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使古代漢字書寫會從右到左、從上到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問題,說是簡單可以很簡單,說是複雜可以非常複雜,我們就簡單扼要地聊一聊。

討論從右到左的書寫習慣,為什麼說可以很複雜?因為這牽涉很多問題,比如傳統的書寫材料、書寫工具,古代的書寫姿勢、書寫習慣。此外,也有學者探討中國的文化、哲學、宇宙觀,如何影響書寫方向。再者,如果跳出漢語圈,我們對比其他語言文字的書寫傳統,書寫方向的問題,還可以從文化心理、文化精神去解釋。

我們集中看看書寫材料、書寫工具、書寫姿勢的問題,其他問題則簡單帶過。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從不同方面討論書寫方向的問題,只是提出可能的解釋,問題本身並沒有必然的答案。

書寫方向,一般有左向、右向、下向幾種。大家看正體出版物,文字一般從上而下,從右到左。看簡體書,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清朝滿文是怎麼寫的?從上而下,從左到右。有人以為書寫方向是正體字與簡體字出版物的問題,其實不然。我們去看古印度的貝葉經,也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書寫,那跟簡體字是風馬牛不相及。

那麼,為什麼漢字有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書寫傳統?從上到下不難解釋。漢字何時開始自上而下書寫?甲骨文就有了。甲骨文的行格,多數從上而下。至於左右,甲骨有時自右而左,有時自左而右,並不固定。到了金文,從上而下,從右到左的行款,逐漸確定下來。

到了簡帛時代,從上而下、從右至左的書寫方向,基本固定下來。很多學者認為,漢字的書寫方向受竹簡文字影響,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其實在使用竹簡以前,類似的書寫方向,在甲骨金文已見一斑。那麼,前人為什麼特別提到竹簡對漢字寫書態勢的影響呢?相關問題很多,為免太過繁複,這裡簡單列出四個因素︰

一、早期漢字載體如竹簡、木牘,受材料的客觀條件限制,都是從上而下書寫。不過,大家可曾想過,為什麼竹簡往往是從上而下書寫,而不會把竹簡橫放,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書寫?這跟書寫姿勢有關。

二、有關古代的書寫姿勢,近年來學者有較仔細的討論。兩漢魏晉時期,人們書寫時或站立、或跽坐,一手持簡冊牘版,一手懸肘、懸腕書寫。另外也有人提出,古人書寫時很可能跟今天一樣,是坐於案前或伏於桌上(不過,几案普及,那是中古以後的事了)。這兩種書寫姿勢,大概都是存在的。如果是站立書寫,可以想像,簡牘直向容易承托,橫向較不便於書寫和用力,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簡牘文字總是縱向書寫,而非橫向書寫。

三、有人提出古代以右為尊,所以從右邊書起。我們看看更具體的原因。古人寫字,一般左手持簡,右手執筆。寫完一簡,左手放置竹簡,從右至左排列。為什麼從右至左排列?有學者認為,古代士人的衣著常常是寬袍大袖,如果左手持簡,寫完一簡,從左到右放置竹簡,左手的衣袍便容易沾染筆墨,從右至左排列竹簡則避免了這個問題。

四、大家知道古代的竹簡是有編繩編聯起來的,而且編繩的數量、位置都有講究。古代的竹簡,一般是先編繩再書寫,還是先書寫再編聯起來?就出土實物而言,兩種都有。如果是先寫後編,竹簡的排列次序,會受上面第三點影響。如果是先編後寫,也就是說,竹簡已經編好成卷,那麼書寫者無論是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書寫,是不是就沒有衣袖沾染墨跡的問題了呢?


文:娓娓

avatar-img
23會員
198內容數
主筆:彈劍樓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彈劍樓會客廳 的其他內容
唐代以前,山藥稱作薯蕷、署豫、署預,名稱和今天大不相同。到底「薯蕷」是怎麼變成「山藥」的呢?原來這跟避諱有關。
這些稱呼,為什麼會跟方位扯上關係?這些方位,又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涵?以下簡單談一談。
我們說「殺手鐧」,什麼是「鐧」?「殺手鐧」是「殺手用的鐧」?還是有其他意思?
有人主張一日兩餐,有一主張一日三餐,也有人主張「羊吃草」的用餐方法,少吃多餐。有研究顯示,相較之下,一日三餐,蛋白質消化率較高,對身體最有好處。然而,長久以來,人們一日都吃兩餐,大概到唐宋之際,一日三餐才流行起來。
另一種「點心」,意思就很不吉利了。過去老北京人把早上的小吃叫「早點」、「糕點」,而忌諱說「點心」,為什麼呢?
「點心」是早晨小吃,又引申為各種小吃。「點心」也是一個跟死刑有關的詞。
唐代以前,山藥稱作薯蕷、署豫、署預,名稱和今天大不相同。到底「薯蕷」是怎麼變成「山藥」的呢?原來這跟避諱有關。
這些稱呼,為什麼會跟方位扯上關係?這些方位,又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涵?以下簡單談一談。
我們說「殺手鐧」,什麼是「鐧」?「殺手鐧」是「殺手用的鐧」?還是有其他意思?
有人主張一日兩餐,有一主張一日三餐,也有人主張「羊吃草」的用餐方法,少吃多餐。有研究顯示,相較之下,一日三餐,蛋白質消化率較高,對身體最有好處。然而,長久以來,人們一日都吃兩餐,大概到唐宋之際,一日三餐才流行起來。
另一種「點心」,意思就很不吉利了。過去老北京人把早上的小吃叫「早點」、「糕點」,而忌諱說「點心」,為什麼呢?
「點心」是早晨小吃,又引申為各種小吃。「點心」也是一個跟死刑有關的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我是左手拐(華語左撇子)從小是被「矯正」右手拿筷寫字。後來左手覺醒下,用左手寫了幾年的日記。寫的這幾年明白原來筆順筆畫等等原來是為了右手人去設計的。在不寫日記後,我也很少再用左手寫字。就找個機會重新開始吧。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小時候一直不懂為什麼華夏文化以左為尊?明明一般來說,右手比左手常用且更有力!後來看了座北朝南的格局後,才有點了解可能是為什麼了。因為南向而坐,左手是東方,是日出所在,自然就比較尊貴了。 五行金生水,有人說山裡有礦必有溪流,但是有水不一定有礦啊?有了一點基本科學常識後,才知道金屬必要被高溫熔成液狀後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學習書法,通常要從楷書學起,然而楷書很困難,也幾乎沒有應用之處,那麼,為什麼要學楷書呢? 學習楷書通常會學習某一名家的字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是最普及的,但普及不等於簡單、容易,歐、顏、柳都是百代宗師,他們的書法建立在高深的功力上,尋常人花十數年功夫,恐怕還不能窺其門徑。那麼為什麼還是要學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我是左手拐(華語左撇子)從小是被「矯正」右手拿筷寫字。後來左手覺醒下,用左手寫了幾年的日記。寫的這幾年明白原來筆順筆畫等等原來是為了右手人去設計的。在不寫日記後,我也很少再用左手寫字。就找個機會重新開始吧。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小時候一直不懂為什麼華夏文化以左為尊?明明一般來說,右手比左手常用且更有力!後來看了座北朝南的格局後,才有點了解可能是為什麼了。因為南向而坐,左手是東方,是日出所在,自然就比較尊貴了。 五行金生水,有人說山裡有礦必有溪流,但是有水不一定有礦啊?有了一點基本科學常識後,才知道金屬必要被高溫熔成液狀後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學習書法,通常要從楷書學起,然而楷書很困難,也幾乎沒有應用之處,那麼,為什麼要學楷書呢? 學習楷書通常會學習某一名家的字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是最普及的,但普及不等於簡單、容易,歐、顏、柳都是百代宗師,他們的書法建立在高深的功力上,尋常人花十數年功夫,恐怕還不能窺其門徑。那麼為什麼還是要學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