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ready, just not ye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https://www.facebook.com/wen.hsiao.100/posts/10227123955938369?ref=embed_post 蕭文乾 2023年7月28日 發表


The reason we say "already, just not yet" is because "already, yet we don't know." Or more precisely, "already, yet we don't believe."

「已然;未然。」這是最正統的出處。

✞✞✟✟✞✟✞

但何嘗不也是在描述,

這世間一切生命的緣起、際遇跟終極。

🧡

我們臺灣人,學注音符號,已經74年。

跟學英文一樣久。

🎁

學著學著,對岸竟然拋棄了注音;

學著學著,我們悻然放棄了英文。

🎁

殊不知,注音符號的「兩段式咬字」教學:

1.拆開國語個別的音素

2.操弄音素各種的組合

就叫小p.a. phonemic awareness.

🧡

更不知,注音符號的「五段式語調」教學:

1.一聲,持平;

2.二聲,上揚;

3.三聲,先降後揚;

4.四聲,下降。

5.輕聲,弱音化略音化。

就叫大P.A. Phonological Awareness.

🇱🇷🇦🇺🇨🇦🇬🇧

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這世上前四大的英文母語國家,

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英文教改。

他們最缺的那一步,

科學閱讀金字塔的第一步,

叫phonemic awareness.

也有學者主張,

叫Phonological Awareness.

🇱🇷🇦🇺🇨🇦🇬🇧

不論如何,我今生是參不透這個奧秘了。

🦀

Already, just not yet.

🦀

我們臺灣,老早就會p.a.跟P.A.了。

他們的名字,叫注音符號。

全世界,只剩下我們會。

而且,我們早就會了;

上蒼,早就預備好了。

Already, just not yet.

🦀

The reason we say "already, just not yet"

is because "already, yet we don't know."

Or more precisely, "already, yet we don't believe."

🦀

After 30 short years of advocating using ㄅㄆㄇ to learn English,

I have come to believe.

If you also believe,

if you also believe already,

if you believe already is all ready...

Then, the time is NOW;

and, the people is US;

thus, the future is OURS.

🇼🇸

For you , for me, Formosa.

For good, for real, forever.

🇼🇸

raw-image
raw-image


雙語的定義:雙語=母語+外語 外語的定義: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美語。 雙語的教改:我的主張就是SoR。 SoR, 是 Science of Reading, 意即「腦科學實證的英文學習步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一介平民,甚至是貧民,妄想螳臂擋車? 是。我想當吠火車跟臂擋車的漫威狗螳螂。
【下午兩點,靈糧堂見】 當您唸這八個字的時候, 是不是覺得「蠻順的」?
在這世,什麼事,能「確定」? 東西只要往上拋,總有一天往下掉; 植物只要勤照料,總有一天會長高。
籃球跟我,有不解之緣
我的終點,對與我同行的他們, 盼有榮幸,能成為祝福,成為起點。
該割的,是那雙穿了74年的老舊破鞋; 該捨的,是那顆被別人的無知跟自己的無明, 自欺欺人了一輩子的英文腦。
我一介平民,甚至是貧民,妄想螳臂擋車? 是。我想當吠火車跟臂擋車的漫威狗螳螂。
【下午兩點,靈糧堂見】 當您唸這八個字的時候, 是不是覺得「蠻順的」?
在這世,什麼事,能「確定」? 東西只要往上拋,總有一天往下掉; 植物只要勤照料,總有一天會長高。
籃球跟我,有不解之緣
我的終點,對與我同行的他們, 盼有榮幸,能成為祝福,成為起點。
該割的,是那雙穿了74年的老舊破鞋; 該捨的,是那顆被別人的無知跟自己的無明, 自欺欺人了一輩子的英文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說要學正統的華文,全球都該來臺灣學習,這話原則上是同意的。對於大陸的語文,無論是字的形、音、義,我都討論過不少,而且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討論,理性的、善意的討論。但是,現時臺灣的中文水平,已今非昔比,恐怕是明日黃花啊! 不用說太久遠,臺灣媒體近日經常都出現「致詞」這個詞,而且還用在非常隆重的場合,實在
Thumbnail
或許有些人會有疑問:輔音必須與元音結合才能夠說,例如華語「ㄅ」需要和「ㄚ」結合才會形成完整的音節「ㄅㄚ」。但是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華語的「ㄓ」或「ㄗ」為什麼可以獨立存在呢?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音韻覺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 對於學習 phonics 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介紹了音韻覺識的內涵和音素覺識,以及孩子何時適合開始學習 phonics。建議先通過聽說,為讀寫打底。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臺灣政府提出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旨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但成績提昇未如理想,本文探討教育體制對教學成效的影響,以及重新思考英文學習的持續重要性。
Thumbnail
早該讓它無處容身, 台灣的奇異怪談, 國語課堂已成它的散播總站。 “然後”,絕非合理的龍頭, 諸多能者,多無機會露首, 而被 “然後” 給全面封鎖, 任何公平競爭的機會。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說要學正統的華文,全球都該來臺灣學習,這話原則上是同意的。對於大陸的語文,無論是字的形、音、義,我都討論過不少,而且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討論,理性的、善意的討論。但是,現時臺灣的中文水平,已今非昔比,恐怕是明日黃花啊! 不用說太久遠,臺灣媒體近日經常都出現「致詞」這個詞,而且還用在非常隆重的場合,實在
Thumbnail
或許有些人會有疑問:輔音必須與元音結合才能夠說,例如華語「ㄅ」需要和「ㄚ」結合才會形成完整的音節「ㄅㄚ」。但是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華語的「ㄓ」或「ㄗ」為什麼可以獨立存在呢?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音韻覺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 對於學習 phonics 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介紹了音韻覺識的內涵和音素覺識,以及孩子何時適合開始學習 phonics。建議先通過聽說,為讀寫打底。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臺灣政府提出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旨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但成績提昇未如理想,本文探討教育體制對教學成效的影響,以及重新思考英文學習的持續重要性。
Thumbnail
早該讓它無處容身, 台灣的奇異怪談, 國語課堂已成它的散播總站。 “然後”,絕非合理的龍頭, 諸多能者,多無機會露首, 而被 “然後” 給全面封鎖, 任何公平競爭的機會。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