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生的劇本第一創作者,面對失落是人生的必然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小到大,從自我中心的嬰孩時期到開始跟現實世界互動,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一直到理解世界的遊戲規則甚至去適應遊戲規則,走向內外在一致的過程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挑戰,特別是面臨真實生活中永不缺乏的失落經驗。
無論是成長過程重要他人的缺席、各種新型態家庭造成的家庭角色置換或是角色實踐,還是面對人生當中的想像跟經驗到現實的落差,對於心裡面的那個檢驗試紙來說,都代表著不同程度與影響,而這樣的影響說不定也成為了未來人生的基調。
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想要得到的關注沒被接納、考試沒達到理想的成績、投履歷沒得到回音、自己投入工作的努力沒得到相應回報,甚至是以為可以一起經營長期關係的人,在多年後發現只是短暫的交會;種種的失落,都是自己腦中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我們終究體會得償所願這件事不是人生的必然,而是各種因緣俱足。
我們也發現,作為第一創作者的人生劇本,當我們把其他人跟事件寫入腳本裡,只是代表一種可能的劇情發展走向,而當每個情節都必須加入其他人的腳本與事件後,我們突然發現,與其說自己是擁有全知視角的編劇,更像是必須抽到每一個觀眾所設定情節之後即興演出的即興劇演員,我們出演的也不一定是自己當初設定的角色,甚至是沒有想像過的自己。
然而,在成就導向的世界裡,我們也常常把最終的現實定義為評斷自己的標準,也常常忘記,在人生劇本創作與展演的動態過程中,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人、突發事件和意外,是我們劇本的第二、第三和無數的共同創作者,而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理想的世界和價值觀,而每個情節都是演員在舞台上彼此互動的成果。
自我批評、自我責怪甚至是自我鞭笞,我們往往是對待自己最嚴厲的施暴者,出言不遜而下手也毫不留情,也常在他人的評價落到自己身上前,就先用自我責怪把自己揍得遍體鱗傷。我們以為,只要對自己下手夠重或是毫不留情,就像是用自我鞭笞以贖罪的信徒一樣,只要我們可以把自己傷的夠重,外在世界或是他人都傷害不了自己了。
然而,就像是錯誤不會自然負負得正,傷害也不會。
被自我責怪和批評傷得遍體鱗傷的內在小孩,不會是堅強、足以長出抵禦外界不確定性、他人評價甚至是惡意的小孩,而只是會更為退縮而擔心受怕,擔心自己又做了什麼不對或不好的事情,而讓身上的傷痕越來越多,甚至也認不得自己原本的樣貌了。
很喜歡蘇絢慧老師曾分享的一個心理練習,想像那個一直被我們否定跟責怪的自己,他正因為自我鞭笞與責怪住在加護病房內,他會是什麼樣子呢?包著紗布還滲著血?肢體不完全還是根本失去反應?他的表情是呆滯、茫然還是跟外在世界失去連結?
如果你是探望著這個在加護病房裡的病人的朋友,你會對他說什麼?你很堅強、你很棒,這麼努力的你真的辛苦,我都理解,也衷心希望你能從傷害中復原。而這些鼓勵和體貼的話,我們往往不會對自己說,反而把自己當作需要攻擊的箭靶,用不間斷的自我批評與責怪攻擊自己。
或許,在面對人生必然經歷的失落,我們總可以從自己內在小孩的心情和樣貌去出發,成為可以看顧著、帶給內在小孩安全感與保護的大人,無論我們曾經歷過什麼,都可以學習接納、接受、理解與體諒。而或許那個在加護病房受傷的自己,也能在自我照護與陪伴下,終於可以療癒過去的傷,讓傷口結痂、結疤,而長出新的力量與安全感,持續帶領著自己探索這個雖然有危險但總會知道如何應對與適應的世界。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收到了家人的信用卡公司郵寄來的信用卡權益說明光碟,打開了黏住光碟的膠帶,看到一個上面寫了「信用卡會員權益手冊」的光碟,沒有附帶其他說明。 如果只是單方面去宣導自己想講的,後續有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新建案的廣告,畫面總不脱挑高的門廳、金碧輝煌的裝潢、開闊的空間、一望無際的視野,搭配著身著華服和西裝在餐桌上談笑風生,出入有名車接送的人物,儼然是成功人士的樣板的展示。而這樣的形象基調不斷地重複,某方面好像也是不斷地複製貼上主流社會對於成功的想像。
最近聽聞了一些關於失落的故事,無論是來自身邊親近的人離開、生病,想要孩子無法如願,想要的工作沒在最合適時出現,在人生和職涯道路上,在上頭的邊走邊看的人,原本都以為自己參加的是套裝旅行,好像在固定的時間就可以造訪固定的景點,達成某種人生成就,可以從自己的人生待辦清單上畫去一個代辦事項。
記得在大一歷史課的時候,那時候碰到一位溫文儒雅且博學多聞的老師,雖然自己的研究是明清歷史,卻不吝帶著我們透過歷史的視角去看待人類真實所經歷過的生命,讓現代跟過去看似的斷代,有重新對話跟省思人類共通問題的機會。
記得每次在長輩聚會場合看到「第一名」,他總是不太說話,默默地聽著旁邊的長輩說著「第一名」最近又在哪個考試考了第一名,「第一名」是如何優秀、如何厲害,而「第一名」除了露出害羞的表情外,好像也無法說什麼。一方面是他的「第一名」光環彷彿給了其他在旁邊的孩子一些無形的壓力。
從兩年前疫情開始世界彷彿被按下暫停鍵的大暫停(Great Pause)開始,一直到現在各國陸續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從線上溝通聽聞在哪裡的同事、朋友不小心染疫而又康復,疫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而對於疫情的集體焦慮,或許也在跟因為封鎖而造成的經濟活動重創,而持續拉鋸著。
最近收到了家人的信用卡公司郵寄來的信用卡權益說明光碟,打開了黏住光碟的膠帶,看到一個上面寫了「信用卡會員權益手冊」的光碟,沒有附帶其他說明。 如果只是單方面去宣導自己想講的,後續有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新建案的廣告,畫面總不脱挑高的門廳、金碧輝煌的裝潢、開闊的空間、一望無際的視野,搭配著身著華服和西裝在餐桌上談笑風生,出入有名車接送的人物,儼然是成功人士的樣板的展示。而這樣的形象基調不斷地重複,某方面好像也是不斷地複製貼上主流社會對於成功的想像。
最近聽聞了一些關於失落的故事,無論是來自身邊親近的人離開、生病,想要孩子無法如願,想要的工作沒在最合適時出現,在人生和職涯道路上,在上頭的邊走邊看的人,原本都以為自己參加的是套裝旅行,好像在固定的時間就可以造訪固定的景點,達成某種人生成就,可以從自己的人生待辦清單上畫去一個代辦事項。
記得在大一歷史課的時候,那時候碰到一位溫文儒雅且博學多聞的老師,雖然自己的研究是明清歷史,卻不吝帶著我們透過歷史的視角去看待人類真實所經歷過的生命,讓現代跟過去看似的斷代,有重新對話跟省思人類共通問題的機會。
記得每次在長輩聚會場合看到「第一名」,他總是不太說話,默默地聽著旁邊的長輩說著「第一名」最近又在哪個考試考了第一名,「第一名」是如何優秀、如何厲害,而「第一名」除了露出害羞的表情外,好像也無法說什麼。一方面是他的「第一名」光環彷彿給了其他在旁邊的孩子一些無形的壓力。
從兩年前疫情開始世界彷彿被按下暫停鍵的大暫停(Great Pause)開始,一直到現在各國陸續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從線上溝通聽聞在哪裡的同事、朋友不小心染疫而又康復,疫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而對於疫情的集體焦慮,或許也在跟因為封鎖而造成的經濟活動重創,而持續拉鋸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人有各式各樣的投射、反應, 最難的是發現自己真實模樣, 並且真誠的面對自己是誰。 - 當你正在經歷或做A事件的時候, C角色會因為A的挫敗,投射過往的恐懼,將其反應放在你身上。 其實C角色的經歷並不是你的...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在成長的這條道路上, 就算經歷過世間的惡,我仍是原始的我 ........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這個月,要說自己有所成長也行,要說自己沒有成長也行。總的來說,有前進的也有暫停著絲毫無動靜的,這些想法卻總是搞得我頭昏腦脹。自己就一顆腦袋,也沒有八隻手,到底該怎麼一次應付這麼多事?這種時候越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個一事無成的人或是這世界上一定找不到能夠真心接受自己的人。「為何自己不......」的問題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唯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深層的恐懼才能獲得人生遊戲裡的解答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人有各式各樣的投射、反應, 最難的是發現自己真實模樣, 並且真誠的面對自己是誰。 - 當你正在經歷或做A事件的時候, C角色會因為A的挫敗,投射過往的恐懼,將其反應放在你身上。 其實C角色的經歷並不是你的...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在成長的這條道路上, 就算經歷過世間的惡,我仍是原始的我 ........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這個月,要說自己有所成長也行,要說自己沒有成長也行。總的來說,有前進的也有暫停著絲毫無動靜的,這些想法卻總是搞得我頭昏腦脹。自己就一顆腦袋,也沒有八隻手,到底該怎麼一次應付這麼多事?這種時候越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個一事無成的人或是這世界上一定找不到能夠真心接受自己的人。「為何自己不......」的問題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唯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深層的恐懼才能獲得人生遊戲裡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