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雜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未完成』的角度說,『五四』作為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運動,不但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而且在今天仍放射出親切的現實意義。」
《余英時回憶錄》提到:「『五四』作為一個知識或文化革新運動發生在中國現代史的特殊轉折點上,其精神源頭在西方。」
余先生從大處著眼看「廣義的五四」,而我順著這樣的思路,再由大及小談其中一個面向與現今台灣的關係。畢竟,當時從晚清一路以來對西方的排拒、吸收、轉化,以及相應對自身的張揚(乃至張狂)、反省、困惑、質疑,直到今日的台灣,都還是現在進行式,與過往有著程度不一的相似性。
幾年前的五月四日,搶救國文教育聯盟還召開記者會要捍衛古文。就語言文化的層面說,這不能不讓人想起白話文運動時期白話、文言之爭,只是用語「溫良恭儉讓」太多了。前人可是一方將使用「白話」視為「退化」:「須知此事全屬天演。革命時代學說萬千。然而施之人間,優者自存,劣者自敗。雖千陳獨秀、萬胡適、錢玄同豈能劫持其柄?」另一方則大罵對手是「餘孽」、「謬種」:「此十八妖魔輩,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稱霸文壇......既非創造才,胸中又無物,其伎倆惟在倣古欺人,直無一字有存在之價值。雖著作等身,與其時之社會文明進化無絲毫關係。」
細看雙方用語,會發現白話∕文言之爭不能簡單以先進∕守舊一刀切,因為標舉文言之寶貴的不是別人,正是翻譯《天演論》的嚴復。而嚴復以物競天擇「優者自存,劣者自敗」來看待文言文前景,從後見之明來看,既顯得尷尬,又有幾分道理。一方面,文言的確是「敗」了。白話文已成為書寫的典範(paradigm)。這代表,經年累月下來,白話中文吸納文言文與外文的詞彙、語法,給了書寫者無比開闊的空間。同時,書寫者也累積了以白話文處理各色議題的經驗、能力,並且形成種種規矩與默契。這不只是白話文便於普及,而是白話文本身就是文化的創新與集大成。文言文支持者喜歡說:文言是白話的基礎。但別忘了,白話文才是主體。
另一方面,文言作為一種語文元素,已與白話綢繆難分;作為一種文化遺澤,更存有其長久的價值。如今以本土化的思維來區隔親疏遠近,但同樣得嚴肅地思考,如何去承繼封存於文言中的台灣生活體驗。這些,也許是如〈東番記〉所保留的漢人所見原住民習俗。也許是舊詩、古文(包括「賦」這種更不為當代讀者熟悉的文體)所記載的居台感懷。又如,提及賴和,一般著眼其人白話文學創作,但懶雲先生也寫文言散文,更有如學者施懿琳所言,「以真性情寫作的漢詩」。那位戲稱他「看來不過庸夫相」的賴和好友陳虛谷便稱許道:「平生慣作性靈詩。珠玉連篇不費思。藝苑但聞誇小說。世間畢竟少真知。」
即以母語復振的角度看,眼下政府雙語國家政策之弊,也可從前人於本土、西方的思索中得其針砭,儘管這不代表全盤接受其說法。視嚴復如師如友,也一樣堅持以文言寫作的呂碧城就認為:「苟因溝通學術交換文明起見,英文固亦必需。若社會間矜為時髦,以不解英文為恥,則所見殊誤。」至於何以「殊誤」,固不必如呂碧城那般以「國恥」立論,然則強勢外來文化藉語文排擠置換在地語文及文化,卻是相通的。必須強調,兩相異文化不會只有排擠置換,還有並存偕行,更有融合開創。雙語政策的問題也不在文化本身,而在政策的體制化效應鞏固了外來高於本土的語文及文化位階。
當然,將「五四」視作結合前導與後續活動的宏觀發展,就不會只有語言文化這一層,也必然如余英時先生所說,是「未完成」的。「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留給後世「最重要的遺產」。我想,余先生最念茲在茲的,尤其是二者中的「民主」雖已「入籍」中國,卻「時時有取消國籍、遣返西方的呼聲」。而無論是取徑語言文化或科學、民主的面向,「從『未完成』的角度說,『五四』作為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運動,不但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而且在今天仍放射出親切的現實意義。」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五月四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avatar-img
31會員
184內容數
觀今不忘古,讀史亦論今。篇章散見報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讀《林徽音先生年譜》,於智識上最有啟發的地方,是一窺才女在藝術、設計等方面的才華。
林徽音一九二○年十七歲時隨父出國遊歷;呂碧城也在這一年赴美留學。
「二十四橋明月夜」這道「名菜」我聽過、讀過、隔著螢幕遠遠看過……
如果要從兒時看過的動畫中選一部神作,我的首選會是一部冷門的OVA《機械巨神:地球靜止之日》。
廁所能否悟禪且不論,能將此至穢之地轉而修築、灑掃為至潔至雅,倒也真可稱為一種持戒,一種修行。
從日本「閻魔」的通俗衣冠形象來看,或許可以說,這經歷了至少雙重本土化。
讀《林徽音先生年譜》,於智識上最有啟發的地方,是一窺才女在藝術、設計等方面的才華。
林徽音一九二○年十七歲時隨父出國遊歷;呂碧城也在這一年赴美留學。
「二十四橋明月夜」這道「名菜」我聽過、讀過、隔著螢幕遠遠看過……
如果要從兒時看過的動畫中選一部神作,我的首選會是一部冷門的OVA《機械巨神:地球靜止之日》。
廁所能否悟禪且不論,能將此至穢之地轉而修築、灑掃為至潔至雅,倒也真可稱為一種持戒,一種修行。
從日本「閻魔」的通俗衣冠形象來看,或許可以說,這經歷了至少雙重本土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