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那位小孩?我沒辦法!他事情都沒有做好,我稱讚他,對其他小朋友不公平啦!」老師說著。當然不是希望導師沒來由地亂稱讚一通,做錯事也按小孩讚,只是希望,不要只從一個面向看這位小孩,小孩有在努力、有其他的面向或可能性,也正等著我們發現。但這美好的光景,在現實學校生活中,還真的很困難啊...
我之前聽podcast有聽過一個例子,覺得很有趣(但是一時忘了是哪個頻道)。他說,一張白紙上有一個黑點,我們大部分還是會覺得那是一張白紙,但是換到人身上,當我們發現人的缺點,很難翻轉,很容易覺得他就是一個討厭的人。換到教學現場,當學生出現明顯問題行為時,我們實在很難看見其他的優勢。
對導師來說,他或許已經戴上有色濾鏡在看待這位小孩。老師或許不是故意說出這段話,他們只是擅長注意到教室裡該注意的「負面事物」。
這讓我想到,〈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這本書,裡面提到:我們的社會鼓勵這樣的訓練,不論在職場或私人生活,我們經常被鼓勵去注意需要解決的問題、應付的壓力及需要糾正的不義行為。
學校制度鼓勵秩序、合群、循規蹈矩,教師們自然需要偵錯,而長期的偵測之下,是否已經讓我們變成個愛找碴的人師了呢?
就像〈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這本書說的,獎賞不僅可以是鼓勵,當然也可以當作是工具。
如果我們可以適當地發現學生不同面向,給予鼓勵,這個鼓勵也可以成為我們教導他的「策略」。利用我們的鼓勵,帶他去正確的方向。
大部分都認為,鼓勵應該是表現「後」的獎賞,但其實,鼓勵可以用在行為表現「前」的介入。
也就說,也可以想成,鼓勵會帶來成功。不一定只能,成功帶來鼓勵。
當然,有許多資料也顯示,過度的樂觀,或是強迫自己正向,也是假象,反而導致不好的局面。
但是正向,並非無可救藥的樂觀,而是我們會以正向思考方式及搜尋正向事物為優先。而這樣的優先,往往會贏來比較正面的後續。
回到學校現場,我們應該要帶著大腦主動偵測小孩的好表現,似乎就是最好的開端。
1.成人的發現-感恩日誌
我們常會提醒小孩,要多看見其他人的優點,但我們自己呢?是否有以身作則?我輪流選定小孩,在每節下課前,列舉出2-3點表現好的地方,除了肯定學生之外,也讓我的大腦練習,可以先偵測出小孩的努力。
2.小孩也需要戴濾鏡-偵測好事
學生部分,一樣在課程的一開始或結束前,請他們回憶前一天發生的三件感謝或好的事情,並且將學生說的內容記錄下來,隨時回憶。他們會發現,生活中,並非只有塞滿訂正、責備跟快一點。
大腦會在意我們偵測的事情,當我們努力的、主動的練習找出生活中值得感謝的事情,我們的周遭,自然會環繞著許多好的事物。
3.帶著小孩改變看事情的優先順序
有小孩聽到要多看好表現或好行為,會擴大解釋,歪樓成只看好的。例如:功課沒寫完,大人就應該看見他有努力啊!怎麼還罵人啊!
我會再次強調,不是只看好的,是先看好的,看完好的部分,也要面對不足的部分。
大部分的老師或家長其實都是賞罰分明,當小孩表現好,不會吝嗇稱讚小孩。怕的就是,在節奏飛快的生活中,一天過一天,每天都在無意識的催趕跟提醒中度過了。
我們家則是最近開始在晚餐時間,大家會輪流說出當天一整天發生的好事及待解決的事
。我希望我學生能夠練習偵測好事的同時,當然也希望我自己的小孩,看這世界不會只是充滿抱怨,一點趣味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