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童話心理新解01:《糖果屋》被拋棄的感覺

raw-image


被拋棄感,幾乎是所有人會遇到的議題及恐懼

在生命初期脆弱時,該被照顧與教導時,沒有得到應得的穩定照顧,就會有被拋棄感

同時也感到憤怒:為什麼我沒有得到關注?為什麼我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離開我?

「我不夠好,所以才不重要,所以被拋棄」的失落,和「不是無論如何都應該被愛、不能拋棄嗎」的憤怒,兩者既矛盾又沒有被接納和理解,情緒就很難消解

於是他拼命追求第一,就不會被拋棄;或無感、不在乎、先逃走,沒有開始也不會被拋棄

(一)《糖果屋》:被遺棄的童年

在童話《糖果屋》裡,樵夫一家很窮,又遇飢荒,沒有收入與食物,日子快過不下去,他的第二任太太在晚上悄悄跟他說「如果不把孩子遺棄恐怕我們都會餓死」

她要樵夫帶孩子去森林,假裝要去打獵然後把他們丟下,或許森林還能養活他們。樵夫雖然不願意,但也沒選擇,不然全家都會餓死。

這些話被兄妹聽到了,哥哥就想辦法帶小石頭上路,沿路做記號,被丟下時沿記號帶妹妹一起回家。

隔天樵夫被迫再做一次,這次哥哥來不及準備石頭,只剩麵包屑做記號,然被野鳥吃了,兄妹倆迷失在黑暗無邊的森林裡。

沒有依靠、沒有食物,未知環境,他們只是孩子,充滿恐懼,如何在森林裡過下去?


過去物質匱乏的家庭會送養小孩,他們即使長大,也烙印下被遺棄的感覺,現代比較少被餓鬼抓走的環境(不是沒有喔,只是比較少),然議題轉向家庭的「情感匱乏」,因為大人忙碌或過去也受傷,情感上無能,只給吃飯、睡覺、穿衣、讀書、手機、丟給學校,他們忽略孩子感受,包括痛苦、歡喜、沮喪、無聊、滿足,甚至孩子遭遇困難或被欺負時還是冷漠、否認:「誰叫你要先造成別人麻煩!」、「你太敏感了吧」。大人如果對所有人都這樣也就算了,但孩子發現大人會對其他人有說有笑(社交),對自己卻總是怒與哀,彷彿自己是不被期待的麻煩。2022年有一本書《假性孤兒》,就是這個主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住在同一屋簷下卻成了情感上的孤兒。

糖果屋被遺棄的兄妹,隱喻了現代人情感上「被拋棄的感覺」,意指沒有被看見、被重視、被照顧,沒有依附關係,只能靠自己適應環境長成大人。

故事裡妹妹一直哭,妹妹代表情緒,焦慮「是否被拋棄了?」,是被拋棄感的原型,哥哥安慰她「我會想辦法的」,哥哥是理智,會保護妹妹,如潛意識下遮蔽情緒,只能先這樣才能長大、活下去。

(二)「被拋棄感」:連結斷裂而空虛

人類存在需要「關係網」定義自己,「我的存在」來自於「他人的看見之下」,沒有他人也就沒有我。

被遺棄,指「被迫」不屬於這裡、被迫分離、不被關注,孤伶伶,自生自滅

感到被拋棄,則是連結斷裂,失落情緒強大到把人淹沒,直直陷入自暴自棄、想消失的痛苦與矛盾中。

兒童期被遺棄,求生本能大於社會性,生命會想辦法先活下去,所以阻斷感覺,等穩定活著、能力夠了再來處理這個創傷。

現代的被拋棄感不是被丟到外面去,而是被漠視、不被看重、被忽略、被遺忘等等的情緒體驗,如迷路在警察局等家人卻久久未到,或接了也「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比「被罵」還傷人。孩子感到父母冷漠,繼而覺得自己不重要,也都是被遺棄--自我價值消失的恐懼。這些受傷感,成為陰影,日後容易被驚嚇,看到黑影(被分手、不聯絡、沒揪、沒告知、被捉弄...)就引發自動反應,陷入自暴自棄、我不夠好、沒功能就不被愛、就要被任何關係(友情、愛情、同事)拋棄的低潮漩渦。


被拋棄感,幾乎是所有人會遇到的議題及恐懼。

在生命初期脆弱時,該被照顧與教導時,沒有得到應得的穩定照顧,就會有被拋棄感。

同時也感到憤怒:「為什麼我沒有得到關注?為什麼我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離開我?」

「我不夠好,所以才不重要,所以被拋棄」的失落,和「不是無論如何都應該被愛、不能拋棄孩子嗎」的憤怒,兩者既矛盾又沒有被接納和理解,情緒就很難消解,變成障礙

於是當事人拼命追求第一,是唯一就不會被拋棄;或無感、不在乎、先逃走,沒有開始也不會被拋棄。

恐懼被拋棄最終成了「沒有安全感的人生」,會在「隨時做好逃離」或「爭取唯一的關注」兩極端中飄盪。

(三)容易被表面迷惑與欺騙

擔心被拋棄的孩子心裡期待有人涵容,盼望被肯定,匱乏太久了,一旦遇見糖果屋,肚子餓扁的他不由自主地啃起來。

糖果不是食物,但總比沒得吃好。

人在孤寂時容易被表面迷惑、欺騙,或自作多情把「友善」當成「有愛」而黏上去,最後都讓自己再次受傷。

在故事裡,表面是吃到飽的甜食,進入屋子後孩子卻被巫婆綁住、使喚、利用。巫婆一邊要把哥哥養胖然後吃掉,一邊使喚妹妹幫忙家務,讓他們處在「一段被利用的有害關係」裡。

很多人繼續留下來,因為有關係還是比沒關係好,或者也不知道能去哪裡,總之都比被拋棄好。留在家裡的孩子,於是變成冷漠無感的旁觀者、早熟親職化的保護者,壓抑情緒、強忍孤寂,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這是孩子活下去的樣貌。

哥哥被關在籠子裡,顯示理性束手無策,也無人搭救,故事裡哥哥只能拖延時間。唯一有希望突圍的是妹妹,然而她什麼時候才會醒悟呢?

不知道,也許生命受到威脅時?糖果屋真如社會的一場洗禮

在最後危急時刻,本來只會哭、不知怎辦的妹妹突然急中生智,把巫婆騙到火爐裡關起門來燒死她。他們逃走,驚險萬分。

情感如何醒悟,如何引導理智,使他們脫離關係、重新活過來,其歷程要怎麼發生?糖果屋故事沒有講。而即使逃走了,兄妹倆心理應該也飽受驚嚇、傷痕累累吧。

(四)如何通向好結局

孩子逃離糖果屋後,發現父親也出來找人,有版本說繼母已死所以他脫離掌控;有的說他頓悟孩子是最重要的家人,所以出來補救;有的再加上巫婆已死,樵夫一家也就接手了糖果屋度過飢荒。黑夜後迎來光明,父母跟孩子曾經失去彼此,各自在外成長,像是一條生命長河,孩子長大了、父母老了,最後又再回到那個家彼此連結。

故事並沒有講怎麼做,我想「回家的路」或就是每個人的生命課題了。

我有以下三點分享,幫助大家面對「被拋棄感」,找到回家的路。

1.對過去

你得嘗試理解當時父母的現實與軟弱,當時他們自顧不暇的狀態,是什麼心情做了這些選擇。

如果他們也很掙扎、自身難保、不懂什麼叫做照顧...,當你能理解不是故意被拋棄,那麼你會減輕一點自責

懂這些不是要原諒他們,是要減輕我們不愛自己的理由。

2.對現在

接納這個感受所帶來的影響

被拋棄感是一種創傷,情緒發展停在當下,情緒就是內在小孩,你要安撫它、照顧它,與它同在

跟著內在小孩再走一遍成長路,這次你照顧它,試著多多擁抱,主動討拍。

不要被動等待,因為你有能力可以選擇了。

3.對未來

創傷是你的部分,但不是全部,即使一路踉蹌,你也比之前懂得各種安全感這件事了。帶著內在小孩走出你自己的路,探索你喜歡做的事,找到你的生命方向。

如果沒有被愛,先愛別人也是一種對愛的學習,讓你是一個可以照顧他人也可以照顧自己夠好的父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