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殺人專題之一》精神疾病是犯罪的免死金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認真覺得可以開個「標題殺人」的專題,來分析一下涉及法律觀念的新聞標題與內容正確與否,免得一堆民眾看完標題就妄下結論,對法律在實務上的操作產生更多的誤解。
今天又看到一個極度會造成大眾誤解的標題,新聞標題是這樣下的「違停被拖吊嗆警「垃圾」...23歲男秀躁鬱紀錄被打臉 判拘35天」,被告(事件中的23歲男)提出躁鬱症的就診紀錄資料,究竟有無被打臉?換句話說,法官有沒有採認被告所提出的躁鬱症相關證明,進而予以減刑。若有,那就沒有什麼「被打臉」的問題。
在這個社會新聞中,在法律的角度上,需要說明的有:

一、躁鬱症等精神疾病對於刑事案件的判斷,有無影響?

有無提出躁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診斷證明,對於法官在審酌案件中被告行為的情節上,或多或少會有些影響。在這個案件中,被告因為對員警辱罵三字經等髒話被判拘役35日,而我搜尋了一下同個法院不同法官,但相同是妨害公務案件,被告相同對員警辱罵髒話,被告卻被判拘役50日。若是再以同法院同法官以往妨害公務案件的判決來看,一樣以髒話辱罵員警的行為態樣,而被告並沒有主張有其精神疾病,卻也有判得比新聞案件還要輕的。特別說明的是,新聞案件中的被告在犯後否認其犯行,但是在判比較輕的案件中,被告是有坦承犯行的。所以,其實被告提出躁鬱症的證明等,其實也沒被打臉,甚至也不是案件中重要的判斷要素,而主要是因為被告在罪證確鑿的狀況下,還嘴硬不認犯罪。

二、同為精神疾病的思覺失調症,又有無差別?

當然有差別,我國刑法第19條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當行為人欠缺辨識能力的時候,才會得到「不罰」的結果,像思覺失調症此種精神上的疾病,會有妄想、幻想、不切實際、脫離現實等等臨床的病徵,其是否得視為刑法第 19 條第 1、2 項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的事由,還需要仰賴專業的身心鑑定。若是對於辨識能力沒有影響的精神疾病,就不會有刑法第19條的適用,所以雖然都是精神疾病,但還是會因為病徵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三、犯罪後聲稱罹患精神疾病,到底是不是脫罪的好方法呢?

如上述說明二的內容,並不是只要說自己有精神疾病,就一定可以脫罪的,主要還是要視該精神疾病是否導致辨識能力的降低或欠缺而定。況且大多數的精神疾病都僅是影響行為人的情緒狀態,而非辨識能力。雖然每當重大社會案件發生後,在新聞下面的鄉民以調侃、戲謔式留言都會嗆說去拿個思覺失調症的診斷證明,就可以合法殺人等。但說真的,回歸到現實世界,又有幾個人真的拿得到思覺失調症的診斷證明,藉著沒病裝有病來脫罪,以我承辦過的案件與實務上的經驗或傳聞,還真的沒有耶!鄉民真的都是打打嘴炮罷了,真的那麼容易拿診斷證明嗎?先別說醫學鑑定的過程有多麼地繁複及嚴謹,更何況醫生也不敢開這樣充滿刑事風險的診斷證明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網路科技發達的現代,任何在網路上搜尋資訊、使用網路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或網路上交易等,無不與資訊法有關,是當代網路世代的人們必須要了解、認識的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也就是2022年3月上旬,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的《數位經濟競爭政策白皮書》出爐,在該白皮書內容的第105、200頁分別提到「數位廣告分潤與新聞收費」及其法規政策,筆者好奇看完後,不禁再度感慨台灣對此議題,又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的局面。
身位一位律師,每天都會看看社會新聞,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標題「公車司機飆幹XX想認罪 法官同理心判無罪:他保護乘客」,光看標題就知道內文一定不對勁,點了進去看發現內文是會造成其他大眾誤會,所以才順手寫了這篇文章!
Metaverse(元宇宙)概念正夯!其中最火熱的無非就是NFT(非同質化代幣)相關的運用,現在有人要去整頓這些NFT相關IP(智慧財產)的使用與規範,可能嗎?會如何呈現呢?
很多固有的守舊思維,在教育體制下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對於一個高中生的教育本應讓他學會「自我決定」、「自我負責」,而不是在現在的年代還奉行著上對下的管制方式,打著校內行政管制的方便理由,阻絕學生自我決定的可能。說穿了,如果不是不想改變現狀,那又何必塘塞「比較容易辨識」的荒唐理由呢?
在兩岸產業競爭激烈的商業氛圍下,相類似的案件層出不窮,差別只在於手法不同及有沒有被抓到而已,而若是竊取的是屬於「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例如半導體製程技術)時,可能對於我國產業及經濟造成重大的傷害。對此,為了保護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及國家的經濟利益,我國行政院在日前(2/17)通過了「國家安全法草案」
若讀者們有稍加留意的話,會發現2021年底全世界都在討論「元宇宙」(Metaverse),其相關的熱門流行語(Buzzword)例如:Blockchain、Ethereum、Cryptocurrency、Web 3.0、NFT、DAO,仍不停發燒到2022年,元宇宙概念股興起、話題不斷,其硬體、軟體
最近,也就是2022年3月上旬,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的《數位經濟競爭政策白皮書》出爐,在該白皮書內容的第105、200頁分別提到「數位廣告分潤與新聞收費」及其法規政策,筆者好奇看完後,不禁再度感慨台灣對此議題,又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的局面。
身位一位律師,每天都會看看社會新聞,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標題「公車司機飆幹XX想認罪 法官同理心判無罪:他保護乘客」,光看標題就知道內文一定不對勁,點了進去看發現內文是會造成其他大眾誤會,所以才順手寫了這篇文章!
Metaverse(元宇宙)概念正夯!其中最火熱的無非就是NFT(非同質化代幣)相關的運用,現在有人要去整頓這些NFT相關IP(智慧財產)的使用與規範,可能嗎?會如何呈現呢?
很多固有的守舊思維,在教育體制下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對於一個高中生的教育本應讓他學會「自我決定」、「自我負責」,而不是在現在的年代還奉行著上對下的管制方式,打著校內行政管制的方便理由,阻絕學生自我決定的可能。說穿了,如果不是不想改變現狀,那又何必塘塞「比較容易辨識」的荒唐理由呢?
在兩岸產業競爭激烈的商業氛圍下,相類似的案件層出不窮,差別只在於手法不同及有沒有被抓到而已,而若是竊取的是屬於「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例如半導體製程技術)時,可能對於我國產業及經濟造成重大的傷害。對此,為了保護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及國家的經濟利益,我國行政院在日前(2/17)通過了「國家安全法草案」
若讀者們有稍加留意的話,會發現2021年底全世界都在討論「元宇宙」(Metaverse),其相關的熱門流行語(Buzzword)例如:Blockchain、Ethereum、Cryptocurrency、Web 3.0、NFT、DAO,仍不停發燒到2022年,元宇宙概念股興起、話題不斷,其硬體、軟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天下雜誌〈「大齡小偷」5年增40% 失智長輩偷竊怎麼辦?會被起訴嗎?〉報導中訪談摘要,以及對於其他領域意見、犯罪統計,關於刑事司法程序的補充: 1.對於警察犯罪統計數據的補充說明;2. 「大齡小偷」不等於人人都有失智症;3.偵查法定原則;4.失智症患者的症狀不一而足;5. 司法精神鑑定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雙相情感失調,或稱躁鬱症,是一個常見的精神科診斷。在台灣,雙相情感失調既診斷不足又常過度診斷,治療時,雙相情感失調患者也比憂鬱症患者,更容易治療不足。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它的臨床特徵、鑑別困難與治療方法。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閱讀了《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剛好看到某一篇內容敘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生的氣,大多都是不該生的氣,作者將其分為四類:一、別人在無意間的情況下讓你生氣;二、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犯下的錯誤;三、根本是雞毛蒜皮的瑣事;四、不真實的流言不值得生氣。而生病是歸在第二類。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我從沒讀過一本回憶錄,因為我對於他人的生平事蹟不感興趣。然而這次以「患有躁鬱症的精神科醫生」的獨特身分勾起我極大的興趣。 先說明躁鬱症的基本資料,患者情緒非常反覆不定,不是狂喜而充滿幹勁,就是暴力、幽暗而瘋狂,生活與理性平靜絕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天下雜誌〈「大齡小偷」5年增40% 失智長輩偷竊怎麼辦?會被起訴嗎?〉報導中訪談摘要,以及對於其他領域意見、犯罪統計,關於刑事司法程序的補充: 1.對於警察犯罪統計數據的補充說明;2. 「大齡小偷」不等於人人都有失智症;3.偵查法定原則;4.失智症患者的症狀不一而足;5. 司法精神鑑定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雙相情感失調,或稱躁鬱症,是一個常見的精神科診斷。在台灣,雙相情感失調既診斷不足又常過度診斷,治療時,雙相情感失調患者也比憂鬱症患者,更容易治療不足。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它的臨床特徵、鑑別困難與治療方法。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閱讀了《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剛好看到某一篇內容敘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生的氣,大多都是不該生的氣,作者將其分為四類:一、別人在無意間的情況下讓你生氣;二、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犯下的錯誤;三、根本是雞毛蒜皮的瑣事;四、不真實的流言不值得生氣。而生病是歸在第二類。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我從沒讀過一本回憶錄,因為我對於他人的生平事蹟不感興趣。然而這次以「患有躁鬱症的精神科醫生」的獨特身分勾起我極大的興趣。 先說明躁鬱症的基本資料,患者情緒非常反覆不定,不是狂喜而充滿幹勁,就是暴力、幽暗而瘋狂,生活與理性平靜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