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的提升》禪那是保持平靜的習慣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何謂禪那?禪那在梵文本來的意義是平和、平衡或平靜,但就宗教上來說,它更具備著自省或內省的意義。是一種時時從世俗事務的煩擾中掙脫,把某些時間貢獻於自省自心的習慣。當這個習慣徹底建立之後,就可以保持心智的澄清與心情的愉悅,即使在日常生活的漩渦中亦復如是。因此,禪那是一種平靜訓練,旨在使心靈有沉靜的時間。—《悟性的提升》

❏ 禪那,是保持平靜的習慣

能覺察到情緒的來去,而不受影響;

如空中的雲,來來去去,不影響天空的寧靜高遠。

像大海一樣,表面的波濤和浪花,不影響最深沉的平靜;

禪修,就是在生活中練習,養成平靜的習慣

❏ 而就我所學所知,耐心,是心情平靜的一個基石。

只要有著耐心,不趕時間、動作放慢,很神奇的心情就慢慢平靜下來了。

就像我在爬樓梯時,不急著大踏步,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走,就能輕鬆走上去,身體那麼累,心裡也不會煩躁呢。

所以多點耐心,心情就會隨之平靜。

❏ 如何培養耐心呢?數息或是專注在呼吸上,是我目前學到的方法。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慢慢的呼吸,可以數息、也可以只注意鼻間氣體的出入;

將呼吸當成一個節拍器,原本可以做一個呼吸就完成的動作,延長到兩、三個呼吸,自然就能放慢動作了。

比方說爬樓梯,原本是一吸走一階、一吐走一階;換成一個吸吐走一階,或是兩個呼吸循環走一階。

這樣就能用呼吸的節奏,來放慢速度、培養耐心。

只有保持耐心,就更容易讓心情平靜了。


❏ 更多讀書心得 https://alumeow.com/

❏ 找我聊聊 facebook

這裡記錄的是我的個人經驗,有關學習如何過健康的生活、經歷過那些可恥的失敗,以及藉由文字的力量,撬開我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不僅可比喻為海洋,思想不僅可比喻為波濤。 思維可類比為一壺沸騰的水中冒出的氣泡,它們在壺底成形,上升到水面,然後消失在空氣中。 你可將思緒想象成溪中的流水,我們可能會掉入溪中被水流帶跑,也可能坐在岸邊靜靜欣賞它呈現出的不同樣態。 —《不分心,初學者的正念書》 有些比喻把心描寫的很精采;以下摘錄從
人如果停止運動的話就會死,死前一定會痛苦,並且是無法忍受的痛苦。除了呼吸以外,如果是停止了其他的身體運動,也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痛苦。 為了不痛苦,才一直在「運動」。 實際上不管長時間坐在哪裡,身體都會漸漸變得難受。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為了不痛苦,才會一直動。 久坐,身體會不舒服,會想換個
為了能讓自己笑,該怎麼做才好呢? 簡單地說,就是現在立刻就笑。 現在就笑,是指從此刻開始養成笑的習慣。
情緒是一種器官。 這是在FB 上讀到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覺。 情緒分離、可視化 修習正念的時候,想把「心」和「情緒」分離出來的時候,也許可以想像這種方式,想像各種情緒是身上的器官。 悲傷是黑黑的一坨肉,掛在左胸口;憤怒是血紅色的,掛在右胸。 然後還有各種大小顏色都不一樣的情緒器官,掛在
這位女士希望自己的信念和不離不棄,可以讓丈夫也變得忠誠,但事情不會如此。 為什麼她會對自己說謊?為什麼我們所有人總是對自己說謊? 擁抱自己的希望遠比接受現有事實更容易。 —《揭開自己的謊言》 ▌想像比實現甜美 相信自己的幻想,比接受現實容易的多。 這本書中常見的案例,是先生幻想妻子賢慧
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樣做呢?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心不僅可比喻為海洋,思想不僅可比喻為波濤。 思維可類比為一壺沸騰的水中冒出的氣泡,它們在壺底成形,上升到水面,然後消失在空氣中。 你可將思緒想象成溪中的流水,我們可能會掉入溪中被水流帶跑,也可能坐在岸邊靜靜欣賞它呈現出的不同樣態。 —《不分心,初學者的正念書》 有些比喻把心描寫的很精采;以下摘錄從
人如果停止運動的話就會死,死前一定會痛苦,並且是無法忍受的痛苦。除了呼吸以外,如果是停止了其他的身體運動,也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痛苦。 為了不痛苦,才一直在「運動」。 實際上不管長時間坐在哪裡,身體都會漸漸變得難受。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為了不痛苦,才會一直動。 久坐,身體會不舒服,會想換個
為了能讓自己笑,該怎麼做才好呢? 簡單地說,就是現在立刻就笑。 現在就笑,是指從此刻開始養成笑的習慣。
情緒是一種器官。 這是在FB 上讀到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覺。 情緒分離、可視化 修習正念的時候,想把「心」和「情緒」分離出來的時候,也許可以想像這種方式,想像各種情緒是身上的器官。 悲傷是黑黑的一坨肉,掛在左胸口;憤怒是血紅色的,掛在右胸。 然後還有各種大小顏色都不一樣的情緒器官,掛在
這位女士希望自己的信念和不離不棄,可以讓丈夫也變得忠誠,但事情不會如此。 為什麼她會對自己說謊?為什麼我們所有人總是對自己說謊? 擁抱自己的希望遠比接受現有事實更容易。 —《揭開自己的謊言》 ▌想像比實現甜美 相信自己的幻想,比接受現實容易的多。 這本書中常見的案例,是先生幻想妻子賢慧
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樣做呢?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時候的首要工作,是從刺激你的對象那邊,把注意力收回來,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念,那麼你的心馬上會平靜和安定下來。接著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間的感覺和感受。你的心情放鬆下來,身體也會隨著放鬆,這時候,人家要你生氣,你也氣不起來了;人家要你反擊,你也不會反擊了。
Thumbnail
瑜珈這個詞意味著「連結」,它是朝更高意識狀態的路徑,也是將神性能量接引到我們身上的途徑。 我在禪學課學到,禪是「禪那」之意,它是源自於印度古老的瑜珈修行,禪定,能夠喚醒隱伏於自己內在殿堂的神性,而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無法覺察苦、恐懼和憤怒背後的成因,我們就無法與自身連結。連結,也就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禪修對生活和快樂的益處的文章,深入討論了禪修對情緒管理、认知方式、快樂機制和更廣泛的福報的影響。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時候的首要工作,是從刺激你的對象那邊,把注意力收回來,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念,那麼你的心馬上會平靜和安定下來。接著再以平常的呼吸,注意自己一呼一吸之間的感覺和感受。你的心情放鬆下來,身體也會隨著放鬆,這時候,人家要你生氣,你也氣不起來了;人家要你反擊,你也不會反擊了。
Thumbnail
瑜珈這個詞意味著「連結」,它是朝更高意識狀態的路徑,也是將神性能量接引到我們身上的途徑。 我在禪學課學到,禪是「禪那」之意,它是源自於印度古老的瑜珈修行,禪定,能夠喚醒隱伏於自己內在殿堂的神性,而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無法覺察苦、恐懼和憤怒背後的成因,我們就無法與自身連結。連結,也就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禪修對生活和快樂的益處的文章,深入討論了禪修對情緒管理、认知方式、快樂機制和更廣泛的福報的影響。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