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目標的小方法|專注訓練篇|進階復刻 Ep.21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要先解釋,單單只是學會專注,並不是達成目標的萬靈丹。

其實這是滿嚴重的誤區,上到師長、下到學生,我相信還是有許多人認為花更多時間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相信最後會有預期中的收穫。

然後放眼現在職場工時不平衡的生態,教育現場也不惶多讓

原先當年度 (2018) 半數班級都挑了這個主題後,和前面的《自學篇》一樣,其實大家都有給我一種 ... 好像沒有設定好要去哪,工具拿了就可以走的感覺。

剛好,10000 個小時的陷阱,從前沒講清楚,現在來一下。

以前《高績效心智》提到這觀點的時候我深表贊同:工業化時期想必學生也讀爛了,在各種規格化生產模式之下,我們只需要維持輸出一項技能,就能讓 10000 個小時的時間量等於 10000 倍的產出。

但蹊蹺的是,在現代繼續下去肯定會預期將來能取得的薪水變薄,這是為何?

其實這就是一種把自己「工具化」的表現,你會在無意間用自己的歷程和累積向社會表明:要是有天你不再好用,就會被汰換

要讓自己利索的運用工具,而不要把自己當成別人的工具了唷

專注力小檢測

不是什麼很困難要花時間的檢測,我的風格通常就是問個小問題,看看考生被臨時點到的時候,大致上會怎麼想就可以了。

第一題、上次何時

現在有時候連想「要吃什麼」可能都會想半天吧 XD

這個題目個人認為算是很重要,所以開頭就優先拉出來寫。

不過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文章都有指出資訊化時代,人的注意力比較破碎的問題,就不細說;本人的狀態也是時常忽高忽低,大宗影響大概就是有網路的手機和筆電,通常人的一天醒來到睡去前,大概都是會沉浸在電子世界裡。

比較怕就是說,有可能人一天最認真的時間就是睡覺

先前我大學室友在三年級比較忙的時候,我看出他狀態有點混亂混亂的,就大致上問了他最近的行程和作息如何,當時他和我點到說基本上就是睡前或醒來都在應接人的訊息時,就有覺得情緒不太穩。

當時我給他的小建議是:睡前就罷了,醒來後半小時可能先避免「接觸社群」

雖然有話說一日之計在晨,但一般人的生活也沒這麼複雜,在先前一直說到回歸自我的重要性,這裡提到的方法也是輔助之一;除非剛好是假日沒什麼關係,不然平日大腦開機的時候就開始被迫回應外來資訊,過完一整天就容易精疲力盡。

以及《子彈筆記》中也多會建議讀者在一天開始的時候,必得先做「重要」的事情,是有相呼應的,這種情形就像一般人睡眼惺忪的時候,稍微想一下等等要怎麼出門、稍等等有什麼事情要完成,就會顯得比較有序。

那因為現在網路發達嘛,很容易一起來就拿著手機東看西看,不知道讀者會不會有這種感覺:通常滑完手機再開始一天行程的時候,就已經有點力不從心

我今天沒有要沒收手機,不過如果想維持一整天新鮮空氣感,可以先從早上遠離社群開始,應該會很快感受到不一樣的地方。

至於要追究一下上次靜心想事情的時候 ... 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囉。

第二題、多工好嗎

《專一力原則》一書非常不推薦多工。

有段時間的社會好像還挺推崇一心多用。

認為說快速進步的社會,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是沒效率的表現,可以的話就要讓複數以上的事情能同時進行。

不過《專一力原則》一書就去瞭解已經進行過的生物機制實驗,發現人腦的結構事實上是「不能多工」的,認為人可以多工是一種「錯覺」。

這個錯覺指出:同質性的事情事實上沒辦法同時進行

舉例來說,邊開車邊看導航還能勉強能顧及行車安全,但邊開車邊玩手機遊戲就一定會造成公共危險,是因為開車和看手機螢幕,會同時使用到人僅有的一對雙眼,一對眼睛只能在一個固定時間裡注意一件事。

但人為什麼會覺得自己可以一心多用?

學生時代應該還滿容易邊讀書邊聽輕音樂 (或者有人能不受歌詞影響的聽歌),或者邊洗澡邊唱歌好像還辦的到,理由在於:人選擇的這二件事本身並不衝突

或者以此刻為例,寫作的時候我一定會重複循環某條輕音樂,我就可以在同段時間內,既完成文章寫作,也間接用比較放鬆的心情來做事;這二者間一個用腦多一些,另一個聽力多一些,不會互相覆蓋。

不過由於大腦機制的關係,通常人腦的資訊接收和處理會這樣:

如果我邊讀書邊聽音樂,在比較認真的時候,通常大腦都能讀通講義的字句,回過神的時候剛剛腦袋其實是沒有聽到音樂的;但在比較分心的時候,腦袋內的音樂會感覺聲音比剛才大聲一點。

就是無論如何,一段時間內的大腦通常只處理一段資訊,還是正確的。

那多工本身對注意力的養成會有什麼樣的壞處?

當讀者比較能接受:確實一段時間內的大腦,通常只會記得一項比較強勢主導的事情訊息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很好解釋。

以方才的注意力破碎問題來說,就是因為大腦一直在短時間內不斷切換注意力

像我們可能讀書的時候放個音樂,也許 40 分鐘內,大概每認真看書看個 15 分,大腦就會傾向放鬆去聽取音樂 5 分,接著再循環一次到下課,這之中就表示大腦已經切換三次注意力。

而通常讀者應該會有感:注意力飄走要再拉回來的時候都會比較費力

然後現代人可能邊滑手機邊和同學聊天,短短一分鐘之內,又需要抬頭看一下同學、尋找新鮮新聞、對有趣文字做出反應、重新聽取同學說話的內容等,至少切換超過五次的注意力,循環持續半小時之久。

基本上就已經抓到注意力渙散的元兇了:多工的效率有待質疑

...

你現在正閱讀到訂閱集數的中心囉

...

專注培養小技巧

基本上專注的能力,個人認為與其憑空生出來,比較重要的是環境要單純;所以有的學生比較習慣轉換讀書場所這件事,我是不反對的,因為確實對有些人來說公共場合的雜音只要不過於明顯,會有類似白噪音的效果,不會比較差。

底下是我在讀書期間想過,並施行過的一些小技巧,分享給讀者。

我的習性

這部分主要是量身打造一下自己的作息

在時間管理的篇章,我非常著重學生本身的健康狀態。

而這確實也是專注力培養的前提,畢竟有不少研究表明運動對腦力提升有不錯的表現,基本上可以理解部分師長禁止學生下課打球的原因,但不太建議課後也犧牲掉,最多就是學生知道不要受傷影響手筆考試就好

另外一談則是說,每個人一天能做多少事有定量,就是俗稱的「精力」。

像前面提到不要晨起就接觸手機或社群也是同樣的意思,因為我們會首先把品質比較好,也比較大量的精力短時間內耗用完畢,如果有比較重要的事情要先行完成的話,要說表現不受影響不太可能。

評估好自己一天內大致上可以做多少事,比較能妥善安排行程。

本人首次學測期間,因為非常相信學歷帶來的效益,大半年的時間都很固定「早八晚十」,雖然這之中偶爾會和同學聊天打混,但進度沒什麼問題;可是卻有因為這段時間沒有去放鬆紓壓 (運動),考前就有點容易感冒。

所以重考祭出調整,雖然可以說是因為比起正常學制的考生,足足多出四個多月的白天可以追進度,但這之中就不會落下和生活之間的平衡,放學了會和同學去打打球、按照自己每天能做多少事安排課表等。

事後百分制排名從 88 到 91、從師大跑到成大,微幅調整的好處就出來了。

個人習性其實很重要,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其中包括:通常什麼時段考生會比較清醒、比較渾沌,事情的輕重安排就有落差;以及白天能做多少事情量,通常也和晚上不會相同,自然要隨習性調整更改。

更甚我先前還有和部分任教老師討論過課堂自習的問題:主要是先取得老師對學習能力的認可,加上覺得該科目的課堂時間拿來自行運用,也可以省去課後規劃的麻煩。

就不用選在頭昏腦脹的時候應付自己的學習進度了。

開闢心流

大約在 2019 的時候很多商業書都爭搶著寫這觀念

「心流」是一種狀態,在人進入一段時間後,拔出來休息時會特別感到滿足。

其實感受上的差異不難聯想,以考生為例,同樣的一段時間之內,零零散散和專心一致完成進度時的感受不會一樣,畢竟零散的完成目標大部分還是比較有可能敷衍過去,自然踏實感就會少許多。

這個狀態是可以稍加練習的,搭配我們先前砍時間的做法,說明一遍。

以開學後晚間自習時程安排為例,讀書的時間可能會減少成一節 40 分 (休息時間會稍微多一點出來):在這段時間裡給自己設定一個「讀數學」的目標,以及每完成五道題目才能翻閱解答,可以跳題

這個五道題目綁限制解答的方式,就是訓練心流的一種。

一來我們可以先行選擇會寫的題目處理,並設定一個立體、好達成的目標培養起專注的時長,好分配日後各科的讀書進度;同時也可以取得學習上良好的習慣,畢竟真正上場的時候只有準備好的一顆腦袋能運用。

而當考生已經比較習慣五道題目的模式後,可以加以訓練拉長。

比如擴增到六、七題不等,當然不用硬是擴到日後時不時就感到疲乏的長度,大約自己極限的 90% 就足夠穩定進度了唷。

另外數學科為何可以跳題練習?

如果有喜歡趕進度的同學可以參考這個問題,主要是放眼大考考試範圍是每位考生都一樣的,到最後都一定會把該準備的範圍至少看完,所以其實哪些章節誰先誰後並沒有多大影響。

尤其數理優勢同學很有機會在這模式之下,約 10 月就能將整本講義寫完。

基本上這是一種把考試技巧運用到平常讀書上的方法:先做會做、比較有把握的題目,只是差在平常自習有不熟的部分,可以註記之後再參考解答;考試期間也確實會鼓勵同學與到沒有把握的題目就跳題,是差不多的。

因此如果同學不太在乎一、二次模擬考的成績表現,照自己進度走就可以唷。

去除雜訊

挑選好的環境也是種很好的輔助,所以不用太覺得非圖書館不可

前二個部分提到自己可以主動認知和培養的內容,去除雜訊則是在打理環境。

就有點像是,一般人說到要讀書就不太可能到早市、便利商店或小吃店裡,而傾向選擇圖書館、教室、咖啡廳等地方;《深度學習的技術一書裡提到的考試技巧,其實是有包括適時的環境改變,而非一成不變的

換言之考生要選擇到聲音稍微大些的咖啡店裡讀書,基本上沒問題,畢竟有的人確實是比較需要「白噪音」的輔助。

那在以前我讀書的時候,還會比較講究一些細節:

  • 和考生溝通:準備考試期間,早自習教室內不要交談 (並由我親自管理)
  • 會聽點音樂,但比較不會挑選有歌詞的
  • 請老師協助,比方說進度督導,或者保管我個人的手機

以上提到的內容都可以自由調整,比較沒什麼麻煩,除了要扮白臉 (據說在京劇裡白臉才是我們一般俗稱壞面人的角色) 可能讓同學討厭「管很寬」之外,主要還是在定下心的部分,算是有些遺憾部分人比較不願配合而已。

不過有犧牲也有所得嘛,讀書的時候同學可以是全世界,出社會就二說了


本文重點整理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注意力分散和多工,是專注力低下的警訊

第一個題目我們揭曉的是「晨起養成習慣不要接觸社群」,以免馬上就耗盡了一天質量最好的精力,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選在一切就序、準備出門的時候再使用,或者可以訂定晨起 15 至 30 分後再滑開手機螢幕探索世界,也比較沒關係。

第二個題目說明的人的大腦運作機制:多工是一種感官上的陷阱,要嘛是利用短時間多次來回切換注意力而得,或者二事物同質性低才可同時進行,事實上在一個固定時間段裡,只優先汲取較重要的訊息寫入大腦。

因此會鼓勵考生在本文問自己一個問題:上一次很專注大概是什麼時候?

不免俗地說,確實如果「上一次專注」距離現在可能超過一個禮拜,就要回想一下最近是不是有發生什麼問題,有可能是彈性疲乏,或者這段時間體力不好。

是什麼原因會干擾到目標執行的,盡量先去排除

專注力可以怎麼培養?
簡單總結一下

我們先從考生的習性開始關注起,由於每個人一天能做多少事情,以及哪些時段比較容易聚焦在目標上,都可以整理出來看。

以及如果下課時間去運動會和老師的規定有衝突,我們也可以選擇課後進行,惟要注意的時候盡量不要受傷,處理起來就相對麻煩,也容易影響心情,以維持自己體力和精神為要就可以了。

找出個人較高品質的行事時間後,我們也得確定自己的讀書方法能起到效用。

在心流的概念中,並不特別要求時間總量,而是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確實做到的那一段時間要能是專注的:比如一節次的時間內,看可以做完幾組五道數學題,而每組時間都避免不去翻閱解答,而是確定該時間段有把題目想完。

直到考生已經可以穩定五道題目的專注強度後,適當增加一至二題等,拉長自己的心流狀態,但不以超負荷為準,直到進度完成。

最後除了穩定自己的狀態以外,也盡量減少外部的干擾,可以想換環境就去換環境,聽音樂輔助也可以。

或如果今天有同學正好打擾考生認真狀態的時候,可以請他晚些再來詢問問題,或者也可以到吃飯時間再來好好聊天等;好的同學會懂得尊重自己,但事後的溝通也別少了唷

專題推廣

如果學生「知」的權利能不僅限於學識。
  • 愛心和收藏,讓我知道內容對你有幫助
  • 沒太多想說的了,一定祝考生順利上岸
  • 如果喜歡這份專題,歡迎考生分享出去,但還請注意版權唷
avatar-img
20會員
304內容數
致力於做內容的專題,專注書寫人際觀察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有一集老高的影片提到賺錢的方法叫信用,然而面臨通膨的我們,是不是在暗示人類信用越來越差。
最起碼不要做會後悔的決定,至少「平庸」比起「走歪」還是離理想近一些。
我們的價值來自於自身所有選擇的堆疊,無一、也無人能倖免。
目的如果不清晰、動機不夠強烈,就會像我一樣,創作能量只維持了三個月。
本文特別摘取大一做專題的時候,最仿真的 3 個題目來分享:數學、公民、生物。
我相當鼓勵考生在遇到「常識題」的時候用常識作答,正確率會提升很多。
有一集老高的影片提到賺錢的方法叫信用,然而面臨通膨的我們,是不是在暗示人類信用越來越差。
最起碼不要做會後悔的決定,至少「平庸」比起「走歪」還是離理想近一些。
我們的價值來自於自身所有選擇的堆疊,無一、也無人能倖免。
目的如果不清晰、動機不夠強烈,就會像我一樣,創作能量只維持了三個月。
本文特別摘取大一做專題的時候,最仿真的 3 個題目來分享:數學、公民、生物。
我相當鼓勵考生在遇到「常識題」的時候用常識作答,正確率會提升很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正確的決定依賴好的思考,而好的思考需要時間和專注。好的思考雖然奢侈,但壞的思考更是得不償失。
Thumbnail
時間管理的真諦:管理你的注意力 在現代快節奏的商業環境中,我們常聽到「時間管理」這個詞,但實際上,我們無法真正管理時間,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有相同的24小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和成就。 管理注意力的重要性 1. 聚焦最重要的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你會不會覺得每天都被事情追的跑呢?《生時間》一書告訴我們時間管理其實很簡單, 就是專注在我們覺得有價值的事物上。方法很簡單,只要三個步驟: 「精華」「雷射」「反省」,人人都可以上手,讓你可以「每天生時間做一件有價值的事」。
Thumbnail
笑來老師說:“不管什麼事情,做到極致的方法論都一樣,就是「專心致志做很久很久」。 那“專心致志做很久很久”,是多久呢? 其實不了多久。 一般來說,三、五年足以淘汰掉絕大多數人。 一旦漸入佳境,不讓你做了你才難受,於是,一不小心就能做一輩子。”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誰能更專注、讓這24小時發揮更大功效,誰就是在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以下介紹5個提高專注度的方法。包含:打造專注環境、一次只做一件事與番茄鐘工作法、隨手記下靈感、紀錄自己的專注力時段、Listen to binaural beats.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正確的決定依賴好的思考,而好的思考需要時間和專注。好的思考雖然奢侈,但壞的思考更是得不償失。
Thumbnail
時間管理的真諦:管理你的注意力 在現代快節奏的商業環境中,我們常聽到「時間管理」這個詞,但實際上,我們無法真正管理時間,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有相同的24小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和成就。 管理注意力的重要性 1. 聚焦最重要的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你會不會覺得每天都被事情追的跑呢?《生時間》一書告訴我們時間管理其實很簡單, 就是專注在我們覺得有價值的事物上。方法很簡單,只要三個步驟: 「精華」「雷射」「反省」,人人都可以上手,讓你可以「每天生時間做一件有價值的事」。
Thumbnail
笑來老師說:“不管什麼事情,做到極致的方法論都一樣,就是「專心致志做很久很久」。 那“專心致志做很久很久”,是多久呢? 其實不了多久。 一般來說,三、五年足以淘汰掉絕大多數人。 一旦漸入佳境,不讓你做了你才難受,於是,一不小心就能做一輩子。”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誰能更專注、讓這24小時發揮更大功效,誰就是在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以下介紹5個提高專注度的方法。包含:打造專注環境、一次只做一件事與番茄鐘工作法、隨手記下靈感、紀錄自己的專注力時段、Listen to binaural b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