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接納受傷的復原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跟先生用三個週末,以我們自己的步調,慢慢追完人選之人,慢慢消化、討論;有幾幕,感動的我想起了復原環境的重要。
*傷痕累累的亞靜,回到老家,阿公的擁抱與日常生活陪伴;
*家競主任問想為亞靜報不平的同事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用這件事情打擊到對手,但不會傷害到亞靜?」;
*「沒有人的隱私應該這樣被踐踏、沒有人應該活在恐懼中」文方回應亞靜的自責時;
*「我們等你回來!」團隊寄給亞靜的信裡寫。
這一些,都是復原環境的一部分。

於美國長久研究心理創傷工作的精神科醫師/教授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於《創傷與復原》一書中提到:
「受到創傷的個人,不只從身旁親近的人尋求協助,也從更廣大的社會中尋求協助,社會的反應對於最後是否能解決創傷問題,有強大的影響力。」
我們每個人生命中多少經歷過創傷,只是,我們用什麼角度去回應創傷?環境是否給受傷者足夠的空間去等待和聆聽呢?
創傷可能讓人的內在封閉,但沒有失去生命力,需要的是等待與空間,並以一種力量,存在和轉化成生命的一部分。
心理創傷復原過程有許多不同面向,受傷者想面對的速度和願意被看見的面向也都獨特。
當人們、社會願意認識、嘗試了解受傷者在創傷事件中的極端情況與感受,也是在創造一個接納、協助受傷者復原的環境。
期盼,每個受傷的靈魂,都能有一個復原環境,像大樹一樣的接納與遮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也曾有過忙碌了一段時間好不容易放鬆下來時, 會忍不住呼一口氣的經驗嗎? 或是心裡有煩惱時不自覺地嘆了口氣, 接著就聽到長輩或旁人說: 「常嘆氣會短命,影響運勢喔!」 / 我在工作時常遇到個案在敘述完各種煩惱後不自覺地嘆氣, 這時,我常會回應: 「很棒喔!讓自己好好把這一口氣吐出來。」 個案的反應常
你覺得,什麼是自我照顧呢? 做指甲?按摩?追劇?放空什麼都不要管? 自我照顧有一個很核心的概念: 「承認和接納我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因為,我們是人。」 自我照顧不是自私,而是能夠清楚自己的感受, 知道自己的底線,在意的是什麼?什麼時候該喊暫停,什麼時候又可以繼續? 從留意、辨認、接納自己的
照顧者也會有自己的需求和限制, 有不知道的事情,有無法做到的時候, 這些都沒有關係。 小孩需要體驗到照顧者(或環境)也有無法 完全滿足他們需求的時候,儘管小孩會失望受挫, 但只要小孩能感受到照顧者會在一旁給予支持, 就能消化這些感覺,克服成長的難關....... /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持續學習和調整的
近來有機會參與不同地區的教師支持計劃、個案會議中,常碰到老師們問: 「我們這樣做對孩子好嗎?」、 「我們不是心理專業,所以不確定.....」 「我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 尤其是小學校的老師們,在等著遠方派遺專業人員前來的公文往返、時間等待中,期待能夠多做些什麼,幫助學生一些。 我會跟老師們聊,學生在
感到焦慮時,身體感受也很直接,比如覺得胸口像是被一顆石頭壓著、覺得呼吸困難、頭痛、肩膀緊緊的。 雙手是我們參與世界互動一個重要的媒介,也能從中感受到真實。感到焦慮、覺得困住時,試著從雙手,為自己設下斷點: 倒一杯水、 泡一杯咖啡、 雙手互相搓一搓、 雙手往上伸伸懶腰、 透過一些身體活動,幫我們在面對
有的青少年,將無人聽的感覺、說不出的話語,化成了身體症狀、問題行為、精神情況:強迫症、憂鬱症、焦慮症等。 有的青少年,找不到出口,真的就想往各種極
你也曾有過忙碌了一段時間好不容易放鬆下來時, 會忍不住呼一口氣的經驗嗎? 或是心裡有煩惱時不自覺地嘆了口氣, 接著就聽到長輩或旁人說: 「常嘆氣會短命,影響運勢喔!」 / 我在工作時常遇到個案在敘述完各種煩惱後不自覺地嘆氣, 這時,我常會回應: 「很棒喔!讓自己好好把這一口氣吐出來。」 個案的反應常
你覺得,什麼是自我照顧呢? 做指甲?按摩?追劇?放空什麼都不要管? 自我照顧有一個很核心的概念: 「承認和接納我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因為,我們是人。」 自我照顧不是自私,而是能夠清楚自己的感受, 知道自己的底線,在意的是什麼?什麼時候該喊暫停,什麼時候又可以繼續? 從留意、辨認、接納自己的
照顧者也會有自己的需求和限制, 有不知道的事情,有無法做到的時候, 這些都沒有關係。 小孩需要體驗到照顧者(或環境)也有無法 完全滿足他們需求的時候,儘管小孩會失望受挫, 但只要小孩能感受到照顧者會在一旁給予支持, 就能消化這些感覺,克服成長的難關....... /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持續學習和調整的
近來有機會參與不同地區的教師支持計劃、個案會議中,常碰到老師們問: 「我們這樣做對孩子好嗎?」、 「我們不是心理專業,所以不確定.....」 「我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 尤其是小學校的老師們,在等著遠方派遺專業人員前來的公文往返、時間等待中,期待能夠多做些什麼,幫助學生一些。 我會跟老師們聊,學生在
感到焦慮時,身體感受也很直接,比如覺得胸口像是被一顆石頭壓著、覺得呼吸困難、頭痛、肩膀緊緊的。 雙手是我們參與世界互動一個重要的媒介,也能從中感受到真實。感到焦慮、覺得困住時,試著從雙手,為自己設下斷點: 倒一杯水、 泡一杯咖啡、 雙手互相搓一搓、 雙手往上伸伸懶腰、 透過一些身體活動,幫我們在面對
有的青少年,將無人聽的感覺、說不出的話語,化成了身體症狀、問題行為、精神情況:強迫症、憂鬱症、焦慮症等。 有的青少年,找不到出口,真的就想往各種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以我的情況來說,因解離而有身份這件事,在配合治療處理創傷,讓自己各方面都能慢慢變得更好上其實是有些幫助的,這也同時是多個身份的共同目標,所以偶爾會有身份間互相合作彼此幫助去達成一項任務目標的經歷。 這篇文便是以身份為基準去紀錄在春節期間達成一項任務的始終。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以我的情況來說,因解離而有身份這件事,在配合治療處理創傷,讓自己各方面都能慢慢變得更好上其實是有些幫助的,這也同時是多個身份的共同目標,所以偶爾會有身份間互相合作彼此幫助去達成一項任務目標的經歷。 這篇文便是以身份為基準去紀錄在春節期間達成一項任務的始終。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