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另一頭是背負種種社會期待,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任何事情幾乎都可以是焦慮的原因,卻也是焦慮之後的結果,你有想過嗎?
眼前的焦慮和科技同樣是指數成長。
習慣性焦慮常有幾種症狀:
有什麼焦慮,我隨機問了周邊十位朋友(年齡層25-50歲)請他們每個人寫出各5個具體焦慮,我列出最多分數的前五名。
讓我們反思幾個問題:
只要你不曾放下焦慮,煩惱永遠都在,焦慮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心中對未來的過度執著。
不要追求100分的完美,試著用80分,讓生活更有彈性韌性與鬆弛感,記得不要被數字綁架,不是隨著社會期望而忽焉膨脹又忽爾懷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