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基督徒被邊緣化的原因:聖俗二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次大戰打得正慘烈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昆柯(Fritz Künkel)在美國出版《追求成熟》(In Search of Maturity)。這本心理學作品筆調樸實、看待人性合乎中道,更嘗試與基督信仰相調和。昆柯早年為了逃避納粹而移居美國,深明無神論、虛無思想(nihilism)、弗洛伊德派心理學等如何在歐洲醞釀出一股極端的思潮。這樣,《追求成熟》這部作品讀起來不痛不癢、毫不煽情、親基督教,反而是對歐洲極端思潮一個溫柔的反撲。
《追求成熟》的主旨是整合宗教(基督信仰)和心理學,以建立讀者的品格,幫助他們成長。昆柯以作為心理學家的治療和研究經驗,歸納出當時聖俗二分的癥結。聖俗二分有兩個極端的面向,其中一個是神學主義(theologism),即唯獨以宗教的觀點來解釋所有外在事件和個人遭遇;把這些歸因於上帝、魔鬼、個人的善惡,直接用神學概念來解釋。例如,基督徒生病是因為魔鬼攻擊,需要請牧者奉主的名趕鬼;基督徒失業是因為自己貪愛世界,上帝想藉著失業來磨鍊他,讓他學會仰賴主。神學主義的缺陷,在於把屬靈的存有、屬靈的德性,以及神學概念以外的中介(intermediary) 因素通通排除掉。基督徒生病,主要跟先天體質、後天環境、生活習慣、瘟疫流行等因素有關;同理,基督徒失業主要跟個人學經歷、工作態度、經濟景氣等因素有關。以上種種都是左右大局、值得關注的中介因素。
聖俗二分的另一個極端面向是心理主義(psychologism),即假設上帝並不存在(無神論),世上也沒有其他屬靈的存有(自然主義);人們應該以非宗教觀點,例如自然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觀點來解釋所有外在事件和個人遭遇。心理主義把宗教解釋為純粹心理現象。例如弗洛伊德認為,「上帝」的概念是人所投射出來的父親形象;「永生」的概念是人因懼怕死亡而生出一廂情願的想法(wishful thinking)。基於無神論和自然主義,心理主義把宗教解釋為純粹心理現象;因此,屬靈的存有、屬靈的德性,以及神學概念就不受認可為影響外在事件和個人遭遇的中介因素。這樣,基督徒就不可以把自己病得醫治,歸功於禱告蒙垂聽、上帝的恩典;基督徒也不可以把失業的經歷,視為上帝給自己的考驗、成長的過程。
在基督徒占少數、或基督教影響力減退的社會中,聖俗二分的趨勢絕對不利福音傳播。理由是聖俗二分迫使人在聖或俗之間二選一,在基督教衰弱的社會,大多數人自然而然會選擇俗的、非基督教的觀點來解釋所有外在事件和個人遭遇。
庫斯曼(Philip Cushman)生於美國一個猶太家庭,大學時期在洛杉磯的加州大學主修英國語文,之後到猶太教神學院接受拉比訓練,最後念研究所,獲得心理學博士。在數十年心理治療和教學生涯中,他整合猶太文化和心理學,銳利地指現代社會如何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
庫斯曼在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發表論文,一鳴驚人,成為心理學界批判社會和同業的敢言代表。這篇論文的題目是「自我空洞的理由」(Why the Self is Empty),內容爬梳心理學歷史發展的社會背景,分析現代社會如何損害人們的心理健康;更冒同業的大不韙,抨擊某些心理治療變得商業化,謀取暴利卻不見得對病患有幫助。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一位屬靈大師背後,都有一個羞於啟齒的創傷故事,楊腓力也不例外。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少有寫作基督教內容而獲得接近二千萬銷量的作家。在回憶錄《找恩典的人》,這位療癒無數讀者心靈的恩典大師,年逾古稀,終於透露那次幾乎毀掉他一生的心靈創傷。
基督教詩歌差很大 詩歌好洗腦 歌詞的潛移默化 把神「馴化」了
從靈性到肉體侵害 噁心的屬靈導師 操控的本質 防止性侵第1步:界線 防止性侵第2步:澄清
一個有為基督徒 基督教界渣男(范尼雲)的真面目要從他的屬靈導師腓力神父(Thomas Philippe,1905~1993)說起。一九五○年,二十出頭的范尼雲從加拿大海軍退伍,到法國求學,並認識道明會修士腓力。腓力言教身教,帶領他跟從耶穌,並支持他服事心智障礙人士,最後促成方舟在一九六四年成立。
愛情的兩難 兩個佛洛伊德 文明的兩難 蠟筆小新的哲學 經濟學的解釋 沒有人是孤島 基督徒的反思
基督教講末世! 來到這篇「打大佬」的信仰練習。基督教的終末論,與歷史上邪惡的終末論有什麼區別?我會從影響力的層面做比較,縮小範圍至我在台港福音派教會所觀察到終末論的影響力。 極權者的話術 基督教「極權不起來」 基督教:敲碎命運枷鎖 從fate到destiny
每一位屬靈大師背後,都有一個羞於啟齒的創傷故事,楊腓力也不例外。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少有寫作基督教內容而獲得接近二千萬銷量的作家。在回憶錄《找恩典的人》,這位療癒無數讀者心靈的恩典大師,年逾古稀,終於透露那次幾乎毀掉他一生的心靈創傷。
基督教詩歌差很大 詩歌好洗腦 歌詞的潛移默化 把神「馴化」了
從靈性到肉體侵害 噁心的屬靈導師 操控的本質 防止性侵第1步:界線 防止性侵第2步:澄清
一個有為基督徒 基督教界渣男(范尼雲)的真面目要從他的屬靈導師腓力神父(Thomas Philippe,1905~1993)說起。一九五○年,二十出頭的范尼雲從加拿大海軍退伍,到法國求學,並認識道明會修士腓力。腓力言教身教,帶領他跟從耶穌,並支持他服事心智障礙人士,最後促成方舟在一九六四年成立。
愛情的兩難 兩個佛洛伊德 文明的兩難 蠟筆小新的哲學 經濟學的解釋 沒有人是孤島 基督徒的反思
基督教講末世! 來到這篇「打大佬」的信仰練習。基督教的終末論,與歷史上邪惡的終末論有什麼區別?我會從影響力的層面做比較,縮小範圍至我在台港福音派教會所觀察到終末論的影響力。 極權者的話術 基督教「極權不起來」 基督教:敲碎命運枷鎖 從fate到destiny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完全工作是一種歷史上的邪惡勢力。······惡魔令人的價值混亂,導致我們不再為了生活而工作,反倒為了工作而活。」(《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身為一位奇科幻小說家,無可避免要在作品裡面處理有關神的議題,這一點對於多神論或無神論者或許沒什麼問題,就瞎掰或做一些典範轉移就好,內容有沒有邏輯,很多時候讀者也不在意。 但作為基督徒可沒那麼容易過關,因為神學概念不一樣。 這一點其實很有趣,大家不妨關注一下歐美幾位大牌奇幻作家,有不少人有個共通點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完全工作是一種歷史上的邪惡勢力。······惡魔令人的價值混亂,導致我們不再為了生活而工作,反倒為了工作而活。」(《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身為一位奇科幻小說家,無可避免要在作品裡面處理有關神的議題,這一點對於多神論或無神論者或許沒什麼問題,就瞎掰或做一些典範轉移就好,內容有沒有邏輯,很多時候讀者也不在意。 但作為基督徒可沒那麼容易過關,因為神學概念不一樣。 這一點其實很有趣,大家不妨關注一下歐美幾位大牌奇幻作家,有不少人有個共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