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設計】面對疫情帶來的人才市場變遷,你需要用OMO思維自我經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帶走許多年輕男性的性命。從此就業市場上,有更多的女性步入職場崗位
人力雖然因為流感而短缺,但也間接促成女性就業權益提升。危機若能以正確的應對來處置,還是能看見夾縫中的轉機。
歷史上許多危機,都是人們迎向進化的開端
時隔約100年的人類迎來同為全球性流行的COVID-19,又對人們造成什麼影響呢?
這邊援引一個電商的成功案例:即面對疫情衝擊,91 APP 運用 OMO策略讓效益最大化,成功關鍵在於
  • 讓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不再受到時空限制
  • 線上與線下整合,打造更加全面的服務
而你是否想過,OMO的策略也能用於自我經營,甚至發展職涯
運用OMO思維,盤點技能與創造連結
線上線下都要耕耘,時間花在哪,成果就在哪
近日的線上課程,好像又變多了呢!

盤點技能

拜疫情所賜,大幅提升我們對於線上學習的接受度,甚至是養成了這樣的行為模式。因此,在學習成長上,我們首先得釐清自己仍欠缺的技能。
而後,再思考哪方面的知識適合線上學習?哪方面的能力更適合線下精進?
舉自己為例,目標是成為一名專業的職涯諮詢師
  1. 諮商技術:專業門檻高,且亟須實戰演練。因此選擇「線下的認證課程」
  2. 職涯發展理論:主要作為背景知識,可以透過 「linkedin 平台」找到合適的資源
  3. 求職技巧:「網路資源」豐沛,可透過自身篩選,重新整合出自己的版本

創造連結

不用十年寒窗,也能為人所知
有了學習的方針,我們也能用OMO思維,讓即便是在線下的學習,也能透過即時的輸出成為線上的足跡。而這樣的學習足跡,正是物聯網時代下最好的名片。
好比,你想成為一名UI設計師
你可以到Reborn設計學院進修,並且參加相關的學員社群,透過在社群上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主動的與其他同業交流,不僅能提升學習的效益,更可能潛移默化的被其他前輩看見,豈不是件很棒的事情嗎?
面對變遷我們都害怕被取代,但關鍵在於你的應對姿態
掌握人才變革的趨勢,再替自己重新定位
這是我參加 職涯實驗室國際獵頭 Sandy Su 所主講的「後疫情時代的人才關鍵網-核心幹部的領導力」,學習過後的深刻感悟。
人之所以在職涯規劃有所恐懼,原因只有兩個
  • 還沒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跟自己不熟
  • 沒能真正看懂變化萬千的天象:不夠認識世界
而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姿態
例如,
  • 運用有效的方法,摸索自己的心之所向:
透過學習、興趣測評工具、和朋友深聊等,蒐集與整理更多自己的關鍵詞。
  • 找到可信的趨勢報告,連結回自身的行動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工作報告⟫中,指出2025工作所需的十大技能。
若這些能力都同等重要,那就都不重要了
那麼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的求職目標下,我首要發展的能力究竟為何?
具體來說,如果我想從組織內的藥師,轉換到自由接案的助人工作者,那麼我應該就會需要:複雜問題的解決力、批判性思考與分析力、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力。
求職就像戀愛
得先找到對的自己,才能找到對的人
你相信天命的存在嗎
在漫漫的職涯道路上,我們總會期待找到一份自己喜愛又能勝任的工作。在那之前,我們除了要釐清自己有熱忱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能夠裝配好所需的技能。
而在VUCA世代下,人們協作的型態漸漸從組織邁向個體化,因此,我們需要讓自己擁有模組化的能力,讓有合作需求的人能清楚的看見自身價值。
這就像是在交友軟體上,我們必須清楚地撰寫所有的資訊欄位,讓有需求的人能清楚的了解「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能帶來什麼改變」,進而判斷要不要走入一段「合作」關係。
這是不是,像極了愛情呢?
.
最後,給你兩個思考題
  1. 我的學習主題中,哪些適合線上、哪些適合線下呢?
  2. 我該如何善用我的弱連結資源呢?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也歡迎你到我的FB粉專「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逛逛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給你兩個選擇,選項A是在不喜歡的工作中撐到過完年,但你可以領到一筆可觀的年終獎金。選項B則是到你喜歡的工作就職,但會因此失去這筆可觀的年終。你會怎麼選呢? 這時,你又聽到這份喜歡的B工作,告訴你希望你能在年前到職,否則他們會考慮其他人選,你的想法甚至是決定會不會因此而改變了呢?
看到了⟪2030工作地圖⟫的封面,彷彿像是被警告一樣,提醒著我們思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也是眾多被取代的一員呢? 談到取代,相信AI取代人力的話題,你一定也聽過不少遍了。甚至,積極的你,一定也讀過一些觀點告訴你,我們只需要裝配好未來趨勢所需的技能,哪麼就不必過度擔心。
「我就是想鼓勵孩子,大學的時候不要被侷限住,盡可能地去挖掘自己需要的資源」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教育與經營管理學系 魏郁禎 教授 在畢業的那年,我選擇先成為講師加入了非營利教育團隊,而不是當藥師。此後,我的生活可能比其他藥師忙碌,但卻沒有因此獲得更多經濟報酬。 有些人會問,這樣值得嗎⋯⋯
從大歷史的脈絡中,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人們開始建立組織並且訂定勞動契約,開啟了團隊協作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 再到互聯網社群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獨立完成工作,因此漸漸地又能走向個體產出並且快速交流的協作關係。 因此,過去有句話說「以不變應萬變」或許已不再適用⋯⋯
「利他能你好,若諮詢的重點在於能力該如何培養,那麼我會去先仔細地了解各行各業,諮詢時就能設定更好的行動方案」 在訊息中看到個案如此積極的準備,心裡自然也充滿期待。然而,通常心中越是期待,往往也就伴隨著傷害。 選擇越多,我們反而越焦慮。關鍵在於你以為了解選擇就好,但卻忘了認識自己⋯⋯
「我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朝資訊領域發展」他是那樣有自信的說著! 「哇啊~好早就找到自己的志向喔,那你最後想要達成什麼呀?」我好奇的問。 「我想創造一個,能真正人機協作的世界。生活中,我們不只跟人當朋友,也能跟機器人聊天談心」他滔滔不絕地補充著⋯⋯
如果給你兩個選擇,選項A是在不喜歡的工作中撐到過完年,但你可以領到一筆可觀的年終獎金。選項B則是到你喜歡的工作就職,但會因此失去這筆可觀的年終。你會怎麼選呢? 這時,你又聽到這份喜歡的B工作,告訴你希望你能在年前到職,否則他們會考慮其他人選,你的想法甚至是決定會不會因此而改變了呢?
看到了⟪2030工作地圖⟫的封面,彷彿像是被警告一樣,提醒著我們思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也是眾多被取代的一員呢? 談到取代,相信AI取代人力的話題,你一定也聽過不少遍了。甚至,積極的你,一定也讀過一些觀點告訴你,我們只需要裝配好未來趨勢所需的技能,哪麼就不必過度擔心。
「我就是想鼓勵孩子,大學的時候不要被侷限住,盡可能地去挖掘自己需要的資源」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教育與經營管理學系 魏郁禎 教授 在畢業的那年,我選擇先成為講師加入了非營利教育團隊,而不是當藥師。此後,我的生活可能比其他藥師忙碌,但卻沒有因此獲得更多經濟報酬。 有些人會問,這樣值得嗎⋯⋯
從大歷史的脈絡中,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人們開始建立組織並且訂定勞動契約,開啟了團隊協作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 再到互聯網社群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獨立完成工作,因此漸漸地又能走向個體產出並且快速交流的協作關係。 因此,過去有句話說「以不變應萬變」或許已不再適用⋯⋯
「利他能你好,若諮詢的重點在於能力該如何培養,那麼我會去先仔細地了解各行各業,諮詢時就能設定更好的行動方案」 在訊息中看到個案如此積極的準備,心裡自然也充滿期待。然而,通常心中越是期待,往往也就伴隨著傷害。 選擇越多,我們反而越焦慮。關鍵在於你以為了解選擇就好,但卻忘了認識自己⋯⋯
「我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朝資訊領域發展」他是那樣有自信的說著! 「哇啊~好早就找到自己的志向喔,那你最後想要達成什麼呀?」我好奇的問。 「我想創造一個,能真正人機協作的世界。生活中,我們不只跟人當朋友,也能跟機器人聊天談心」他滔滔不絕地補充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學生在學期間應開始累積更多相關的經驗,選修相關課程、尋找實習機會、參與專業社群等都可為未來求職累積競爭力。已工作人士應試著盤點自己的可移轉技能,尤其著重在軟實力。以及對於跨領域轉換工作的求職者,應善加利用相似能力並凸顯自我差異。
Thumbnail
職場發展,對於現況推廣 早期屬於yt、網紅,現在屬於小網紅,到現在變成媒體、文字工作者,只因為很多人想要敲碗專業知識,形成有這種領域的大學或者環境很吃香。 現在來說,對於職場變化來說,週期不穩定 以前電子新貴時,大概二十年,直到換到服務業只有六到十年,現在 網紅,則是疫情到現在,然後推廣成細節
少子化加上台積電及新興產業人才磁吸效應, 讓職場環境跟著出現變化, 過去一年,安靜離職、大離職潮、快速離職, 這些流行語襲捲全球,人們逐漸意識到, 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這些現象,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   至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我重複問了OpenAI #Ch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在面對變化時的應對策略,包括數據分析的重要性,科技趨勢對工作形態的影響,以及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透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豐富的經驗,分享如何運用數據進行更好的決策,探討寫作和自媒體創業的投資報酬率,以及對未來的靈活規劃。
Thumbnail
今年應該是史上最大轉職潮 當然包含我自己 現今人受教育高 時代也快速演進 不在是舊思維 須朝九晚五到一輩子 才是正當工作 很多人靠自媒體 葉配 賺的都比上班族多 有些職場的話 只是慣老闆話術 我討厭 穩 字 世界上如果有人跟你提到此字 你要力馬遠離這種人 沒有穩定的工作 沒
Thumbnail
你有過創業的念頭嗎?如果沒有,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創業的高風險,在公司就業相對安全且保險。 但真的是如此嗎? 就業已不再安穩 《就業的終結》指出,因為持續加速的全球化,我們不再只是跟身邊的人,而是跟全世界的人競爭,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比自己工資更低廉、學歷更好的人出現;另一方面,文憑的商品化,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學生在學期間應開始累積更多相關的經驗,選修相關課程、尋找實習機會、參與專業社群等都可為未來求職累積競爭力。已工作人士應試著盤點自己的可移轉技能,尤其著重在軟實力。以及對於跨領域轉換工作的求職者,應善加利用相似能力並凸顯自我差異。
Thumbnail
職場發展,對於現況推廣 早期屬於yt、網紅,現在屬於小網紅,到現在變成媒體、文字工作者,只因為很多人想要敲碗專業知識,形成有這種領域的大學或者環境很吃香。 現在來說,對於職場變化來說,週期不穩定 以前電子新貴時,大概二十年,直到換到服務業只有六到十年,現在 網紅,則是疫情到現在,然後推廣成細節
少子化加上台積電及新興產業人才磁吸效應, 讓職場環境跟著出現變化, 過去一年,安靜離職、大離職潮、快速離職, 這些流行語襲捲全球,人們逐漸意識到, 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這些現象,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   至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我重複問了OpenAI #Ch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在面對變化時的應對策略,包括數據分析的重要性,科技趨勢對工作形態的影響,以及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透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豐富的經驗,分享如何運用數據進行更好的決策,探討寫作和自媒體創業的投資報酬率,以及對未來的靈活規劃。
Thumbnail
今年應該是史上最大轉職潮 當然包含我自己 現今人受教育高 時代也快速演進 不在是舊思維 須朝九晚五到一輩子 才是正當工作 很多人靠自媒體 葉配 賺的都比上班族多 有些職場的話 只是慣老闆話術 我討厭 穩 字 世界上如果有人跟你提到此字 你要力馬遠離這種人 沒有穩定的工作 沒
Thumbnail
你有過創業的念頭嗎?如果沒有,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創業的高風險,在公司就業相對安全且保險。 但真的是如此嗎? 就業已不再安穩 《就業的終結》指出,因為持續加速的全球化,我們不再只是跟身邊的人,而是跟全世界的人競爭,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比自己工資更低廉、學歷更好的人出現;另一方面,文憑的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