話題朋友的聚會。

不管是讀書會、繪畫、爬山等,朋友可以滿足你部分的歸屬感,但不能只讓特別朋友成為你完全的歸屬感,你應該要擴張自己的社交支線,有些朋友可以聊工作、有些朋友可以聊心靈、有些朋友一起健行,不執著於跟某個朋友要完成「所有任務」,朋友並不是萬靈藥,這樣的相處也會讓朋友壓力很大的。
我刪除了對於長久關係友誼的執著,但還是保留了過去我們的回憶。或許我們還是有機會回到那個狀態,只是不會是現在的我們而已。
你必須刪掉讓你沒有能量的人,才能保有更多能量去跟更多適合你的人交流。
別覺得可惜,別覺得這就是句點,你可以溫柔地放手,用行為語言讓對方知道你的狀態。如果你覺得一段友誼不舒服,也不想說出來攤牌,也沒有關係。
但是不需要讓自己委屈,讓自己默默地的退一步最核心的圈圈保持安全距離,對你來說就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也是讓自己的社交更健康的方式。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74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有愛,才定義愛。還是先定義愛,你愛。 愛是什麼樣子,愛是什麼,我們生存在物質的世界,不管是用觸覺、聽覺、視覺,都能讓我們只感覺到「外界」。擁有這樣能力的我們,當然會很容易想要用「能瞭解的事物(物質)」去證明「無法清楚定義(抽象)」的事情,因為「量化」比較能有安全感。 我們開始證明著「愛的定義」是什
我們能一起感受到快樂感是因為我們容易擁有相同的經歷,但悲傷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不習慣分享悲傷、挫折,因此在發生時我們不容易理解,我們該怎麼靠近一個受傷的人,我們漸漸地失去了安慰的能力,從我們不知如何表達「脆弱」開始。 我們一起分享食物、分享喜歡、分享快樂。 但我們無法分享悲傷,面對悲傷我們得到外
每次跟某位朋友聊天完,都會有滿滿的學習動力。你也有這種感覺嗎? 我思考著,因聊天而獲得行動的力量,我感覺到這種力量來自一股共鳴,我們雖然沒有共同目標或要一起完成什麼。但我們每次分享的想法,都擁有一點點的共鳴,不管是對書的一句話、一個想法的延伸、對於一個感受的同理,雖然可能在線性時間上我們好像認識不久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最近突然跟朋友聊到,20年前的經典愛情片《情書》,這部經典又值得討論的對“愛”詮釋的案例。  每一個階段都有愛,要看你要將「愛」視為一段歷程,還是一份感覺。從彼此有好感,不知不覺想要跟彼此分享生活,當對方開心,自己也會開心。再來,願意經營與調整彼此,最終會需要經歷,不會要求“對應的回饋”的心態,進而
沒有人能抗拒溫柔的行為,溫柔的習慣。 我覺得溫柔是一種舉動,不是一種外顯態度,不是輕聲細語,也不是壓抑情緒。 是一種不容易察覺的舉動,它藏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的理所當然。 提到溫柔的描述,我翻閱到瑞蒙.卡佛《叫我自己親愛的》中分享契柯夫筆下的一位角色。 他叫做穆薩卡,雖然被分配在精神病房區,卻一直維
先有愛,才定義愛。還是先定義愛,你愛。 愛是什麼樣子,愛是什麼,我們生存在物質的世界,不管是用觸覺、聽覺、視覺,都能讓我們只感覺到「外界」。擁有這樣能力的我們,當然會很容易想要用「能瞭解的事物(物質)」去證明「無法清楚定義(抽象)」的事情,因為「量化」比較能有安全感。 我們開始證明著「愛的定義」是什
我們能一起感受到快樂感是因為我們容易擁有相同的經歷,但悲傷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不習慣分享悲傷、挫折,因此在發生時我們不容易理解,我們該怎麼靠近一個受傷的人,我們漸漸地失去了安慰的能力,從我們不知如何表達「脆弱」開始。 我們一起分享食物、分享喜歡、分享快樂。 但我們無法分享悲傷,面對悲傷我們得到外
每次跟某位朋友聊天完,都會有滿滿的學習動力。你也有這種感覺嗎? 我思考著,因聊天而獲得行動的力量,我感覺到這種力量來自一股共鳴,我們雖然沒有共同目標或要一起完成什麼。但我們每次分享的想法,都擁有一點點的共鳴,不管是對書的一句話、一個想法的延伸、對於一個感受的同理,雖然可能在線性時間上我們好像認識不久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最近突然跟朋友聊到,20年前的經典愛情片《情書》,這部經典又值得討論的對“愛”詮釋的案例。  每一個階段都有愛,要看你要將「愛」視為一段歷程,還是一份感覺。從彼此有好感,不知不覺想要跟彼此分享生活,當對方開心,自己也會開心。再來,願意經營與調整彼此,最終會需要經歷,不會要求“對應的回饋”的心態,進而
沒有人能抗拒溫柔的行為,溫柔的習慣。 我覺得溫柔是一種舉動,不是一種外顯態度,不是輕聲細語,也不是壓抑情緒。 是一種不容易察覺的舉動,它藏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的理所當然。 提到溫柔的描述,我翻閱到瑞蒙.卡佛《叫我自己親愛的》中分享契柯夫筆下的一位角色。 他叫做穆薩卡,雖然被分配在精神病房區,卻一直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寫這一篇不容易。 因為想念一位去年被我斷捨離的朋友。 我用醒思的方式來悼念我們失去彼此的友誼。 朋友其實很有才華,但是有時會有負面情緒。以前大家一起努力的日子裡好壞都會分享,打氣,甚至互相幫忙。好幾次感受到對方似有似無的負面言語也是儘量的去想對方的優點,覺得就算了。總覺得我們同樣走
從小到大,我覺得自己都是屬於階段性交友的人,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有相同的感受??? 從小學開始,我很熱衷於與每個人打好關係,但每次畢業後,我就會有一種“我要重新開始新人生”的感覺?所以我基本上不太會主動與朋友聯繫。 到了國中,我也交到了一群好朋友,但畢業後聯繫漸漸減少,甚至發現那群朋友中只剩下三四個
  曾幾何時,開始說著越來越多的改天下次。   前幾年受疫情影響,大多數的朋友聚會飯局都暫停。然後時間久了卻發現,其實那些飯局好像也無所謂,反而開始享受獨處得生活。   這裡先說,我認為極簡風並不是捨棄掉所有朋友,孤獨終老的活著。而是思考哪些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   好比說,LINE那些剩下慶生功能
Thumbnail
雖然平時個人在各種實體物品上的斷捨離做得不是很好(但最近因為要處理發霉的東西,丟了很多東西,感覺挺不錯的!爽快),但這幾年間突然驚覺,在關係上的斷捨離倒是做得挺徹底的。
不是每個階段都需要朋友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寫這一篇不容易。 因為想念一位去年被我斷捨離的朋友。 我用醒思的方式來悼念我們失去彼此的友誼。 朋友其實很有才華,但是有時會有負面情緒。以前大家一起努力的日子裡好壞都會分享,打氣,甚至互相幫忙。好幾次感受到對方似有似無的負面言語也是儘量的去想對方的優點,覺得就算了。總覺得我們同樣走
從小到大,我覺得自己都是屬於階段性交友的人,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有相同的感受??? 從小學開始,我很熱衷於與每個人打好關係,但每次畢業後,我就會有一種“我要重新開始新人生”的感覺?所以我基本上不太會主動與朋友聯繫。 到了國中,我也交到了一群好朋友,但畢業後聯繫漸漸減少,甚至發現那群朋友中只剩下三四個
  曾幾何時,開始說著越來越多的改天下次。   前幾年受疫情影響,大多數的朋友聚會飯局都暫停。然後時間久了卻發現,其實那些飯局好像也無所謂,反而開始享受獨處得生活。   這裡先說,我認為極簡風並不是捨棄掉所有朋友,孤獨終老的活著。而是思考哪些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   好比說,LINE那些剩下慶生功能
Thumbnail
雖然平時個人在各種實體物品上的斷捨離做得不是很好(但最近因為要處理發霉的東西,丟了很多東西,感覺挺不錯的!爽快),但這幾年間突然驚覺,在關係上的斷捨離倒是做得挺徹底的。
不是每個階段都需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