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要建立界線這麼難?(上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覺得自己總是被情緒勒索?」
「想為自己設限,卻常常覺得卡關?」
「難道,不受到影響就是健康的界線?」
自從情緒勒索的概念被人們理解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思考如何為自己建立健康的界線。當我們被某個概念吸引時,也代表我們內在的經驗引起了共鳴,有某些情緒,正在被重要的關係影響著。
情緒被影響的感受往往很不舒服,
大家都想知道,要怎麼建立起自己的界線?
但說歸說,道理都知道,卻常常覺得很難做到。
最近透過不同的媒材與活動,帶領團體成員體驗了不同界線的經驗,成員有了很多屬於自己經驗的連結,對自我有更進一步的覺察。有感於界線的學習,真的是每個人很重要的自我課題。不同的界線分別會帶來不同的經驗,也會有各自要面對的難題。
究竟自己在關係裡的樣子,通常落在了哪種界線裡?
而自己正在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議題呢?
------
➤ 第一種:強壯/堅硬/僵化的界線
通常擁有這樣界線的人,不喜歡向人表露內在的世界,也有著與人親密的困難。
這是一種獨自(alone)的狀態,並不是真正的獨立(independent)。
因為這樣的人,看似很能獨處,但不太能與人待在一起,待久了會焦慮。如果有人試圖想要更靠近、更親密,反而會令他們感到害怕。逃避依附型的人,很多時候其實也近似於這樣的界線。
的確強硬的界線,會帶來某種安全感,保持距離,不會有交集,就不會有衝突,很安全,但也不會有親密。因為親密意味著,我們會看見真實的彼此,這也正是這樣的人,最害怕的事情。因為他們就連自己的內心,都不敢真正地靠近。
因此這樣固定、僵化的邊界,我會說,它其實是一種假性的安全感。
因為,真正的安全感是,
在關係裡,我依然能有一種信心,承認擁有受傷的可能,而不感到畏懼與抗拒。
可以說,擁有堅硬界線的人,看似很強壯,不容易受到侵擾,但其實底層的內心世界,是比任何人都害怕承認受到傷害。
對於害怕揭露自我,而需要保持固定界線與距離的人,更需要的是,試著去瞭解內在的恐懼。這些恐懼,往往來自於過往的某種創傷,導致了對關係的難以親近,學著重拾對人的信任,學習如何與自己真正的感受靠近,會是這樣界線的人,需要面對的課題。
---
第一種界線先談到這裡,下次我們再來談談另外兩種界線,
各自會有什麼需要學習的課題吧!
- - - - - -謐光。心理工作室- - - - - -
✦ ✦ 個別諮商、團體、工作坊合作 歡迎聯繫✦ ✦
➤ IG:light_psychworks
➤ 臉書:謐光。心理工作室
➤ 信箱聯繫:【yingrulove@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好像需要諮商,但我不確定我是不是這麼需要?」   當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感受跟需求太陌生,或是不那麼確定能從諮商裡得到什麼、想要什麼,甚至對於被幫忙的感覺,充滿了複雜的情感。但其實,在這些陌生與不確定的感受背後,往往潛藏了許多被塵封的記憶、情感與需要,甚至難以言喻的創傷。
「我好像需要諮商,但我不確定我是不是這麼需要?」   當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感受跟需求太陌生,或是不那麼確定能從諮商裡得到什麼、想要什麼,甚至對於被幫忙的感覺,充滿了複雜的情感。但其實,在這些陌生與不確定的感受背後,往往潛藏了許多被塵封的記憶、情感與需要,甚至難以言喻的創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邊界感就像心裡的界線,幫助你知道什麼該承擔、什麼可以拒絕。沒邊界,容易被別人的需求或情緒壓垮。人際邊界幫你勇敢說「不」,能力邊界讓你專注重要的事,情緒邊界則保護你不被他人影響。畫出自己的界線,既能減少壓力,也能讓自己更自在、更有力量!
Thumbnail
何謂「邊界感/界限感」?這是一種指一個人能夠清楚且健康地理解並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界線的能力。它體現於如何在這些界限內保護自己的需求、情感和價值觀,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需求。擁有良好的界限感,不僅能幫助我們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還能確保我們在互動中不失去自我。事實上,一段舒適且穩固的關係,往往來自於明
Thumbnail
在面對他人情緒過度負擔時,瞭解如何設定健康的人際界限是至關重要的。在支持他人的同時,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習辨別他人的問題,與自己的界線,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壓力。
本文探討了霸凌、情緒勒索等負面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並強調了建立健康的情緒界線的重要性。這些行為往往源於個體的死亡恐懼和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這使得他們需要透過壓迫他人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Thumbnail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之前一樣,曾經經歷「界限」模糊而對人生帶來影響,因此更明白人生快樂的重要鑰匙,是要看清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邊界感也就是「界限」。 "界線” &"界限"的差異 「線」是有明確的分界點,而「限」是一種很個人化的狀態呈現,但不管是「界線」還是「界限」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與他人非常重要的資
Thumbnail
瞭解在關係中如何設立界線以保護自己,尊重他人,並維護關係的重要性。透過認識自己的感受並主動表達,能夠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界線的型態包括適應和不適應,分為模糊、鬆散及僵化。這些界線型態與童年經驗有關且影響人際關係。塑造健康界線需要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界線,讓孩子理解與建立自己的界線。提供不適應界線的童年經歷和不健康界線狀態的例子,介紹內在與外在界線的區分以及辨識界線被侵犯的狀況。下一篇,將介紹如何設立和練習界線的彈性。
Thumbnail
由資深心理師撰寫,指出人際問題主因為"越界"行為侵犯他人界線。書中列舉多種建立健康界線的方式,如注重第一印象、營造神秘感,強調培養自尊心對維繫良好人際關係至關重要。作者建議定期檢視友誼名單,不同生活階段所需的人際需求有別,接納關係的新陳代謝。並呼籲讀者尊重自我感受,勿過度依賴外在評價。
生活裡,我們常常給自己設限,好像被無形的牆圍起來似的。這些牆,其實不是別人給我們建的,而是我們根據自己的過去、害怕的東西和各種擔心,慢慢在心裡堆砌起來的。可是,真正的障礙,其實不是外頭那些挑戰,而是我們沒那麼相信自己。一旦我們開始衝破這些自我設的限制,大膽地往那些未知的地方邁進,就會發現自己比想象中
Thumbnail
唯有能正視自己與對方的情緒界限,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能自己擔起情緒的責任,擁有珍費的關係,而不是彼此勒索、彼此威脅,痛苦地留在關係裡彼此埋怨,卻總是無法離開。 情緒界線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互動或面對特定情境時,所能夠容忍和表現的情緒範圍。這種界線可以因人而異,取決於個體的性格、經歷、價值觀等因素。
Thumbnail
邊界感就像心裡的界線,幫助你知道什麼該承擔、什麼可以拒絕。沒邊界,容易被別人的需求或情緒壓垮。人際邊界幫你勇敢說「不」,能力邊界讓你專注重要的事,情緒邊界則保護你不被他人影響。畫出自己的界線,既能減少壓力,也能讓自己更自在、更有力量!
Thumbnail
何謂「邊界感/界限感」?這是一種指一個人能夠清楚且健康地理解並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界線的能力。它體現於如何在這些界限內保護自己的需求、情感和價值觀,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需求。擁有良好的界限感,不僅能幫助我們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還能確保我們在互動中不失去自我。事實上,一段舒適且穩固的關係,往往來自於明
Thumbnail
在面對他人情緒過度負擔時,瞭解如何設定健康的人際界限是至關重要的。在支持他人的同時,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習辨別他人的問題,與自己的界線,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壓力。
本文探討了霸凌、情緒勒索等負面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並強調了建立健康的情緒界線的重要性。這些行為往往源於個體的死亡恐懼和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這使得他們需要透過壓迫他人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Thumbnail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之前一樣,曾經經歷「界限」模糊而對人生帶來影響,因此更明白人生快樂的重要鑰匙,是要看清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邊界感也就是「界限」。 "界線” &"界限"的差異 「線」是有明確的分界點,而「限」是一種很個人化的狀態呈現,但不管是「界線」還是「界限」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與他人非常重要的資
Thumbnail
瞭解在關係中如何設立界線以保護自己,尊重他人,並維護關係的重要性。透過認識自己的感受並主動表達,能夠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界線的型態包括適應和不適應,分為模糊、鬆散及僵化。這些界線型態與童年經驗有關且影響人際關係。塑造健康界線需要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界線,讓孩子理解與建立自己的界線。提供不適應界線的童年經歷和不健康界線狀態的例子,介紹內在與外在界線的區分以及辨識界線被侵犯的狀況。下一篇,將介紹如何設立和練習界線的彈性。
Thumbnail
由資深心理師撰寫,指出人際問題主因為"越界"行為侵犯他人界線。書中列舉多種建立健康界線的方式,如注重第一印象、營造神秘感,強調培養自尊心對維繫良好人際關係至關重要。作者建議定期檢視友誼名單,不同生活階段所需的人際需求有別,接納關係的新陳代謝。並呼籲讀者尊重自我感受,勿過度依賴外在評價。
生活裡,我們常常給自己設限,好像被無形的牆圍起來似的。這些牆,其實不是別人給我們建的,而是我們根據自己的過去、害怕的東西和各種擔心,慢慢在心裡堆砌起來的。可是,真正的障礙,其實不是外頭那些挑戰,而是我們沒那麼相信自己。一旦我們開始衝破這些自我設的限制,大膽地往那些未知的地方邁進,就會發現自己比想象中
Thumbnail
唯有能正視自己與對方的情緒界限,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能自己擔起情緒的責任,擁有珍費的關係,而不是彼此勒索、彼此威脅,痛苦地留在關係裡彼此埋怨,卻總是無法離開。 情緒界線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互動或面對特定情境時,所能夠容忍和表現的情緒範圍。這種界線可以因人而異,取決於個體的性格、經歷、價值觀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