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思考系列#4 歸屬感

🎙️ 前言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明明找到方向也拼了命努力,卻總是覺得缺乏動力?或者生活過得很順遂,生活品質也人人稱羨,卻還是偶爾感到空虛,覺得好像缺乏什麼?

這剛好是尼爾最近在自我沉澱的時間,不斷在嘗試聆聽自己內心深處感受時,開始思考的問題。

🔍 了解需求

首先,尼爾想要從人的需求去著手。這時候就要提到大家熟悉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了~來人上圖!

Image from Google

一般來說,我們應該大多數的人(或至少會看到此篇文章的人)應該都可以滿足「生理」跟「安全」需求。

但是尼爾觀察並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跟風氣,促使人們更容易以追求「個人的目標」為人生主軸。我們可能會在職場上爭取尊重與肯定,甚至可能在職場或興趣上去達到自我實現。這樣當然很好,但究竟是什麼造成我們的空虛感呢?

我們可以發現到,在金字塔中「社會需求」這塊,在這種資訊爆炸加上後疫情時代,更多的影音串流以及更發達的網路社群,可能讓大家在社交策略上有些許調整。即使有愛情跟友情,我們的行為模式還是或多或少有些被影響,更容易自己宅在家看看動畫看看劇讀讀書,相比過往真的會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甚至約出去吃飯也不少時候滑著手機。因此,我們可以稍稍來探討,如果是社會需求中的「歸屬感」造成這樣的匱乏感,我們可以如何來應對?

🤔 什麼是歸屬感

釐清一些迷思

在開始尋找歸屬感之前,我們可能要先釐清我們對歸屬感的認知是什麼?是「我」所相處的團體或對象要無條件接受我的一切嗎?還是「我」期待我所身在的團體中,每個人像對待他人一樣對待我?又或者「我」希望關係中不要發生衝突?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的想法,但尼爾希望上述這些問題沒有發生在正在觀看的你身上。如果有的話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好好想想「歸屬感」究竟是什麼,以及我們又該如何去獲得以及經營它。

信任

對尼爾來說,歸屬感很大程度跟信任有關。而信任也不是並不能單純的要求他人給「我」安全感,而是「我」需要去信任你跟他們的關係,以及「我」也要信任他人會怎麼樣的對待我,或者不會怎麼樣的對待我。

聽起來很抽象嗎?我們來看個例子:小美是個轉學生,高中二年級才轉入現在的班級,在班上不算是核心的人物,但基本上每天也都會有朋友一起吃午餐、上廁所、去福利社,課程分組也都不太需要擔心沒有人一起。然而小美偶爾還是有種「我不屬於這裡」的心情浮現,而每次這樣的心情出現時,小美總是變得陰沉,不太搭理原先一起玩耍的夥伴們,久而久之原本比較要好的朋友們也逐漸跟別的圈子更熟,這時小美得到了一個結論:「我果然不屬於這裡」。

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小美是轉學生,但她的朋友們很可能都是真誠對待她,也都已經把她視為一份子了。但她或許是因為過去的經驗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對自己的朋友們與對自己都缺乏足夠的「信任」,也因此造就了另外一種結果。

🥺 該怎麼做

外部環境?

我們當然可以透過尋找「可以提供歸屬感」的新環境,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人生很早期就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子,或者很互相扶持的朋友。我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需求,原先的朋友不一定會像以往一樣的熱切互動。因此適度的去尋找新的環境或群體是沒有問題的。

心態

但前面有提到「信任」的問題,除了去尋找能夠提供歸屬感的群體或環境,更重要的是去好好認識自己,找到自己跟他人相處的時候,怎麼樣可以更有安全感,更能得到「做自己」跟「讓他人喜歡跟自己相處」的平衡。

還有一個小提醒,建立信任的其中一個要點是「資訊」。想想看你在跟一個新朋友認識的過程,在掌握的資訊不夠的情況下,是不是也比較難建立信任關係?當然這邊尼爾不是要大家去當個控制狂,到處問導致周邊朋友都覺得你很煩。尼爾希望大家有時候覺得在一個群體內找不到歸屬感時,不妨可以嘗試把一些問題講出來,說不定很快會發現那是過多的擔憂呢!

💬 結語

歸屬感這個議題所牽涉的範疇其實好大...在寫這篇會有種越寫越想重寫的感覺,已經嚴重違反自己原本訂下「快速紀錄自己想法」的做法了QQ

總之如果這些小想法們,剛好可以稍微幫助到螢幕前面的你,或者有更棒更有研究/理論基礎的看法,都很歡迎在這篇底下留言跟我尼爾說!如果願意提出你的想法,尼爾會相當感激的!

謝謝看到這邊的大家,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