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生家庭的陰影

消失信任
消失信任
最近很多人喜歡探討,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心理學理論來說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依當時的時空背景就有這種研究,由此可見成長烙下的痕跡有多麼重要。

被安撫還是欺騙
「被騙」以字面上的釋義,其實是有所損,才會形成被騙。
有2種涵義,一種是心不甘情不願想討個道理。
另一種是甘願被騙,明知都是假象還活在編織的生活中,只希望能有兌現的一天,而這種只有親人做得到。
小張在5歲時父母離異,兩人爭吵中都不要小孩,一直互推、相互攻擊,看在小張眼裡覺得恐慌無助。
最後張爸爸沒辦法推卸,只好帶小張寄人籬下到張大伯家。
張爸爸是個很沒責任感的男人,滿口的謊言;
你在這乖一點,我明天就來帶你。
天上的飛機是我們的,不用怕沒飯吃。
我會賺大錢回來,你想買甚麼可以先記下來。
安撫還是欺騙對小張來說,意義不大,唯一能信任的人也只有父親。
等到跟張大伯吵架時又不同;
要不是你,我不會跟你媽離婚。
都是你,我才會這麼慘。
生到一個廢物。
你的人生會爛一輩子。
不只是責罵還外加詛咒,這種教育之下的人格養成,真的要自我渡化。
等到跟大伯吵完架,又將小張丟到二伯家、再到姑姑家最後要到阿姨家時,小張已國中畢業。
一向乖巧的小張忽然開口說:「不需要再把我扔來扔去了,我會自己去找工作,養自己」終於不用再被扔了,至少目前是如此。

家庭關係的理論
現代心理學家博域(Murray Bowen)提出了有關家庭關係的理論,他視家庭為一個情緒系統,他提出了八個連鎖概念,其中有提到如果是生在長期焦慮的生活下,所形成的其中之一會是;
情緒截斷:逃離原生家庭的情緒束縛,表現在退縮或逃離的父母,否認目前生活的重要性。
(1)小孩在投射的歷程介入較少,就可能有比較大的能力來抵抗融合。而投射的歷程介入較深的小孩,在成年期或更早就必須嘗試各種策略來抵抗融合。
(2)情緒截斷,從未解脫的情緒中逃離,並非真實的解脫。
(3)當要嘗試情緒截斷時,會否認與原生家庭存在許多未解決的衝突。
(3)與家人的溝通是表面的、不真實的、簡短的互動。
(4)容易發生在高度焦慮和情緒依賴的家庭。
資料來源 https://bingzhichen.pixnet.net/blog/post/30851227

性格演變
因成長所帶來影響,造成小張長大後的性格形成,也是家庭關係中的情緒之一,可對應到博域(Murray Bowen)所提出的外顯反映。
習慣將事情往負面看,覺得環境都對自己不好。
對父親保持距離,能不見面就不見面。
容易出現自我懷疑,沒有自信。
想說的話不敢表達,顯得唯唯諾諾。
出現極大安全缺乏感,對人、錢、物慾都會。
只要感到不友善行為,便會出現防禦系統封閉自己。
跳脫改變

重塑並改變
改變【習得性無助】
積極.主動多嘗試
將事情往好處想
多參與團隊活動
看待事情不消極
生活態度很積極
原生家庭的貶低讓小張很沒自信,他藉由職場努力來獲得肯定,並將自己放在團體中,服務、樂心協助他人,藉由他人取得認同感,擺脫憂鬱型人格,雖然逃離原生家庭的情緒勒索,怕跟父親見面,但見面時他也在呈現完美演出,包裝自己,不讓父親影響他,建構出來的都是他想呈現的一面。
割捨

結語
出生不能選擇但後天可以改變,跟情緒共處與自己和解並不容易,說放下容易,因為我們不是當事者,但可以當協助者,多了解他人情緒包容並體諒,看人長處,如果真的看不下去就逃離吧。
不要為了別人搞垮自己,人生在世沒幾年,都是減法歲月,帶不走的情緒,只會讓自己身體不好,實沒必要。
您好,我是Lena,以上為個人創作文章,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喜歡請幫我按個讚加分享,您的鼓勵就是我寫作的動力,感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