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的夜自習,最令人期待的往往不是放學,而是家長提供的各種美食。雖然我一般都吃不完,但不妨礙這些「宵夜」的存在,成為生活在高壓學習環境的我們,少數的快樂之一。事實上,這段時間也讓我真正開啟了不定期熬夜的生活……
在我心中有一個公式:太晚睡覺等於肚子餓等於想吃東西等於半夜在消化等於會變胖,潛移默化下我很少在吃宵夜,一來是本身就不太餓,二來是感覺不太健康。但我沒料到的是,它不只關乎生理運作也與大腦反應相關。熬夜會發胖的主要原因在於半夜進食,但事實上在人體分泌的激素中會因為「熬夜」而產生改變。例如胰島素的下降、瘦身素的下降,以及飢餓素的上升,進而誘發食慾以及後續的進食。除此之外,熬夜還會使記憶力下降,在睡眠被剝奪的時候,更容易記住負面的情緒及感受,也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生病、發胖以及憂鬱。不過,知道歸知道,要準時上床睡覺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遙想一次次的出國經驗,去到正八時區以外的地區多多少少都需要調時差,尤其是到歐美國家一帶的時候,那種想睡睡不著,要醒醒不來的感覺又更加深刻了。話說,雖然我很喜歡調時差,但細究為甚麼「需要」調時差我也不知其所以,尤其對往往過幾天又生龍活虎的我來說,也不是很在意「調」時差的必要性。但其實調時差是在「同步化」身體各個器官的生理時鐘。換句話說,大腦有自己的步調,心臟有自己的步調,腎臟、胰臟也有自己的步調,如果沒有統一好各自的生理時鐘,健康就會亮紅燈。所以對常出差的商務人士而言,服用褪黑激素來克服時差帶來的困擾是常見的方式。但像我這種以玩樂為取向的人,就少睡點覺、多曬點太陽,甚至不用特地調整就能蹦蹦跳跳了!
另一方面,課堂中所提到的精準醫療也引起我的興趣,意即透過細胞時鐘來進行藥物服用,達到個人化醫學,使成效最大化。藉由掌控個人生理周期的變化,進行準確的時間控制,而非現在籠統的飯前、飯後、睡前用藥,成就對個人來說最佳的治療方案。在重視個人健康的社會,這無疑是個新興且具前景的想法,但不可否認地是,其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現在所不能負擔的。但如果未來有機會能夠取得客製化的服藥時間表,我還蠻想試試看它的效果。
睡眠之於大腦,絕對算不上一種休息,但能夠擁有一夜好眠,卻是我們維持並調整身體平衡的關鍵,做夢則是卡在中間的尷尬地位。做夢能夠進行個人情緒上的調整也能協助資訊的建立,但對於那些經常做夢且對內容有深刻印象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原因在於睡眠會不斷地被中斷,一夜好眠也就說掰掰了。那麼,最理想的方式便是有做夢,但我不會意識到我做了夢。希望無夢的我是以這個方式在進行睡眠啦,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還能稱之為「做夢」嗎?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