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破壞力量】親子吵架的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語言的破壞力量】親子吵架的話

孩子怒氣:「你就是偏愛另一個,不愛我!」

父母怒氣:「我不愛你?你製造多少麻煩都是我收拾的,我被學校叫去多少次了,在你身上花的時間還不夠多嗎?你總是要我買這個那個不是都給你了,另一個都不會吵著要,這樣還不夠愛你?這樣你還要認為是偏心?」

 

親子雙方會講出這段話是有脈絡的,許多不滿是累積的,所以先不論是非

但在「吵架的當下」,這些語言/文字有很強的後座力

#翻譯後如下

不懂細語彙的孩子,是用很幼稚的二分法問:「我有被爸媽重視嗎?你們沒有聽我說話、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沒有肯定我做過的事,這樣是愛我嗎?可是這些事在另一個手足我都看見你們對他做了。」

被表面話氣到的父母回嗆:「跟另一個比什麼?你製造很多很多麻煩我都不嫌棄了,一直收拾殘局、給你要的就是愛你了,我給你的時間還比另一個多喔,我自己被搞的很累也沒說不愛你,可是你自己表現不好還要怪別人,這樣對嗎?」

 

雙方是互相否定的。

可是你不能說各打50大板。

 

因為對孩子而言,跟大人就是不同。假如10歲V.S.30歲,就不能忽視身體、社會化、經濟能力所帶來的權力位置。這還是假設兩人心靈同樣幼稚呢,如果大人可以講出很厲害無法反駁的話,心理位置就更勝一籌了,這表示親子間是很難對等吵架的。

那25歲V.S.55歲的親子衝突會公平一點嗎?會的,我想喊不公平的可能是55歲的。

孩子能力有限,如果他代替大人應該做的/說的,那就不對了,「早熟」是被逼出來的,代價是童年缺乏關係親密與安全感,叫做「兒童親職化」

孩子講不被愛,是生氣、賭氣、任性。然大人講的話,後續影響力更勝表面,前述對話字面上大人花了很多時間陪伴,而且都是責罵,這讓人聽起來只是無奈的責任而已,有行動卻無愛,感覺更傷,甚至後段暗示了「都是孩子的錯」、「自己不學好」。

有另一種只會說愛卻無行動的大人,久了孩子會知道那是謊言。

 

很多親職諮商時,大人要求孩子調整、改變、檢討

然請記住孩子行為展現都與背後的大人有關,他就是學你長大的

所以大人也要給自己持續學習的空間,否則孩子的改變都只能是暫時,否則孩子不過就是你的翻版,板模沒變,你要成品怎麼調整呢?

我常說「大人不計小人(兒童)過」,如果大人自己也覺得憤恨不平—為什麼都是我在退讓,那表示大人自己過的並不好自己也沒覺察到,那就先照顧自己吧,短暫地放下責任找人聊聊,休息後再重頭來過。親子共好是大人先好,孩子也會跟著好的。

 

所以最前的親子衝突,該問的不是「孩子怎麼變壞了?」,而是「孩子怎麼了?」以及「我(照顧者)怎麼了?」


avatar-img
314會員
222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情緒像是萬聖節裡帶著惡魔面具的小朋友,不給糖就搗蛋!它敲敲門、吼叫鬼來了,但你知道這是「請求」,你預備好他們來,有默契地完成這個遊戲,最後小鬼歡樂地離開。 情緒反應只是一種習慣,你需要馴養它。馴養就是建立關係,如同小王子馴養狐狸,要有耐心,要努力認識所馴養的,不可以把它忘掉,永遠要對所馴養的負責。
你幫他承接情緒,自然也會反映情緒,有點像是幫忙過濾的感覺 情緒有傳染性,他這樣做也會引起你的能量反應(同理、共鳴、共感),你也會感到辛苦甚至痛苦,才會急著想幫他解決問題 傾聽前,先分辨一下[對方是你的誰?] 關係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不同的人反應自然有別
有兩個要點: 1.練習陳述自己的狀態,但不說太多細節或隱私 這是避免給對方太多負荷 2.請求協助、寬待,但不破壞對方原來的標準、規則 這是避免情緒勒索
「人的情緒」是內在需求的訊號,具本能、很原始,其趨力等同大象 「人的身體」則是大象的形體,將需求具體執行 「人的理性」是決策何謂最佳方案,等同騎象人駕馭方向到達目的 情緒賦予理性動機,理性要能辨識情緒,共同操作身體完成,三者互為一體,互相影響,即為中心點「自我概念」--我是誰!
憂鬱,也稱抑鬱。 主要是絕望、無助感,做什麼也沒用(不可抗),放棄掙扎與被動等待。 其感受來源有二: (1)超過你能力的重大壓力,個人力量顯得微不足道,於是放棄掙扎。 (2)持續小型壓力累積,不斷被干擾卻揮之不去
『沒有直接的肯定與讚賞,但間接會給食物和金錢』這些便是文化裡「間接的、延遲的、行為的、不說的,寄附的愛」:先照顧他人,並「寄託他人回饋他付出的感情」。
情緒像是萬聖節裡帶著惡魔面具的小朋友,不給糖就搗蛋!它敲敲門、吼叫鬼來了,但你知道這是「請求」,你預備好他們來,有默契地完成這個遊戲,最後小鬼歡樂地離開。 情緒反應只是一種習慣,你需要馴養它。馴養就是建立關係,如同小王子馴養狐狸,要有耐心,要努力認識所馴養的,不可以把它忘掉,永遠要對所馴養的負責。
你幫他承接情緒,自然也會反映情緒,有點像是幫忙過濾的感覺 情緒有傳染性,他這樣做也會引起你的能量反應(同理、共鳴、共感),你也會感到辛苦甚至痛苦,才會急著想幫他解決問題 傾聽前,先分辨一下[對方是你的誰?] 關係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不同的人反應自然有別
有兩個要點: 1.練習陳述自己的狀態,但不說太多細節或隱私 這是避免給對方太多負荷 2.請求協助、寬待,但不破壞對方原來的標準、規則 這是避免情緒勒索
「人的情緒」是內在需求的訊號,具本能、很原始,其趨力等同大象 「人的身體」則是大象的形體,將需求具體執行 「人的理性」是決策何謂最佳方案,等同騎象人駕馭方向到達目的 情緒賦予理性動機,理性要能辨識情緒,共同操作身體完成,三者互為一體,互相影響,即為中心點「自我概念」--我是誰!
憂鬱,也稱抑鬱。 主要是絕望、無助感,做什麼也沒用(不可抗),放棄掙扎與被動等待。 其感受來源有二: (1)超過你能力的重大壓力,個人力量顯得微不足道,於是放棄掙扎。 (2)持續小型壓力累積,不斷被干擾卻揮之不去
『沒有直接的肯定與讚賞,但間接會給食物和金錢』這些便是文化裡「間接的、延遲的、行為的、不說的,寄附的愛」:先照顧他人,並「寄託他人回饋他付出的感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沒有父母會希望孩子們彼此不合,對吧?」 那就千萬別這麼做!!
Thumbnail
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每一句「我討厭…」背後,其實是一扇了解他心靈世界的窗口? 在這個快速滾動的社群媒體時代,讓我們一起慢下腳步,探索如何透過孩子的負面評價,深化親子間的溝通,並共同建立正向的價值觀。 閱讀全文,開啟與孩子心靈的對話之門。 建立價值觀:從孩子的負面評價看起 在親子溝通的道路上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沒有父母會希望孩子們彼此不合,對吧?」 那就千萬別這麼做!!
Thumbnail
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每一句「我討厭…」背後,其實是一扇了解他心靈世界的窗口? 在這個快速滾動的社群媒體時代,讓我們一起慢下腳步,探索如何透過孩子的負面評價,深化親子間的溝通,並共同建立正向的價值觀。 閱讀全文,開啟與孩子心靈的對話之門。 建立價值觀:從孩子的負面評價看起 在親子溝通的道路上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