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帶妹妹第一次去上烏克麗麗,妹要我陪在教室裡面,我就也跟著聽老師上課。妹才大班,老師上的很慢,不過很有趣,反正我陪在旁邊沒事做就也當起學生聽老師講。下課出來,我跟妹說我剛都有偷學,回家借我琴我要練練看,沒想到妹跟我大爆炸,一直說:不要,妳不能學。
我安撫無效,情緒也開始起來,想說我今天都在照顧你們,我只是想練一下琴,這樣不行嗎?
妹說我不能偷學,我說那妳教我,她說她不要,她還不會。我說那我們一起學,她說不要,媽媽也沒教她彈琴。我說我教妳啊,她也不要,她說那不然我們都不互教。
我當下無法理解,然後那二天,我也有重重的情緒。我不爽,妳要學,妳老母花錢,還花時間帶妳去,然後我想一起練,為什麼不行?
當下,我感覺孩子好像希望有些東西只有她會,媽媽就單純當媽媽就好了。
我很疑惑,我這做媽的,是要堅持學?還是退讓?看她小臉氣呼呼的那麼堅持不讓我學,我猶豫起來,如果她是要我不能進修法律相關的課程,這答案好像比較明顯。但現在只是要我不學這個樂器,和工作沒關係,不學好像也沒什麼差,反正純粹只是我自己也想玩看看,我有需要和她堅持嗎?
我把這事帶到諮商室討論,心理師提醒我,我不用因為她生氣我就退讓不學,因為這樣,她學到的就是「退讓」。
我恍然大悟,對耶!
--
沒多久,妹跳舞班表演,有40組,老中青都有,上一組可能是5歲的在台上搖晃著小手小腳,下一組是銀髮婆婆粉墨登場,不管是幾歲人,都在台上盡情展現自我,我看的很感動。回家時,我跟妹說我也想學,明年我想跟妳一起在台上表演。沒想到她又氣又急,一直哭著說:妳不行,妳不能再學了,妳只能學妳本來有在學的。
然後一直要我當場承諾她不學。
沒想到烏克麗麗的事件那麼快又重演了。
我當下跟她說:我沒辦法答應妳,我現在答應妳也是騙妳,那沒意義。以後如果妳男友老公小孩阻止妳學習,我希望妳也別答應他們,妳要做妳自己。
妹聽完愣了幾秒,然後說:那我以後不要生小孩。
我心想,如果我當下就答應妳,那妳以後才真的不敢生小孩。
---
「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
我非常認同這個理念,但直到最近這一二年,孩子比較大了,我也才有餘裕看見這個議題,並把重心放到自己身上(是自己哦!工作 ≠自己),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但圓滿我自己,和育兒到底有沒有衝突?
我沒有很愛看育兒書,但各地媽媽如何育兒的故事就覺得還蠻有趣的,是一種原來孩子也可以這樣養、這樣養也會活的感覺。《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這本算是我的啟蒙,提到法國式教養是一種「媽媽不會被迫為了孩子無條件犠牲的育兒方式」;而《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則讓我對曼哈頓上東區育兒世界大開眼界,然後覺得其實媽媽的脆弱都一樣。
很佩服《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這本書的作者韓國李賢秀心理師,有別於前二本育兒書主要是寫自己的育兒經驗,李心理師是用數十年的諮商經驗,將媽媽來傾吐的痛苦集結起來,彙集成一本書,想幫助媽媽們重新獲得自我治癒的力量。
收到書後,我從頭開始看,本來覺得作者細述孩子剛生出來時母親疲累的身心煎熬我都走過了,現在看實在沒什麼印象跟感覺了,但愈看到後面愈貼近我目前的育兒階段,一一印證我的育兒經驗,也再次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只能說,一位母親在不同階段會遇到的身心問題,我想書裡都提出討論了,怎麼會有作者發這種大願寫出這樣的書,實在太厲害了
這本書的第四、五章非常精采,深入探討母親與原生家庭、先生間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育兒,並整理媽媽能怎麼做可以更自在的育兒,值得一讀。
書裡有句話我很喜歡,也分享給大家:「人類的媽媽和孩子會一同成長、一同盛開」
--
新書書腰上文案寫「懂得愛自己,才能成為好媽媽。」
妹看著這句,然後一字一字讀完,說:媽媽,我很喜歡這句耶,我覺得它寫的很好。
我問:怎麼說?
妹:因為很有媽媽的概念。
--
做一個母親,我們天天快樂。
不管幾歲,我們都要懂得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