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療癒的原理:冰山一角

    當開始諮商後,心理師會依據理論,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不同的問題,效果雖然因人而異,但往往諮商了一段時間後,會有種似乎已經進步了不少,但回頭一看,卻沒什麼往前移動的感覺,有如愚公移山一樣;或是雖然處理了不少問題,但一直有新的問題跑出來,怎麼樣都處理不完,非常的挫折。
    心理學上,時常用冰山來當比喻,不論是弗洛伊德的表意識、潛意識;或是薩提爾的外在行為、內在價值,都是用冰山的特性—看得見的(問題、行為)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水面下看不見卻深沉而巨大的,才是問題的根源(本體)—來解釋心理問題為什麼複雜難解—只處理看得見(意識的到)的問題,就等於只處理浮在水上的那一小部分,就算敲掉了,底下的還是會再往上浮,但是又沒辦法繞過看得見的問題,直接處理看不見的根源。
    另外,身心是互相影響,無法分離的,鮮少有人是只有身體或只有心理的痛苦,大多數的人都是身體痛心理苦一起來的,很難區分那個才是原因。而不論是藥物或是諮商,都無法同時治療身體和心理。事實上,號稱能同時處理身心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往往都不怎麼符合科學所追求的「實證」,因為要驗證實在太困難,不論是研究方法、資金、時間等等,都緩不濟急。就以最有科學證據的meditation(靜坐、冥想)為例,花費數十年的研究,也只得到一點點的科學證據,證明對身心「有正面的影響」—然而離成為科學認可的正式治療方法,還遙遙無期。
    對正在受苦的人而言,寬慰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符合科學,所以追尋療癒的過程,就朝向了各種「有理論,但證據不足」的方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