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另一頭是背負種種社會期待,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任何事情幾乎都可以是焦慮的原因,卻也是焦慮之後的結果,你有想過嗎?
眼前的焦慮和科技同樣是指數成長。
習慣性焦慮常有幾種症狀:
- 被時間追著跑,不知道要先做什麼、該做什麼又無法靜下心
- 永遠都有事情要處理,時時刻刻不得閒
- 經常煩惱某件事情做不好
- 使用過多的便利貼
- 生活或辦公環境凌亂
- 常在社群平台、媒體看訊息,看完心煩,心煩繼續更新
- 沒自信,刻意掩飾內心想法
- 獨處時有壓力
- 情緒高低起伏明顯
有什麼焦慮,我隨機問了周邊十位朋友(年齡層25-50歲)請他們每個人寫出各5個具體焦慮,我列出最多分數的前五名。
- 錢不夠用,賺得太慢
- 房價上漲
- 沒有適合對象、被催婚
- 什麼時候生小孩
- 別人生活過得比較好
讓我們反思幾個問題:
#多少錢才算夠用?
#需要多大的房子?為什麼要買房?
#當結婚變成證明自我價值時,自己還能分辨清楚為何要踏入婚姻嗎?
#生小孩是個選擇,是為了符合父母期待還是要在人生清單上打勾?
#生活的精彩,是濾鏡下的好還是內心的富足?
只要你不曾放下焦慮,煩惱永遠都在,焦慮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心中對未來的過度執著。
與其思考這些焦慮,不如思考你想要什麼人生?
面對未來,我們希望迎來的是無端焦慮還是帶著希望的期待?
不要追求100分的完美,試著用80分,讓生活更有彈性韌性與鬆弛感,記得不要被數字綁架,不是隨著社會期望而忽焉膨脹又忽爾懷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