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1/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工作與年齡焦慮

前陣子,公司錄取了一位五年級大哥。
他在前一份工作因為公司突然解散,面臨非自願離職的情況。
來面試的那天,和他競爭同一個職位的是一位年紀小了他約二十歲的青年(應該還可以算青年吧??)。這位青年在該領域也算有所經驗,然而最後,主管還是選擇了那位大哥。
主管在面試紀錄上,針對他的評語如下:雖然年紀大了些,但……
後面的『但』,才是重點。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耳聞,四十歲後如果面臨失業就是一個慘不忍睹的大不幸。
因為四十歲後的薪水似乎不可能比二十歲新鮮人低,至於體力、學習力和可塑性似乎又不可能比二三十歲的人來得高。
總之,是個求職會被視為燙手山芋的年紀。
在我們的職涯中,年齡大小經常像個參照標準表:二十歲是無拘無束、摸索嘗試的年紀、三十歲是差不多該穩定下來好好深耕工作的年紀、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是絕對不可以失去工作的年紀……
如果在接近三十歲時,還沒有探索出一個所以然,人們就容易焦慮害怕。
如果在接近四十歲時,工作看來還沒有個穩定的樣子,就必須承擔社會的眼光。
如果在四十歲以後失業,簡直就是天崩地裂。
只要偏離了參照標準表給我們的年紀和職涯對照,彷彿就是天大的罪過。就算旁人不給我們壓力,我們也要給自己壓力。
但是,就在公司錄取了那位五年級大哥後,才真正讓杉應證了那句話──重要的從來不是年紀,而是實力。
面談主管說,雖然他年紀大了些,但……
但什麼?
從履歷上來看,該大哥並非名校出生,新鮮人時期的工作是餐飲業,從餐飲業基層員工做到了管理職,而後幾經轉換工作,經歷包含知名企業和數管理職。
雖然在年過四十後遭遇了失業,卻又去學習新技能和證照,最終順利的取得下一份工作。
也不僅只是積極進取的經歷,他的談吐應對更是從容得宜。
是那種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人才。
不久前,杉曾聽Podcast大人學的Small Talk《過了40歲職場難有機會?#年紀,其實不是你職涯卡關的主因》第354集,主持人Joe提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例子:張忠謀先生的年歲已高,但是假設今天他想到就業市場中擔任顧問,應該是不會有企業因為他的年紀而拒絕他。
至少,不會有人有『張忠謀先生年紀大了,可能與世界脫節了』這樣的想法。
杉在聽這集Podcast的時候覺得這樣的舉例很有說服力,只是也會想,台積電創辦人這樣的頭銜會不會太高,離我們現實生活會不會太遠,是不是只屬於極端特例呢?
不過在前陣子,杉確實見證了一位年歲雖大,卻有優秀資歷的人才被錄用,這才真正的肯定,年齡在就業市場中的影響力並非絕對。
因此,在我們為了各種年齡焦慮煩惱之時,更該去累積充實自己的實力。在累積與充實的行動之中,也才能真正有效的消除我們心中的不安。
在面對工作與年齡焦慮,我們可以做出的行動提案如下:
一、自我對話、向內探詢
不斷的問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並且挖掘自己的優勢。
二、有效累積,做出『有形的』資歷或作品集。或是賺錢也可以。
了解自己所想要的和優勢之後,開始學習並累積,且要有清楚明瞭的累積,比如考一個證照、一個真正能運用的技能等,不只是給別人看,也是給自己一個明確的里程碑和自信心累積。
如果不知道要考什麼證照、學什麼技能或什麼都不知道,就去賺錢吧。
帳簿的數字不停增加,也是讓人充滿信心的好方法。
三、累積之餘,分享與助人。
有機會能夠發揮所學所長助人,也許能從中發現自己的不同面向與長處,也可能從分享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四、透過讀書、上課、聽廣播,或是多多看劇等拓展自己的視野。
相同的領域深入了解,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不同的領域多方體驗,可以更有格局的看待世界,也能更加從容平靜的面對生活的每一瞬。
不管是二十、三十、四十歲,總是有當下的年齡焦慮。快要三十了還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或是身處三十,卻覺得自己處在一個了無生趣的工作。又或者年過四十,害怕著某天突然被迫失業。
社會內化著一套工作與年紀參照標準表,我們也不自覺地將它作為工作與生活的進度圭臬,因而總是無法避免的焦慮。
但是,我所知道的另一個真相是,有些人在接近三十歲、三十多歲或是超過四十歲了,不管是面臨失業或是自願轉職,他們依然以相信自己、積極學習與行動的心態接受挑戰。
不敢說一切都會順風順水,事事如意,但至少他們是無悔而專注努力在生活的。
如果無法承擔心中所想的最壞結局,就想出幾個最保守的行動方法,但一定要行動,好好累積自己的實力,焦慮雖無可避免卻也無用。
害怕的時間專注於行動就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