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女性本身沒有亞斯特質,卻受到亞斯特質的影響-他們的伴侶是亞斯。我也因為這群人,理解了很多事情...
當伴侶是亞斯先生時,為什麼會讓這群女生感到憂鬱呢?因為這群亞斯先生工作時可能相當專注、不會拈花惹草、也顯得忠厚老實,但是回到家後,就開始出現他最真實的一面。
難以溝通、相當堅持甚至自以為是,這些狀況一一出現在生活中。太太受不了,想找親友談時,他人大概也很難理解,可能還會有這樣的反應:「哀呀!妳先生這樣已經很好了耶,哪像我家的沙發馬鈴薯,回家只會滑手機,都不管事的!」也可能會苦勸太太:「你改變不了他的,就先改變你自己吧!」太太不解,我錯了嗎?為什麼需要改變自己?在外界無法理解、內在又飽受煎熬的狀況下,這群人最後可能也會出現在診間,治療身心狀況。亞斯的伴侶、親友、父母或小孩因為亞斯親友而出現的身心狀況,被稱之為:「卡珊德拉症候群」。
卡珊德拉症候群也讓我想到,不只是亞斯的伴侶,每個家庭中,可能都有類似狀況,需要我們去關注。讓我想起,書籍《灰階思考》中說的:有時候,看不見的東西,更重要。
我在學校也遇過許多家庭有類似狀況。爸爸或媽媽擔任夾心餅乾,無法認同另外一半的教養觀念,但又不想起衝突;想要積極幫助小孩進步,做起事來又得綁手綁腳。
例如:有位媽媽總是認為爸爸讓小孩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上面,導致無法休息、成效不彰;但又認為,爸爸也是出於愛小孩,多說了些什麼,可能會讓爸爸內心受傷,不說,可能又讓小孩狀況惡化,就這樣來來回回,讓自己處於憂鬱的狀況中。
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想,這位媽媽也太軟弱了,就直接說不就好了嗎?這樣的歸納也太粗暴了。我們不懂他們家中的氣氛、情境、互動,也不懂爸媽之間的默契、互動及目標,更不會比家長還懂小孩。我唯一能確定的是,爸爸、媽媽及小孩,都苦不堪言。
在剛開始教學的前幾年,學生總是第一順位。我們會盡量的跟家長及導師合作,努力找出學生需求,集體腦力激盪,就是希望學生進步。整群人的重點就是學生,總是看向他,深怕自己做太少。
這幾年,有了不同的體悟。我試著微調,現在我會多花時間跟家長溝通,多讓他們知道:我們關心小孩,但也在意家長的狀態。引導家長知道,照顧自己的順位,應該優於督促小孩。
也因為家長有感受到老師的在意,彼此之間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日後遇到意見不同、需要進一步溝通時,會更容易信任對方。
前幾天才剛跟家長談完優先順序的調整,在會議中我們一起討論了幾種做法:
家長很有趣,他們認為,這個想法是讓他們願意對自己好的最大推力。只要知道,讓自己繼續吸收知識、呈現開放心態、更有彈性,是對小孩很有幫助,他們就會願意這樣做。我曾經聽過一句話:小孩的起跑點,就是父母的狀態。想想,還真有道理。
小孩要考試,我們比他緊張,因此小孩準備考試是為了不讓家長緊張;小孩要出遊,我們更焦慮,因此小孩準備物品是為了不想再被叨唸。屬於小孩的事情,我們情緒卻永遠比小孩高張,小孩終究會認為,那些事,就是爸媽的事。
因此,身為成人的我們,應該要像個成人,情緒比小孩減兩度,心臟大顆一點,讓小孩為自己而做,不是為我們的情緒而做事。
特殊生時常面臨的調整之一是:家長與學校的期待不同。我們在會議中也深入的討論了這件事情。家長可能會認為,他的小孩是特殊生,老師應該要更關照他的內心狀態。
但我認為,學校是一個不斷執行短期目標的地方,我傾向學校集中練習學生的學業技能,而家長,要花心力在培養小孩的價值觀,也就是心法。
學校集中練「技能」、家庭長期陪「心法」。
這樣簡單的劃分,讓家長可以調整對學校的期待,也知道自己可以出力的點。家長可以在意學業,但是應該更在意小孩的態度;學校也必須在意小孩的價值觀,但是在人數眾多的狀態下,會花更多心力在學業上。
許多的特殊生,雖然學業成就不好,但因為家中積極安排各種生活經驗,讓他的生活有滋有味,不只是圍繞著課業轉個不停。因此,家長可以將心力投注在擴充小孩這個年紀應該要有的人生體驗,拓展他的美好記憶。
每每談到這些,在場總是容易有人紅著眼眶,大部分原因都是不捨小孩未來可能會面臨的種種難關。教養這條路無止盡,這些付出是我們一起選擇的,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