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媽對上了高中的小玉態度很煩惱。
小玉愛打遊戲、作業沒寫,以前數學很好,現在數學退步很多,小玉說:「我現在讀的學校,沒有一門想學的科目,我想要轉學。」玉媽反問:「換學校要更認真學習,妳可以嗎?現在玩成這樣,學校功課亂七八糟,轉學就會變嗎?」
玉媽角度是「小玉以後想要設計遊戲,可是現在不念書,未來怎麼有能力寫程式設計遊戲呢?」小玉表達的是「現在讀的這個科,不適合她,沒有學習動機,現在學校也沒有一門她想學的科目」;溝通沒有對焦,所以孩子接收到的是媽媽的不信任、媽媽沒有認真聽她的真心話,而且當孩子表達想法時,媽媽一直批評她的負面行為與算舊帳(如功課亂七八糟、一直打遊戲),溝通結果無助解決孩子現況。
我們愛孩子,當孩子好像快「掉下去」了,出於擔心,就不斷叮嚀,但孩子聽來像無聊的教條,並且起了心理的反感。想想,孩子會不會因為「卡住了」,逃避問題轉而拚命打遊戲?有沒有可能當孩子反映「我想要轉學」時,玉媽耐著性子,先別提出孩子應該要改善的態度,而是真心關心孩子,她想學什麼科目?新學校有嗎? 若要去新學校,那她打算要怎麼準備、又需要父母哪些幫助?引導孩子自己描述對未來的具體目標及努力的方式。
若把親子溝通比喻為企業經營,青春期之前,家長角色往往是老闆、孩子角色是員工,老闆就是訂目標、指揮管理工作進度、盯孩子(員工)作息、交出績效等等,但當孩子(員工)不理睬時,就像企業老闆面對消極被動的員工,身心疲累。但現在我們翻轉想法,把孩子視為是老闆,老闆得承擔企業發展責任,如孩子得面對自己與未來的挑戰;若孩子自己決定轉學、要念什麼科,那是「老闆」自己做了選擇,也是企業擔責的第一步。
若視孩子為「老闆」,我們家長轉當「顧問」,我們聆聽「老闆」的難處、站在「老闆」角度思考如何伸出援手、跟「老闆」分享新知或經驗,但最終選擇決定權在「老闆」,改變態度、建立好習慣的努力也是在「老闆」孩子身上,這種「顧問」式不急不迫的關心與溝通,除了能讓親子關係融洽外,更是培養青少年自信獨立「轉大人」的賦權教養觀!
本文發表於自由時報於(2021.8.29)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469467
#孩子叛逆期,家長的成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