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知慕斯法者。起信樂心。纔舉念時,已作如來真子。始迴向際,便成無上菩提。興少學而齊上賢。施微功而獲大果。促三祇於一念。圓萬德於小成。猶長者得摩尼之珠,盡未來施而不盡。似小國獲輪王之寶。遍法界用而無窮。妙德藥王,獻香華而侍立。釋迦多寶,同歡喜而證明。隨所至方,接足而如逢善逝。說一偈處,起塔而堪作寶坊。法利何窮。功德無盡。
華嚴論云。修信解力者。常信自他凡聖,一體同如。無所依住。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一切凡聖。本唯法界,無造作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眾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聖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於自心之內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獲得人中。一切勝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不唯正報依報具足。乃至有情無情,悉皆歸順。以得法界根本。更有何事而不從乎。
如華嚴經云。時大光王告言。
善男子。我淨修菩薩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乃至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眾生。皆是菩薩發大乘意。隨心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城,其量廣大。或見土沙以為其地。或見眾寶而以莊嚴。或見聚土以為垣牆。或見寶牆周匝圍繞。或見其地,多諸瓦石,高下不平。或見無量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或見屋宅土木所成。或見殿堂,及諸樓閣。階墀窓闥。軒檻戶牖。如是一切,無非妙寶。
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樂作諸惡。我心哀愍,而欲救護。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之門。入此三昧時。彼諸眾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何以故。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法如是故。
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現見。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內外。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臺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於王,曲躬敬禮。妙光城內,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踊躍。俱向王所,舉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人眾。咸來見王。歡喜敬禮。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迴轉。向王敬禮。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
釋摩訶衍論云。
自所作之功德,迴向三處。一者真如。二者一心法。三者本覺佛性。是名為三。以何義故迴向三處。謂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迴向真如。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廣大故,迴向一心。或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了故,迴向本覺。應如是知。應如是觀。
如是迴向,有何利益。謂眾多故。此義云何。譬如用一微塵置大地中。所置微塵與彼大地,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所置注水與彼大海,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便與大虛空,等無差別。迴向法門,亦如是故。已說展舒功德令廣門。次說施於眾生普利門。言普利一切眾生界者。即是施於眾生普利門。謂舉廣大圓滿功德,周遍利益眾生界故。
頌云。
歡喜大士志心勸。無量佛子眾海中。
我已超毛頭三角。過於生華之四根。
第一無數粗滿訖。第二僧祇始入無。
如是汝等諸佛子。以於左右之兩手。
捧於本識之明鏡。臨七識散慮之面。
見六塵境界之垢。洗法執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法身應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圓現前。常樂我淨之四德。
如入達池具出生。我從四王自在處。
下入大海龍宮殿。隨分窺諸契經海。
總有一百洛叉數。如是諸經真實法。
無量無邊差別義。摩訶衍論立義中。
該攝安立具足說。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經卷。名捧百洛叉經者。
若口自誦經本分。名誦百洛叉經者。
此人所得之功德。十方世界微塵數。
諸佛及大菩薩眾。各出微塵數舌相。
如是微塵劫數中。不息稱說不能盡。
何況觀察其義理。思惟文下之所詮。
是以若人於此宗鏡之中。或介爾起心。或瞥然舉意。或偶得手觸。或暫以目觀。皆成入道之緣。盡結一乘之種。以是祖佛正訣。經論本宗。高布涅槃之天。深窮般若之海。又此中文包義富。宗贍理圓。搜之而句句盡徹根原。編之而一一遍含旨趣。何況信解悟入。正念修行。書寫受持。開演傳布。格量功果。唯佛乃知。非算數之可量。豈讚揚之所及。
問 : 唯心之體。前已略明。唯識之相。如何指示。性相雙辯。方顯正宗。理事俱通,始祛邪執。
答 : 欲顯正宗,先除邪執者。故須因事明理。會妄歸真。真是依妄之真,因情說會。事是從理之事。破執言明。無執而理事俱虛。離情而真妄雙絕。瞖消而空華自謝。念息而幻境俄沈。
今依諸聖。於眾生界中,抱教迷宗。蓋非一二。撮其樞要。無先二空。以迷人空故,起我見之愚。受妄生死。以迷法空故,違現量之境。障淨菩提。所以我法俱空。唯從識變。
今立第一心法,能變識有三。
一,第八異熟識變。
二,第七思量識變。
三,第六了別境識變。
既唯識變。我法皆虛。因此二空。故契會玄旨。以我空故,煩惱障斷。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煩惱障斷故,證真解脫。所知障斷故,獲大菩提。然後行滿因門。心冥果海。則境識俱寂。唯一真空。
問 : 從上宗乘,唯令絕學。單刀直入,教外別傳。何假智慧多聞。廣論性相。言繁理隱。水動珠昏。
答 : 顯宗破執,權拂學路討論。達旨融通,非離文字解脫。法華經云,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乃可為說。
大凡參玄之士。須具二眼,一,己眼明宗。二,智眼辯惑。所以禪宗云。單明自己。不了目前。如此之人。只具一眼。理孤事寡。終不圓通。隻翼單輪。豈能飛運。若執只要單刀直入,不用廣參者。則善財初見妙德發明之後。不合遍參法界。故知初後心等。理行同時。所以善財至彌勒佛果圓後。却指再見初友文殊。
如先德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是則理事冥齊於一旨。本末匪越於剎那。曷乃守一疑諸,頓迷法界。捨此取彼。宰割虛空。
又若以智慧為非。則大智文殊不應稱法王之子。若以多聞是過,則無聞比丘不合作地獄之人。應須以智慧合其多聞,終不執詮而認指。以多聞而廣其智慧,免成孤陋而面牆。
所以云。有智無行,國之師。有行無智,國之用。有智有行。國之寶。無智無行,國之賊。是以智應須學。行應須修。闕智則為道之讎。無行乃國之賊。當知名相關鎖,非智鑰而難開。情想句牽,匪慧刀而莫斷。應須責躬省己。策發進修。是以履圓通之人,豈墮絕言之見。
發菩提之者,不生斷滅之心。若能直了自心。即是單刀直入。最為省要。以一解千從,攝法無餘。故亦是教外別傳。離此別無奇特。
又此宗鏡大意,以妙悟見諦為期。不取依通齊文作解。法既真實。行須契同。唯在心知。不俟言說。為未了者。亦不絕言。究竟相應。終須親省。此是十方諸佛同證同說。古今不易一際法門。
如經云。我不見有一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是以佛佛道同。心心理合。故知離宗鏡外,無法可說。以凡有言教,俱不出平等性故。終無有二。
所以經云。如大師子,殺香象時。皆盡其力。殺兔亦爾。不生輕想。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為諸菩薩,及一闡提。演說法時。功用無二。仰唯聖旨。鑒誡昭然。豈可於平等至教之中,起差別解耶。於一真眾生界中生勝劣見耶。
若入宗鏡之中,自免斯咎。今所錄者,一一皆是古佛聖教。於無量億劫,捨無數身命。普為一切眾生,求此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諸大菩薩。為末代求無上菩提之人,千途異說。共顯一心。云何負恩。不生信受。
如智度論云。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此中求法者,書寫讀誦,正憶念如是等,治眾生心病。故集諸法藥,不惜身命。
如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曝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志心。即從下方踊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又如薩陀波崙,苦行求法。
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為求法故。又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為燈炷。投巖入火。如是等種種難行苦行。為眾生求法。故知善知識者,難得遭逢。譬如梵天投一芥子。安下界針鋒之上猶易。值明師道友得聞正法甚難。如西天九十六種外道,皆求出離。因遇邪師,反沉生死。
是以涅槃經云。具四因緣,能證涅槃之道。
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聽聞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如說修行。若不遇善友,不得聞正法。何者,因聞正法,則能思惟信入。正念修行。有如是法利。應須殷重,生難遭想。摧我慢心。乃至遇經卷得聞。或因人舉示。如有悟入之處。皆是我師。況此宗鏡。唯錄要文。可謂端拱坐參,不出門而知天下。易辦成現,弗動足而到龍宮。
是以華嚴經云,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藥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
善男子。常當如是正念思惟諸善知識。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
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
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
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
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
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
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
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
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
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
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
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
應發如調順象心,恒伏從故。
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
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應發如栴陀羅心,離憍慢故。
應發如牸牛心,無威怒故。
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
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
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
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是以因人聞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豈可憍慢而不順旨乎。故世尊言。我今得成佛。最初皆因遇善友因緣。且如外道須跋陀。最後若不遇釋迦。何由捨邪歸正。
故大涅槃經云。
佛言須跋陀。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伏心。
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調心。須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觀色即是常樂清淨。作是觀已。欲界結斷。獲得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復次觀色。色是無常。如癰如瘡。如毒如箭。見無色常。清淨寂靜。如是觀已。色界結盡。得無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觀想。即是無常。癰瘡毒箭。如是觀已。獲得非想。非非想處。是非想非非想。即一切智,寂靜清淨。無有墜墮常恒不變。是故我能調伏其心。
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調伏心也。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善男子。汝已先能訶責麁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不知訶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師欝頭藍弗。利根聰明。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其餘者。世尊。云何能斷一切諸有。
佛言。善男子。若觀實想。是人能斷一切諸有。須跋陀言,世尊。云何名為實想。善男子。無想之想,名為實想。世尊。云何名為無想之想。
善男子。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無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為自相。無為他相。無為自他相。無有相。無無相。無生相。無生者相。無因相。無因因相。無果相。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暗相。無見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
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想。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想。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
《宗鏡錄》 卷四十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