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逆思維 | 真正的知道,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Photo by Skye Studios on Unsplash
你最近一次接收新資訊而改變看法是什麼時候呢?如果有人提出證據,反駁你的論點,你願意接受自己可能犯錯而考慮新想法嗎?還是往往很難接受自己過去竟然一直抱著錯誤觀點呢?
之前讀過一本書叫《真確》,當時那本書就讓我很震驚的發現,我腦中竟然抱持著20年前教科書所教的東西沒有更新,即便現在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真確》書中一開始提供幾個題目,我也用其中一題來測試各位讀者對世界的了解:「現今全球有多少比例1歲兒童有接種疫苗?」(A) 20% (B) 40% (C) 60%。
如果你跟我一樣停留在20年前教科書上教的東西,你很可能會選A或B,但很幸運的,答案是C,現今世界上60%的一歲小孩都有接種疫苗。
這次介紹的書《逆思維》,就是在分享人類如何容易固守舊有觀念,一點點證據就可以讓我們做出結論,要再修正結論卻很難。想法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而抱持著封閉思想有多麼危險,我們又可以如何透過訓練,重新思考自我的信念,更能教導他人也保持開放心態。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職教授,專攻組織心理學,更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最受歡迎的教授,根據書中他自己的敘述,他很努力把「重新思考」的概念帶入班級,教育學生重新思考的重要性,他每年會刪去20%舊教材,替換新內容,確保自己與學生一起進行全新思考。待在這樣的班級想必非常有趣吧!亞當也會受邀到大型企業例如Google、皮克斯、蓋茲基金會等機構,協助他們重新檢視如何設計有意義的合作文化,讓團隊也有能力重新思考他們的工作、領導及生活。

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及科學家

我們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擁有的知識及專長、以及效忠自己的信念感到驕傲,在過去這樣的想法可以帶給你優勢,但近三十年來,網際網路讓世界的發展突然快速許多,我們的大腦也要加快更新的腳步,隨時質疑舊的信念,才跟得上世界的轉變
就像2020年疫情發生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快速思考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他們先認為病毒不會大範圍傳播、接著認為病毒致死率不高、也不認為需要戴口罩,等到疫情大流行時才慢條斯理的重新思考他們的假設。疫情也讓大家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習慣受到考驗,像是去醫院、去餐廳吃飯、在同一間會議室開會等等都不再理所當然,大家都被迫改變想法了。
在我們思考以及接收新訊息時,因為自己的立場不同,常常會陷入三種職業的心態:
  1. 傳教士心態,我們的信念受到質疑,內心感受到威脅時會進入傳教士心態,試圖布道,保護並宣揚自我的理念。
  2. 檢察官模式,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理念有瑕疵時,會開始列舉理由來證明對方是錯的,並試圖說服對方。
  3. 政治人物模式,當我們試圖獲得周圍群眾的認可,就會切換到政治人物模式,盲目聽信他人。
有別於傳教士、檢察官跟政治人物,在追尋真相時我們會切換到科學家模式。小時候學校有教,科學實驗就是觀察、假設、實驗、分析最後得到結論。如果分析後發現假設是錯誤的,就會回頭重新思考假設。
在歐洲曾針對一百多名新創公司領導人做一項實驗,他們舉辦一場為期四個月的企業家精神訓練計畫,教導他們建立企業策略、訪談顧客到設計產品等技巧,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被分成兩組進行實驗。兩個組別的課程完全相同,但是一組受到鼓勵要透過科學家思維來打造產品(科學思考組),也就是他們每次產品發表都是一場實驗,並根據實驗結果決定要不要修改產品及策略;另一組沒有特別受到鼓勵(對照組),他們依照領導人本身的思維引導公司產品方向。
一年後,科學思考組平均年獲利為12,000美元,對照組企業獲利不到300美元!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照組的領導者抱持著策略其實是現今大部分企業的策略,如果產品銷售不佳,他們會維持原有的產品及策略,檢討市場,可能還享有「領導者意志堅定」的美譽;但科學思考組的領導者則會迅速進行策略轉向,這個方法不行就換下一個,快速的轉變能更快跟上市場變化,但在舊有思維中,這樣的想法容易被評斷為「意志不堅」。
所以除了科學家的精神很重要之外,這個實驗還告訴我們,勇敢進行產品轉向並不是失敗的行為,相反的,這是富有實驗精神更有勇氣的決定,更重要的是能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營收,我們是不是也要改變想法了呢?

個體重新思考-開啟自我思維

記得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嗎?以前人常用溫水煮青蛙來比喻,青蛙可能沒意識到緩慢的改變,最終來不及跳出水面。但這個故事是真的嗎?其實把青蛙丟到滾燙的水裡,牠反而可能因為被燙傷而無法逃脫,如果在慢慢加熱的鍋子裡,一旦水溫上升到牠不舒服的溫度,牠就會跳開了。
該重新評估的不是青蛙,而是我們。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情,就很少會花心思去質疑他,就算事實早就不是如此。
要培養自我重新思考,可以從三個面向開始:
1. 培養自在思考的習慣,當你感到自己開始抗拒某個意見時,立刻就要有警覺,反思「我現在變成傳教士思維了嗎?」當你有反抗的想法浮現,這正是你展開學習的機會,有意識的切換到科學家角度,把你本來直覺浮現的觀點當作假設,拿證據來測試他。更進一步時,更能主動尋找跟你直覺相反的資訊來練習自己的重新思考能力。當你發現自己想法有誤並更新資訊,正代表你的錯誤又更少了!
2. 校準你的信心,當我們的信心跟實際能力有落差時,容易產生兩種症狀:信心大於能力時稱為紙上談兵症候群,你可能遇過有人看棒球很會發表意見,覺得自己比場邊教練懂更多,這是標準症狀,也可以說是達克效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跟紙上談兵症候群相反的則是冒牌者症候群,他們的能力勝過信心。研究顯示,當人們對一件事情有一點點了解時,信心值會飆升,覺得自己懂得差不多了,要等能力真的進入到專家等級後才會驚覺自己還不夠厲害。隨時校準信心的方法就是測試自己在某個主題說明的多清楚以防止過度自信;同時感到信心不足,可以當作學習的機會,把專注力放在改進自己不是證明自己
3. 邀請別人質疑你的方法,主動邀請別人提出你應該改變的地方,雖然我們都不喜歡跟別人衝突,但如果把討論的重點從「人」換到「任務」本身,其實是很促進表現的,研究更顯示,如果父母親發生爭執時是和善、有建設性的,小孩在情緒方面會比較有安全感,長大後也會比較有同理心,而且更有創意。

人際重新思考-鼓勵他人重新思考

前一段落是培養自我重新思考的能力,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說服其他人重新思考他的觀點,過去在試圖說服別人時,常常用辯論的方式,反駁對方的論點,結果這種敵對方式往往沒有成功讓對方打開心門,可能還對你產生敵意,讓對方變成檢察官模式為自己辯護。如果要在不激怒對方的前提之下改變對方的想法,我們需要多一點謙虛跟好奇,邀請對方用科學家的方式思考。
1. 提出更好的問題,勝過提出更多證據。對方有他的立場,想必有他認為正確的點,如果你的說服只是想贏得辯論,就算你贏了,對方也不見的會改變心意,他可能只是無法反駁,內心不見得認同。相反的,我們用問句開始對話,展現出興趣,請對方表達他的立場更能讓對方卸下心防,並協助他釐清觀點,像是「你一開始是如何形成這個看法?」、「什麼樣的證據可能改變你的看法?」我們抱持的很多想法其實都是刻板印象,自己也不知道何時開始相信的,用問句提醒他們,該是重新思考的時候了,如果你出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家,還會抱著一樣的看法嗎?
心理學家長期研究發現,最容易讓你改變想法的人就是你自己,所以用問句讓對方說服自己,比你苦口婆心還要有效。
2. 把說服別人的過程從戰鬥轉變為舞蹈。如果說服是一場戰鬥,那麼就會變成雙方劍拔弩張,你進我也進,沒有人願意先退一步;如果把說服變成一場舞蹈,則會是互相傾聽,配合對方腳步,你進時我退、我進時你退。記得在說服的舞蹈中,從雙方的共同點開始討論,這並不會讓你的論述變弱,反而展現你們的立場其實是一致的,也能激發對方考慮你的論點。有時候對方不考慮你的論述並不是因為單單因為他固執,而是他們不喜歡自己受到他人控制的感覺,就像之前在約拿.博格的《如何改變一個人》中提到的,強硬的說服會直接引起反抗,而提供對方最終的選擇自由,可以讓對方認為,是自己做出這個決定
書中提到一個「說服母親讓小孩打疫苗」的案例,在美國,有一部分的人相信麻疹疫苗很危險,並散播疫苗的負面言論,導致許多愛孩子的媽媽不敢讓小孩注射麻疹疫苗。面對不讓小孩打疫苗的媽媽,許多醫療人員會用譴責的語氣怪罪媽媽們,政府也試圖使用罰款、禁止小孩進入公共場所等方式強迫媽媽讓孩子接種疫苗,結果這些方法反而讓社區媽媽更加排斥疫苗。面對這種偏見,疫苗溝通師亞諾嘗試說服瑪莉海倫,她是小嬰兒托比的媽媽。他們在接種疫苗的問題上用討論的方式,亞諾並沒有因為瑪莉海倫不讓孩子接種疫苗而批判她,也沒有要求她改變,而是表達他對孩子的擔心,並說明如果不打疫苗可能的風險,最後他跟瑪莉海倫說,「我相信你不管做出什麼決定,都是為了托比好,我尊重你的決定」最終就是這句話,讓瑪莉海倫在離開醫院前讓小孩接種了疫苗。

集體重新思考-打造終身學習的環境

1. 減少二元偏誤。不管是現在的新聞標題,還是最近的選舉議題,人們都有把事情簡化成兩個類別的現象,這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這個議題不是對就是錯,這樣的簡化之下,只要別人跟你的立場不同,他的立場幾乎就變得難以接受。但其實,許多議題並不是非黑即白,在黑跟白中間還有無限多個灰色色階,為了克服二元偏誤,可以試著把一個議題拆成好幾個想法,這樣一來就能把注意力從「哪邊是對的」轉移到「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在聽到過於簡化的標題時,也要拉起腦中的警報,思考看看這個議題在兩個極端之間還少了什麼重要資訊。
例如,有些人相信氣候變遷是個嚴重的問題,有些人覺得這是陰謀論,但是不管哪一邊是正確的,做好環保對地球有益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同意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家就更能夠聚焦在如何解決環保議題上了。
2. 教導孩子重新思考。回想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曾經懷疑過教科書的正確性嗎?以前好像幾乎都把課本、老師講的話當成聖旨,絕對不會錯的,長大後才發現很多事情並不像課本寫得這麼單一。如果在兒童時期沒有培養小孩反學習的能力,長大就越來越難訓練了。一項針對高成就建築師的研究發現,最有創意的建築師平均成績為B,反而學生時期拿A的優秀學生因為不願意犯錯,所以不太願意冒險重新思考正統理論,反而阻礙他們改變體制。想要訓練孩子從小培養反思考能力的話,可以安排每周一次晚餐時間的破除迷思討論,每周挑一個主題來深入討論。小朋友通常很喜歡畫畫,也可以鼓勵小朋友針對一個主題畫多個版本,讓他們了解,一件事情不只有一個可能性。
3. 打造學習組織,如果要在企業培養重新思考的組織文化,就要讓提出質疑的人不用擔心受罰或是被其他同事認為不合群,換句話說,打造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很重要。這件事情最好從高階主管開始,向員工示範他們願意接受新想法,也樂於接受自己過去的決策可能是錯的,但這需要一段時間來重複證明他的謙遜跟好奇,而不會突然腦羞,員工觀察一段時間後,他們才有動力跟著改變。企業也要定時回頭檢視現行的慣例是不是已經過時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避免陷入「我們以前都是這樣」的陷阱。

結語

從小接觸到一些很固執的大人,都會提醒自己長大不要也變得這麼固執,隨著時間過去,有時候自己好像也變得越來越難接受新想法,還好我覺得我在這塊應該有一個優勢,我耳根子很軟,新的消息很容易動搖我本來的想法,所以好處就是改變想法對我來說沒有這麼難,但難的是,如果沒有一個契機讓我重新思考(例如有人試圖說服我什麼、或是剛好看到相關訊息),那麼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的想法來不及更新,所以即使是耳根子很軟的朋友,也要試著排定固定時間,反思自己抱持的信念是不是需要更新。自認耳根子很硬的朋友,更要培養自己隨時保持謙虛跟好奇,去質疑目前的想法是否還是用在當前瞬息萬變的世界
除了如何引導他人重新思考,亞當自己更作為代表,一直在思考要怎麼樣提醒自己保持開放,不要一不小心掉到守舊的陷阱。所以這本書對大家而言是個結束,更是個開始,讀完了才正要開始開啟思考之門。
最後,記得保持開放心態,重新思考未來。就像每兩三年要安排身體的健康檢查一樣,我們也應該定期安排人生的檢查,評估你以前訂的目標有多少進展?有沒有需要調整方向?也許十年前你為自己訂了一個計畫,這個計畫隨著科技進步,現在還適合嗎?
就算重新評估完,結論並沒有改變,這也是一個進步呀,因在過程中你也練習了「重新評估」這件事本身。如果大家都能多以科學家的角度出發,世界應該會變得更真實吧!
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個逆思維小故事,我家有養三隻貓,不約而同都是黑貓配白腳腳,過年時帶著貓咪回南部,外婆看到就會說「白腳底」的動物不好,會帶來厄運。當時的我只覺得真是無稽之談,也懶得改變外婆的想法,畢竟他相信一輩子了,要改變免不了一場爭論。後來出於好奇我自己上網找了「白腳底帶來不幸」的由來,發現他有好幾個原由,像是白腳跟跛腳發音相似,所以養跛腳動物對家中帶來不吉利、或有一說是劉拜所騎的馬為白腳,後來劉備伐吳失敗命喪白帝城,後人就認為白腳動物是不想之誤。更有趣的是,後來我查到乾隆的馬跟狗都是白腳,乾隆可是富貴雙全啊,到底哪裡不幸了?而且對日本人來說,白腳的貓狗是幸運的象徵,稱為踏雪。在這個案例中,其實只要問外婆「您會有這樣的想法是什麼原因呢?」就會發現這一切只是迷信,雖然他用一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還是被打敗,但至少我已經經過一場逆思維的辯論了,又更接近真實一點了,而且家裡的貓咪這麼可愛,不管大人怎麼說,我都還是最愛他們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8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介紹的這本《內在原力》我覺得真的是跟它相見恨晚,雖然它在我的清單上很久了,但可能時間還沒到吧,這本書一直在我要看之前又被其他本吸引走注意,終於在第40本書時翻開它了,不翻還好,一翻真的是愛死了,很少被一本書感動到,感覺它寫進心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愛瑞克是一個充滿愛的人
你是計畫做的多,但實際執行少的人嗎?還是有想做的事,但總是覺得太忙碌,擔心時間不夠、錢不夠、小孩還小……而遲遲沒有開始行動呢? 在這裡,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從現在起,每天多出一小時,你會拿來做什麼?會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嗎?或是過得跟現在一樣,早上匆匆忙忙的起床,晚上滑手機滑到最後一刻才上床睡覺
企業選才時,最看重的能力就是「解決問題力」與「溝通協調力」,尤其在高速變化的社會型態,解決問題的軟實力重要性甚至超越硬實力,只是很可惜,在學生時代的訓練並沒有特別著重於培養學生思考力。
現在生活處處充滿廣告,看影片、看新聞、滑IG或是看梗圖想笑一笑,時不時會被廣告中斷,我不確定大家對這個現象已經很開心的接受了,還是跟我一樣覺得被打斷蠻困擾的,尤其是當相同廣告重複出現的時候。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顧客對於企業來說,只是儀表板上的一個數字、一次點擊。
大家對唐鳳的了解應該是他的超強程式能力,或是身為政務委員的她。不過這本書跟政治並沒有關係,這本書是由唐鳳本人口述,描繪她的生活、思考方式以及她對於工作、學習的想法。從書中的描述,可以完整了解唐鳳的中心思想「共」,不論是在工作或她的人生價值,她的核心觀念就是把人連起來,大家一起「共好」、「共創」。
你覺得自己是容易情緒化的人嗎?有沒有曾經在發過脾氣之後卻感到後悔的經驗?或是一直努力的控制情緒,總是避免在工作場合、在人們面前表現情緒,希望當個「成熟」的人?
今天介紹的這本《內在原力》我覺得真的是跟它相見恨晚,雖然它在我的清單上很久了,但可能時間還沒到吧,這本書一直在我要看之前又被其他本吸引走注意,終於在第40本書時翻開它了,不翻還好,一翻真的是愛死了,很少被一本書感動到,感覺它寫進心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愛瑞克是一個充滿愛的人
你是計畫做的多,但實際執行少的人嗎?還是有想做的事,但總是覺得太忙碌,擔心時間不夠、錢不夠、小孩還小……而遲遲沒有開始行動呢? 在這裡,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從現在起,每天多出一小時,你會拿來做什麼?會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嗎?或是過得跟現在一樣,早上匆匆忙忙的起床,晚上滑手機滑到最後一刻才上床睡覺
企業選才時,最看重的能力就是「解決問題力」與「溝通協調力」,尤其在高速變化的社會型態,解決問題的軟實力重要性甚至超越硬實力,只是很可惜,在學生時代的訓練並沒有特別著重於培養學生思考力。
現在生活處處充滿廣告,看影片、看新聞、滑IG或是看梗圖想笑一笑,時不時會被廣告中斷,我不確定大家對這個現象已經很開心的接受了,還是跟我一樣覺得被打斷蠻困擾的,尤其是當相同廣告重複出現的時候。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顧客對於企業來說,只是儀表板上的一個數字、一次點擊。
大家對唐鳳的了解應該是他的超強程式能力,或是身為政務委員的她。不過這本書跟政治並沒有關係,這本書是由唐鳳本人口述,描繪她的生活、思考方式以及她對於工作、學習的想法。從書中的描述,可以完整了解唐鳳的中心思想「共」,不論是在工作或她的人生價值,她的核心觀念就是把人連起來,大家一起「共好」、「共創」。
你覺得自己是容易情緒化的人嗎?有沒有曾經在發過脾氣之後卻感到後悔的經驗?或是一直努力的控制情緒,總是避免在工作場合、在人們面前表現情緒,希望當個「成熟」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重新思考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面向都不是難事。說到我們的所有物時,我們會樂於更新 — 當我們的衣物過時了,我們會汰舊換新;當廚房趕不上流行,我們會重新裝潢。然而,如果說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我們傾向於堅持己見。心理學家把它稱為抓住及凍結。
Thumbnail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重新思考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面向都不是難事。說到我們的所有物時,我們會樂於更新 — 當我們的衣物過時了,我們會汰舊換新;當廚房趕不上流行,我們會重新裝潢。然而,如果說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我們傾向於堅持己見。心理學家把它稱為抓住及凍結。
Thumbnail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