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的生活剛剛好➤《人生不是一夜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生不是茄子、小黃瓜或一夜干,不是醃漬、風乾一晚就有所成就。」—p.57
在過年期間看這本書很治癒,來得正是時候。
節奏不快、用詞平易近人,彷彿是一個朋友與自己對坐,稀鬆平常地聊天。
道理我們都懂,但作者溫柔的筆觸,讓人感覺被接納了。
很適合生活中庸庸碌碌,停下來休息時的讀物~

以下整理出閱讀後,兩個讓我有所體悟的要點。
別把成就當作自己的生存價值
「將工作當成安全感來源,一旦失敗就覺得一無所有。」—p.54

我在就讀五專時因憂鬱症休學,中斷學業成為了心中自卑的來源之一。
出社會工作後,為了修飾這份自卑,我總是拚盡全力想證明自己的能力,認為只要獲得了一定的頭銜或收入,我就是個「還不錯的人」。
我確實獲得不錯的成績,但我從未感到滿足,自卑像是一股黑洞,我深溺其中無法自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拼命工作不敢休息。
直到後來身心俱疲,身體累垮、憂鬱症復發,才被迫停止。
頓時失去工作能力的我,曾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是的,工作曾經是我生活的全部。因為我找不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於是認為工作成就代表我的成績,當我不得不休息時,才曉得我本末倒置。
工作、收入,甚至是學歷,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更不能拿來證明人格。(當然我能理解,有好的收入生活能夠過得比較舒適,但同時快樂的門檻也變得更高了)
現在的我,慢慢地在尋找自己的特色,無法被他人剝奪的才華才是我的生存價值。也不需要追求完美,80分的生活就夠美。
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價值,是自己肯定自己,不是他人給的。
任何關係都需要灌溉
「所謂的朋友不像院子裡的雜草,並非不用照顧就會自己冒出來;必須親自播種、灑水、施肥去培植。」—p.136
我不是一個熱衷社交的人,需要很多獨處時間。
過去我認為真正親密的關係,是不需要刻意聯絡維繫,雙方還能夠保持親近。
然而這種理想是不存在的。
不論是何種關係,朋友也好、伴侶也好,都是需要經營的。
再怎麼親密的關係,放任不管都會漸漸生疏。

以前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還期待能得到別人的關愛,這種想法反而有點自私。不需要時時刻刻,但在關係裡偶爾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互動是必要的。
越親近的關係,會忽略經營是正常的,但所有的關係都需要留心照顧!
我認為每本書的主體不同,適合閱讀的時機也不同。
這本書適合身心俱疲、不想看太多艱澀理論、需要被療癒的讀者閱讀。
2022大家新年快樂!
追逐目標的同時,也別忘了休息片刻、照顧自己!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簡單生活、閱讀、自我成長、憂鬱症、手寫字,或者是你想找一個樹洞聊聊天,歡迎來到我的IG@Na個樹洞
若你想寫信給我,也非常歡迎!
lounalee1997@gmail.com
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再平庸的人愛看書都會變得閃閃發光(自己講) 最喜歡哲學、人文、文學、行銷等主題。想分享好書給大家,也為自己的閱讀留下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倒抽一口氣,因為心境太真實。 通常我們把忌妒、自卑、比較的心態藏在內心最深處,認為這些是不堪的,就連對親密的人也羞於開口承認這些情緒,而作者卻完全把這些攤在書中,分享給大家。 以下分享閱讀後我延伸出的兩個體悟+兩句我喜歡的金句。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黃恐龍勸藍恐龍:「你想太多了!」 藍恐龍答:「你又不知道怎樣才是想得剛剛好,要是我想得太少怎麼辦?」
人最難放棄的不是金錢、權力、名聲,而是自己過去的努力。—p.62 談到極簡主義,應該沒人不曉得近藤麻理惠。 她教導許多人觀察內心對於物品是否有怦然心動,來決定要不要擁有這件物品,進而體察到心中真正的渴望,建造自己的理想生活。 麻理惠很擅長帶領著個案整理好房間。 而這本書的作者川原卓巳,同時是她的先
跑步最難的部分,向來都是跨出第一步。—p.234 出社會後,才發現有不少友人都是月光族,甚至有著鉅額卡債。 有些朋友很苦惱:明明收入不錯,為何帳戶裡數字總是少得可憐?想理財又覺得很難,光是連股票紅字綠字都好難搞清楚。 從小我就是個危機感比較重的孩子,從學生時期就開始有儲蓄的習慣。 但我也不是理財高
處理情緒和治水一樣。 不能圍堵,只能疏導。—p.118 我想許多人遇到許多不如意的狀況都是類似的。 不論是遇人不淑或是社交障礙,縱使自己已經換個環境想要重新開始,結果總是不盡人意,結局總是重蹈覆轍,彷彿一切注定走向安排好的悲劇。 不了解自己時,發生了這樣的無限循環,我總認為是我運氣不好,後來才發現
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倒抽一口氣,因為心境太真實。 通常我們把忌妒、自卑、比較的心態藏在內心最深處,認為這些是不堪的,就連對親密的人也羞於開口承認這些情緒,而作者卻完全把這些攤在書中,分享給大家。 以下分享閱讀後我延伸出的兩個體悟+兩句我喜歡的金句。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黃恐龍勸藍恐龍:「你想太多了!」 藍恐龍答:「你又不知道怎樣才是想得剛剛好,要是我想得太少怎麼辦?」
人最難放棄的不是金錢、權力、名聲,而是自己過去的努力。—p.62 談到極簡主義,應該沒人不曉得近藤麻理惠。 她教導許多人觀察內心對於物品是否有怦然心動,來決定要不要擁有這件物品,進而體察到心中真正的渴望,建造自己的理想生活。 麻理惠很擅長帶領著個案整理好房間。 而這本書的作者川原卓巳,同時是她的先
跑步最難的部分,向來都是跨出第一步。—p.234 出社會後,才發現有不少友人都是月光族,甚至有著鉅額卡債。 有些朋友很苦惱:明明收入不錯,為何帳戶裡數字總是少得可憐?想理財又覺得很難,光是連股票紅字綠字都好難搞清楚。 從小我就是個危機感比較重的孩子,從學生時期就開始有儲蓄的習慣。 但我也不是理財高
處理情緒和治水一樣。 不能圍堵,只能疏導。—p.118 我想許多人遇到許多不如意的狀況都是類似的。 不論是遇人不淑或是社交障礙,縱使自己已經換個環境想要重新開始,結果總是不盡人意,結局總是重蹈覆轍,彷彿一切注定走向安排好的悲劇。 不了解自己時,發生了這樣的無限循環,我總認為是我運氣不好,後來才發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別因為肌膚出現問題就斷定是肌膚屏障受損與敏感問題,透過詳細的介紹,與全成分查詢平台分享,更能判斷肌膚現況與解決方案,裏頭都是乾貨滿滿,建議愛美保養的人一定要懂護膚的邏輯,讓我們都能一輩子健健康康的在保養之旅上,同時也希望大家以後遇到肌膚問題可以把錢花在刀口上啊!
Thumbnail
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
對碩博士生來說,研究工作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更需要有效的方法來提升效率和創造力。日本作者伊藤羊一與尾原和啟在他們的書《努力革命》中,提出了DCPA的工作法,專為像你這樣需要不斷創新突破的高學歷族群設計,幫助你從PDCA的80分合格標準,一舉進化到120分的創造力。 ▋ PDCA 的侷限:
Thumbnail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只喜歡看天空、散步、吃披薩的人生也很好。我來這世界,只是為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經歷有趣的事,遇見難忘的人。」它提醒我們,即使不追求成就與成功,享受生活中的平凡與美好,同樣是值得珍惜的。 深度解讀自己在生活中過得好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對於在待業中所感到的羞愧和價值追求的心魔。作者自省自己是否需要一份工作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提醒讀者,人的價值不僅取決於工作和收入,作者透過這些事情的發生讓自己更瞭解並認識自己。
DCPA的第一步就是 Do 執行, 也就是說,用生成式AI, 先「做」出許多的雛形,許多個草稿, 接著進行DCPA的第二步 Check 評價, 我們在評價AI的雛形與草稿, 要抱著一種找「SSR (Super Special Rare)」[4] 的心態,
Thumbnail
文章強調,會令人後悔的,是沒有好好生活,而不是沒有好好工作。作者從正式職場轉為自由工作後,發現自己忘記了生活,只顧工作。直到案主提醒,作者才調整作息,學會拒絕影響生活的事情。作者領悟,工作是為了過好生活,而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這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因為這才是最值得後悔或慶幸的。
其實人生有一個部分「不那麼好」也沒有關係,人不是超人,總有些事情做不到,但是「做不到」其實也沒有那麼糟。
別因為肌膚出現問題就斷定是肌膚屏障受損與敏感問題,透過詳細的介紹,與全成分查詢平台分享,更能判斷肌膚現況與解決方案,裏頭都是乾貨滿滿,建議愛美保養的人一定要懂護膚的邏輯,讓我們都能一輩子健健康康的在保養之旅上,同時也希望大家以後遇到肌膚問題可以把錢花在刀口上啊!
Thumbnail
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
對碩博士生來說,研究工作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更需要有效的方法來提升效率和創造力。日本作者伊藤羊一與尾原和啟在他們的書《努力革命》中,提出了DCPA的工作法,專為像你這樣需要不斷創新突破的高學歷族群設計,幫助你從PDCA的80分合格標準,一舉進化到120分的創造力。 ▋ PDCA 的侷限:
Thumbnail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只喜歡看天空、散步、吃披薩的人生也很好。我來這世界,只是為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經歷有趣的事,遇見難忘的人。」它提醒我們,即使不追求成就與成功,享受生活中的平凡與美好,同樣是值得珍惜的。 深度解讀自己在生活中過得好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對於在待業中所感到的羞愧和價值追求的心魔。作者自省自己是否需要一份工作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提醒讀者,人的價值不僅取決於工作和收入,作者透過這些事情的發生讓自己更瞭解並認識自己。
DCPA的第一步就是 Do 執行, 也就是說,用生成式AI, 先「做」出許多的雛形,許多個草稿, 接著進行DCPA的第二步 Check 評價, 我們在評價AI的雛形與草稿, 要抱著一種找「SSR (Super Special Rare)」[4] 的心態,
Thumbnail
文章強調,會令人後悔的,是沒有好好生活,而不是沒有好好工作。作者從正式職場轉為自由工作後,發現自己忘記了生活,只顧工作。直到案主提醒,作者才調整作息,學會拒絕影響生活的事情。作者領悟,工作是為了過好生活,而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這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因為這才是最值得後悔或慶幸的。
其實人生有一個部分「不那麼好」也沒有關係,人不是超人,總有些事情做不到,但是「做不到」其實也沒有那麼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