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某年跟朋友在聊天,聊到我為什麼想要被呵護,於是連結到我「害怕被拋棄」的不安全感。


從小我就是個鑰匙兒童,雙親不是會肢體接觸的父母,總覺得他們離我好遠,尤其是父親,連心也有距離。雖然假日都會帶我們出門去玩,但就是沒有被呵護到的感覺。


在我國中時期,父親因為工作的關係,常不在家。最後一次見他是我國二時他回家,翻了我的書信、聖誕卡,一封一封的看,我當時氣到想跳樓讓他後悔!那次之後,我就再也沒見過他了。後來就聽說父親有了別人,拖了好幾年才跟母親離婚。

raw-image


因為知道父母要上班,所以我只能變鑰匙兒童,因為知道感情不能強求,所以我只能接受。太替別人想的結果就是忽略了自己。而那年在我做陽性意識功課時,知道除了我需要他之外,我終於講出我恨他!


raw-image


於是我承認:

承認他沒有好好照顧我

也承認自己很恨他

但我明白了

所以我諒解他

也原諒了自己

謝謝他曾經照顧過我

我愛你❤️

.

父親雖然在我成年時才離婚,但不代表我不需要他,不代表我不需要被他呵謢。是的,在我需要時候,父親從來都沒有好好照顧到我。


我不斷的向外尋求,尋求別人的愛,尋求別人的呵護,試圖用這些來填補我永遠都填不滿的匱乏...


有一天我發現,那個愛我的人是誰並不重要,離開了再抓下一個就好,只要有人能來呵護照顧我就行。於是,事情不斷的循環,事件不斷的重演,為的就是要我認清


我沒有看到我自己,我從來都沒問我自己的意願,界線就此喪失,為了就是想要別人來愛我,就任由別人決定我的人生。


現在,我明白了。那個人是誰並不重要,如果會委曲自己,如果知道決定後結果還是會讓我不舒服,我寧願放手,堅持走向尋問自己的意願,堅持走著愛自己的路,就算一個人也無妨。沒有太多的掛礙,沒有太多的限制,不因為時間流逝而改變,不因別人的評論而動搖。我,只需要順流,上天自會安排。


如果想要被呵護,需要秀秀時就說秀秀,需要抱抱時就討抱抱,想被誇獎時就說快點誇獎我~我需要被誇獎,不隱藏不矯揉造作,心口合一呈現最真實的自我


最棒的感情是不需要勉強,最棒的感情是不需要控制,最棒的感情是互相尊重,最棒的感情是信任。當我們愛自己別人也會跟著愛,如果沒有,再痛都要放手,替自己選擇適合的人一起牽手走下去。

相同的命格卻有不一樣的人生,差別在於「選擇」。 想要人生有所不同,想要不被表現迷惑,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歡迎找我預約:|八字|答案桌遊|奇門遁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道理人人都會說上二句,經書也是人人都會念,還有每日打坐冥想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覺得是在修行。在身心靈圈,不時的會看到一些引經據典的貼文。
人性裡有一種基本的預設是:如果我是一個夠好的人,你就不可能對我太爛。所以如果有人以對待動物或是比對待動物更爛的方式對你,你會忘了你自己是人。 而這些受害者也相信自己一定有什麼不對,才會遭受這樣的對待。因為一般的人是不會碰到這種事的,所以非常相信自己有什麼不對,才會被這樣的對待。 施暴者先限制其交
「霸凌」是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讓受害者感到身心的壓迫、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等,或使受害者處於具有敵意與不友善之環境,而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因權利或體型間不對等,以致於不敢或無法
大家都知道霍金森博士的能量圖,靈性圈不少人拿來做能量測量的標準,有時候我在看他們說誰的能量如何時都很疑惑,因為常常看到比「德蕾莎修女」還要高的狀態🤔,所以我特別找了一個有世界人口總數的能量圖來參考,看到大多數的人都在150以下。 想想我們為什麼這麼需要被認可自己的頻率/能量是好的呢?因為我們 不能
語言是表達自我、交流想法和情感的重要工具,我們的說話方式和選用的字詞,都反映出我們的個性、價值觀和內在世界,自己說出來的話和使用的詞語絕對代表著自己。我們以為我們指的是別人,但如果自己內心沒有這種感受,怎能講得出別人是這樣的? 看到別人的問題也是反映出自己的內心,不是講了別人自己就沒有 就像一個喜歡
3/18夢到審判法庭審理的 七宗罪 是 色慾罪,接著就陸續爆發跟性有關的新聞。 當大家都在討論性騷擾的時候,就是大家開始懂得「界線」的時候。 一個界線不明確的人則不會懂得如何「尊重」,而不懂得尊重的人就會有誰要聽誰的「控制」課題,這樣對任何關係來說,都是毒。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
道理人人都會說上二句,經書也是人人都會念,還有每日打坐冥想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覺得是在修行。在身心靈圈,不時的會看到一些引經據典的貼文。
人性裡有一種基本的預設是:如果我是一個夠好的人,你就不可能對我太爛。所以如果有人以對待動物或是比對待動物更爛的方式對你,你會忘了你自己是人。 而這些受害者也相信自己一定有什麼不對,才會遭受這樣的對待。因為一般的人是不會碰到這種事的,所以非常相信自己有什麼不對,才會被這樣的對待。 施暴者先限制其交
「霸凌」是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讓受害者感到身心的壓迫、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等,或使受害者處於具有敵意與不友善之環境,而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因權利或體型間不對等,以致於不敢或無法
大家都知道霍金森博士的能量圖,靈性圈不少人拿來做能量測量的標準,有時候我在看他們說誰的能量如何時都很疑惑,因為常常看到比「德蕾莎修女」還要高的狀態🤔,所以我特別找了一個有世界人口總數的能量圖來參考,看到大多數的人都在150以下。 想想我們為什麼這麼需要被認可自己的頻率/能量是好的呢?因為我們 不能
語言是表達自我、交流想法和情感的重要工具,我們的說話方式和選用的字詞,都反映出我們的個性、價值觀和內在世界,自己說出來的話和使用的詞語絕對代表著自己。我們以為我們指的是別人,但如果自己內心沒有這種感受,怎能講得出別人是這樣的? 看到別人的問題也是反映出自己的內心,不是講了別人自己就沒有 就像一個喜歡
3/18夢到審判法庭審理的 七宗罪 是 色慾罪,接著就陸續爆發跟性有關的新聞。 當大家都在討論性騷擾的時候,就是大家開始懂得「界線」的時候。 一個界線不明確的人則不會懂得如何「尊重」,而不懂得尊重的人就會有誰要聽誰的「控制」課題,這樣對任何關係來說,都是毒。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媽,你愛我嗎」我微弱的想要再一次確認我是被愛的   「我愛你,但這句話你讓我覺得有點受傷」母親放下在吃飯的碗筷,她每一次都會回應,第一次表達她的受傷,因為我對於她的愛質疑   「抱歉,我也愛你」我抱住了她,但我還是懷疑著她是否真的愛我   時光回歸了孩時,我如同其他人一般在學校中會有喜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媽,你愛我嗎」我微弱的想要再一次確認我是被愛的   「我愛你,但這句話你讓我覺得有點受傷」母親放下在吃飯的碗筷,她每一次都會回應,第一次表達她的受傷,因為我對於她的愛質疑   「抱歉,我也愛你」我抱住了她,但我還是懷疑著她是否真的愛我   時光回歸了孩時,我如同其他人一般在學校中會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