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情緒靈敏力》:4步驟與情緒脫鉤

raw-image


本書作者:Susan David,副標:哈佛心理學家教你4步驟與情緒脫鉤。所以書寫的脈絡便依循著4個步驟:

  1. 勇敢現身,坦然面對。
  2. 跨出去。
  3. 聽從內心呼喚,依循價值觀而行。
  4. 向前走:(1)以微調方式,微調心態、動機、習慣 (2)以翹翹板方式(在壓力和舒適圈中取得平衡)。

 

首章先說明何為「情緒靈敏力」,表示並非要人自我控制,或強迫正向思考,而是用心活在當下,學習平靜的回應情緒警示系統。接著提到「喋喋不休的內心話」加上「雜七雜八的融合式思維」,以及「情緒感染力」,會讓人被情緒的「鉤子」給緊緊鉤住,無法脫離。而該如何使自己脫鉤,便是依循著4大步驟。最後以「職場」和「孩子的教養」為例,說明實際運用方式。

 

這本書對我的最大幫助是,破除了我對「情緒控管」的迷思。

 

長久以來,總認為「負面」情緒是不應該的,所以往往拚了命的壓抑感覺,強迫由「理性」負責控管一切,而刻意忽略心中情感。但任何情緒其實都有其益處(作者在書中第三章節,第81頁,具體說明負面情緒的實質助益)。

 

我想,人們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把「內在情緒」和「外在事實」給混淆,導致情緒影響了判斷或行為,產生不好的結果,才讓負面情緒成為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否則,僅是一味的認為「應該」要保持心情愉快,刻意的追求快樂,而非發自內心的產生幸福感,反倒讓人更容易為情緒的囹圄所困。

 

作者在第十章、第309頁提到一則實驗。研究人員把三到四歲的小孩分為3組,每人有1章貼紙,並介紹一名為「多奇」的木偶,各組得到的指示分別是:

A組:可將貼紙送給多奇,或是送給自己。

B組:把貼紙送給多奇,或交還給研究人員。

C組:必須分享貼紙。

然後再介紹另一木偶,名為「艾利」,給小孩認識,可這時每人獲得3張貼紙,並能自行決定要分享幾張。結果發現,A組分享的張數最為多。

 

作者用此例子說明教養孩子的方式:「可自由選擇,比被迫分享更大方。」但我認為這道理也適用於成人。到底我們是礙於外在壓力(外界眼光、法律規範)而不得不分享,還是因為真正富有同理心,願意分享?唯有引發內在動機,才能讓我們更真誠地去同理他人、關懷對方。

 

書中也不斷提醒「接納自我」的重要性。雖然這似乎是一句從小聽到大的陳腔濫調,但仔細思索著,發現自己往往逃避於和內在來場的真實對話。更切確的說,也許是不敢直視處於核心內在的那個我,因為清楚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缺點,所以一觸碰到內心,便開始要往外追尋,滿腦子想著:「我該如何做到更好?」認為唯有當臻於完美時,才能讓「我」坦誠現身。

 

可「勇氣不是無懼,而是伴著恐懼前行。(CH.6, P.171)」。看來我仍需多點勇氣,別害怕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做到勇敢現身、坦然面對並接納自我,以價值觀為指引繼續往前行。




後記(因為第一次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仍想忠實紀錄)

坦白說,在閱讀《情緒靈敏力》時一直感到不適應,甚至有不知所云之感。因為很期待作者能提出更多的科學論證,來加強論點,但…總是沒有下文。書中幾乎採用小品故事的敘事方式,連科學研究也不例外,不會很清楚的說明研究者是誰、詳細實驗操作方式、結果數據等等。所以其實是帶著滿腹的疑惑讀完全書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