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都在面對這三類的問題 :
1 . 新的問題,不知道答案
2 . 反覆出現的問題,解不了,不斷重複
3 . 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不敢試,也不敢做決定
以前,我們喜歡依賴經驗,因為不費力,能暫時解決問題就好。
但後遺症也很明顯,重複犯錯,直到我們麻痺、無感。
想要擺脫這種生活,你需要學習各種「思考框架」,在面對各種類型的難題時,才可以找得到最適合的解法。
地圖是一個縮圖,幫助我們把複雜化為簡單。但它不是真實本身,地圖不是完美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如果我們沒有探究真相的能力,只是吸收別人精簡過的內容,就會開始做出糟糕的決定。
誤信假消息,或是轉傳網路上的謠言,都是很好的例子。
許多時候,對事物的描述並不是事物本身。
刻板印象也是。
刻板印象就是一種地圖,它很有用,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處理許多事情。但如果我們以為刻板印象就是真實,生活就會變得很危險。
我們必須跳脫地圖思考,看到地圖沒反映的現實。
你知道自己的弱點是什麼嗎 ? 知道如何改進嗎 ?
我們不可能擅長所有事,也不會永遠只待在自己的圈圈,生活不可能那麼輕鬆。
想要在能力圈之外也能應付自如,你需要 :
1 . 花點時間做功課,掌握基礎知識
2 . 釐清你需要問哪些問題
3 . 去請教這個新領域的高手
了解自己的能力圈,你就能改善決策。
我們都相信一件事 : 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以後一定會再發生 ; 而過去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以後也絕對不會發生。
但是,有什麼根據嗎 ?
想要打破迷信思想,我們需要有科學思維。
什麼是科學思維 ?
哲學家卡爾.波普 (Karl R. Popper) 主張,如果一個理論原則上可以被否證,就是科學。
什麼是「可以被否證」 ?
「以後一定會再發生」這個說法,都還沒發生,你怎麼說它會還是不會,它自然不是一個科學的結論,只能說是預測。
就像你每天都去餵雞,它們從小就認為每天都會被餵食,這就是生活固定的一部分,而且會永遠持續下去。直到某一天有一隻雞的頭被砍掉,其他的雞才突然發現,被餵食不是定律,生活會突然發生變化。
趨勢可以被預測,但是,趨勢並不等於命運。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知道某些事,但生活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簡單。
保持謙虛,用科學思維去生活。
理查.費曼說過 :「我不知道人們是怎麼了,他們不是透過理解來學習,而是透過死記硬背或其他方式學習。他們的知識是如此經不起考驗 !」
有時候,我們會懷疑、會好奇,卻不想再微調、改善已經存在的事物。
第一原理的力量,就是要讓我們打破成規,思考其他可能性,找到真的有可能成功的選項。
如何運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推導第一原理 :
1 . 說明你的想法,並解釋想法的起源。 (我為什麼這樣想 ?)
2 . 挑戰假設。 (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 ? 如果反過來想會怎麼樣 ?)
3 . 尋找證據。 (我如何支持這個論點 ? 來源是什麼 ?)
4 . 考慮其他觀點。 (別人會怎麼想 ?)
5 . 檢視後果和影響。 (如果我錯了會導致什麼後果 ?)
6 . 質疑原始問題。 (我從推理過程中得出什麼結論 ?)
不要再只憑直覺或是情緒做事了。
「如果錢不是問題 …」
「如果你有很多時間 …」
哪有這麼多如果 !
這不是在胡思亂想,而是在幫助我們思考。
當遇到無法在現實中模擬情境的問題時,你可以使用「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就是運用想像來研究事物的本質,讓我們能從不只一個角度來檢視、測試這個問題。
思想實驗的步驟 :
1 . 提出問題
2 . 進行背景研究
3 . 建構假設
4 . 測試假想實驗
5 . 分析結果並得出結論
6 . 與假設做比對,並進行調整
7 . 再次實驗,或提出新問題
遇到一個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要先問怎麼辦,你總會卡住,要問有哪些可能性。
思想實驗不一定有答案,但只要你願意多想一下,都比原來更好。
我一直寫,就能寫出《原子習慣》這樣的書嗎 ?
我們經常會誤以為具備必要條件,就等於也具備了成事的所有充分條件。
擁有寫出好作品的能力,你能成為出書作家,但還不足以讓你成為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想要進入世界 500 強企業,努力與才智是必要的,但還是不充分,你需要更多其他條件,再加上很多的運氣。
成功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只是成功所需的「充分條件」的一部分。
你要活著,就要呼吸。
呼吸,是活著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如果你不了解這種區別,就會很容易陷入別人的圈套,自己也會老是抱怨「為什麼別人行我不行」。
如果我們沒有考慮到後果會引發的後續效應,就等於沒有思考。
運用二階思考,可以讓我們能更進一步、更全面地思考。不僅考慮我們行為的直接後果,還要考慮行為的後續影響。
要提醒的是,
二階思考很有用,但別讓二階思考導致的滑坡效應讓自己動彈不得,認為我們做了 A 動作,就一定會產生 B、C、D 等連鎖效應,讓自己的分析癱瘓。
現實生活中,一切事物都有極限。
二階思考要評估的是最可能的結果及最可能的影響。
如果我們過度擔心行動的後果可能導致的一切效應,那我們很可能永遠無法採取任何行動。
如果我問你今天會被閃電打到嗎 ? 有人會說過完今天才知道,但你更可能說「不可能」!
雖然閃電不長眼睛,但從機率來說,被打到的可能性真的太小了。
但是請注意,我們的世界很複雜,你「以為」的到底準不準 ?
請思考這三種機率陷阱。
1 . 你知道我喜歡什麼口味的冰淇淋嗎
假如我跟你出去每次都買香草冰淇淋,你是不是認為我最愛香草口味 ?
如果都不用排隊,我確實可以自由選擇。但如果這家店老是大排長龍,我能選擇的口味則取決於排在我前面的人做出的選擇。
在做判斷時應該盡可能考慮已知的條件,也就是先驗知識。
2 . 你見過十公尺高的人嗎
你永遠不會看到一個體型比平均男性大十倍的人,但你可能會遇到比一般人富有十倍、百倍的人。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像身高、體重這樣大家都差不多的、常態分布的現象,更充滿了各種你想不到的特殊情況。
3 . 你一年能讀 100 本書嗎
有人宣稱自己的年投資報酬率至少有 20% 到 40%,也有人說每年能讀完 100 本書。但其實,只有極少數的人能達標。
人們的估算通常都會偏向「過度樂觀」。
--
數學家本華.曼德博 (Benoit Mandelbrot) 說 :「機率論是唯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未知及不可控的數學的工具。」
在處理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的問題的時候,誰都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能去估算各種結果可能發生的機率,掌握大方向。
也請注意上面三種思考陷阱,避免過度簡化、過度自信及偏見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
我喜歡收集書單,我把它們加入瀏覽器書籤,還開了一則筆記來記錄這些想要讀的書。
書單越來越長,我卻越來越不敢開始讀。
當累積未讀的書越來越多,它們的意義就開始改變。它們不再是幫助你向上成長的力量,這堆書變成你成長路上的拌腳石。
當我們規劃目標的時候,如果只順著從現在到未來的方向思考,你會充滿願望與期待,你會一直添加喜歡的東西,你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到。
有時候從起點下手是好方法,但有時從終點回推可能更有用。
與其直接朝目標前進,不如先思考想避免的事,再看看剩下哪些選擇。
例如,我有一堆書想讀。
如果我為了想要快速讀完一堆書而去尋求神奇的解決方案,只會得到兩種結果。
一種是你確實讀完了,但花了時間沒得到任何收獲 ; 另一種是抱怨為什麼別人的方法行不通,然後開始懷疑自己,甚至開始討厭讀書。
如果我們來試試從終點回推,目標不再是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是避免喪失讀書樂趣及自信,讓自己長期保持讀書習慣,慢慢成長。我們就會把重心放在依照個人目標選書、如何讀書並記好筆記、如何分享討論並獲得回饋。
透過逆向回推,我們才可以確保自己不會做出妨礙保持閱讀習慣的事。
我們經常花很多時間想出很複雜的故事,來解釋周圍看到的一切。
比起複雜的解釋,越簡單的解釋往往越接近真理。
奧坎剃刀是一種思考方法,當我們在互相競爭的解釋中找答案時,就可以運用這項原則。
奧坎說,非必要時,不需要有多重選擇。
也就是說,如果其他條件都相當,兩個競爭的模型都具有相同的解釋力時,我們應該選擇最簡單的那個解釋。
書上有一個例子。
美國洛杉磯的艾芬豪水庫,因為水中含有較高含量的溴化物,與消毒用的氯混合後,暴露在陽光下會產生溴酸鹽這種有毒致癌物。這時候不可能用防水布或是伸縮圓頂罩住整個水庫,後來生物學家才想到可以使用機場用來防止鳥類聚集在跑道附近的浮球,舖滿在水面上隔絕陽光,成本極低,又易於維護。
聰明的人應該追求簡單的解釋。
漢隆剃刀的概念是,更容易用愚蠢來解釋的事,不該歸咎於惡意。
當我們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發生,或是看到我們認為不對的事,我們會認定都是故意的。
當我們不假定壞的結果都是出於心懷惡意的人,我們才可以去尋找選項,而不會錯過機會。
很少有人要故意擋你的路,他們只是沒看到你。大多數的人超車,都是沒有惡意的。
真正的反派比你想像的還要少,大家都是一般人,就像我們一樣。
所有人都會犯錯,但不是針對你。
認識到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辨識愚蠢或惡意,生活會更輕鬆。
--
「科學管理」理論的奠基人哈靈頓.艾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 說過 :「方法可能有上百萬種甚至更多,但原理很少。掌握原理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方法,但試遍方法卻忽略原理的人,一定會遇到麻煩。」
掌握原理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方法,自由掌控生活。
當你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掌控感,就算遇到問題了,頭腦也能保持清醒,做好每一個決定 !
--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個愛心,並在下面按「+」追踨哈利哥。
也可以在 FB 和 IG 追蹤我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read.by.harry/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by.ha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